记“中国好人”潘永锋、涂善珍夫妇
摘要:潘永锋常说:“没有乡亲们的百家饭,就没有我的今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从吃百家饭的孩童,到相濡以沫的夫妻,再到好人队伍的“领头雁”,潘永锋、涂善珍夫妇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善行,书写了一部关于苦难、坚守与温暖的平民史诗。
弘扬好人精神 传递向善力量
——记“中国好人”潘永锋、涂善珍夫妇
潘永锋、涂善珍夫妇。
记者 刘金霞 文/图
9月中旬,热气渐退,天中大地迎来秋天的清凉。在市区的街巷,常常可见73岁的潘永锋和70岁的涂善珍穿着褪了色的红马甲,不停地奔走于需要帮助的人群之中。慰问环卫工人、看望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矛盾……这样的画面,他们默默坚持了10多年。从贫瘠的乡土到城市的社区,这对“中国好人”夫妇用一生的善行,写就了一段始于苦难、终于奉献的动人故事。
苦难浇灌
心底盛开向阳花
正阳县大林乡,是潘永锋和涂善珍生命的起点。潘永锋3岁时父亲早逝,母亲改嫁,他靠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涂善珍同样在10岁时失去父亲,母亲一人艰难地抚养7个孩子。
贫困没有压垮他们,反而让善意的种子早早生根。潘永锋从小就是乡邻眼中的“热心肠”:帮老人推磨、跳进水塘救起落水少年……
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潘永锋在水库工地上受伤,脊骨错位,一度瘫痪。医疗条件有限,希望渺茫。这时,涂善珍毅然走到他身边:“早听说你救人的事,人心没瘫,我不怕苦。”她四处寻医、日夜守护,最终潘永锋奇迹般地站起来了。“如果没有她,我可能真的就完了。”他满怀感激地说。
婚后生活依旧清贫,但两人以勤劳和善良撑起了一个家。涂善珍种地、养猪、养牛,一人扛起家务和农活;潘永锋勤恳工作,后来进入乡政府工作。他们共同将4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
乐于奉献
红马甲暖透邻里心
子女成家后,老两口被接到市区林栖园小区养老。但他们并没有闲下来,反而把这里当作新的“战场”。
当时小区环境杂乱,泥地坑洼、私垦菜园、雨天难行。潘永锋和涂善珍主动牵头,前后跑了50多趟反映问题,最终促成路面硬化、楼顶修缮。
从那以后,义务打扫、主动助人成了他们的日常。尽管每月养老金只有1000多元,他们却省吃俭用,20多年来累计捐出超过10万元帮助他人。
小区里王天运的女儿患白血病,儿子王亚伟欲辍学打工。老两口送去2000元,并劝王亚伟重回校园:“打工救急,读书改命。”之后他们持续资助他直到大学毕业。
瘫痪在床的甄香莲、独力抚养女儿的单亲妈妈姜小好、负债度日的李富强一家……10多年来,他们帮助超过50个家庭,调解纠纷120多起。
潘永锋常说:“没有乡亲们的百家饭,就没有我的今天,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聚沙成塔
善意的星河正铺展
两件红马甲的身影逐渐走出小区,迈向更广阔的天地:环卫工人、福利院儿童、孤寡老人……都成了他们关爱的对象。
食品批发商卢晓斌被他们的善举所感动,也加入了助人行列。2019年,潘永锋、涂善珍夫妇牵头成立“驿城区爱心接力好人志愿服务队”。
队员高海涛的父亲患癌期间,多次受到老两口的探望与资助。高海涛说:“他们把善心传给了我们,我也要把这份情义传下去。”
如今,服务队已壮大到近百人,活跃于驻马店城乡各个角落,将两位老人的善意星火,汇聚成一片温暖的星河。
家中墙上,“中国好人”“河南好人”“道德模范”等荣誉琳琅满目,但他们最常说的仍是那句:“看见谁掉坎儿里了,伸手拉一下。只要还能动,就继续做下去。”
从吃百家饭的孩童,到相濡以沫的夫妻,再到好人队伍的“领头雁”,潘永锋、涂善珍夫妇用跨越半个世纪的善行,书写了一部关于苦难、坚守与温暖的平民史诗。那两件穿梭于人群中的红马甲,一如流动的旗帜,默默传递着好人精神的力量。
责任编辑:徐明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