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在家也需要呵护
看待在家的精神病患者,核心是把他们当作“需要理解与支持的家人”,而非“被疾病定义的患者”,既正视疾病带来的影响,也不忽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需求与价值,具体可从以下3点出发:
先“看见家人”,再“关注疾病”
不将患者的所有行为都归因于“精神病”,比如患者偶尔情绪低落,可能是正常的心情波动,而非病情反复;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如喜欢听某首歌、看某个节目)、需求(如希望被尊重、渴望陪伴)。家人可以像对待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和他们聊日常、分享小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的一份子”,而非“需要被特殊‘看管’的人”。
理解疾病影响,少指责、多包容
疾病或药物可能让患者出现一些“不便利”的表现,比如动作迟缓、反应慢、偶尔情绪不稳定等。此时家人需避免指责(如说“你怎么这么懒”“这点事都做不好”),而是理解这些多是疾病带来的客观影响。可以换一种更包容的方式,比如患者动作慢时,耐心等待并说“不急,慢慢来”;情绪低落时,轻轻陪伴而非追问“你又怎么了”,减少患者因“怕被嫌弃”产生的自卑与抵触。
既不“过度保护”,也不“放任不管”
避免过度保护:比如因担心患者“出问题”,不让他们做任何家务、不让出门,反而会让患者逐渐丧失生活技能,加重“自己没用”的负面认知。可以根据患者能力,鼓励他们做简单的事(如摆碗筷、整理自己的衣物),逐步恢复生活功能。
不盲目放任:若患者出现擅自停药、拒绝吃饭、情绪暴躁有伤人/自伤等情况,需及时干预——不是强硬制止,而是温和沟通(如“不吃药身体会不舒服,我们一起问问医生怎么调整好不好”),必要时联系主治医生,既尊重患者,也保障他们的安全与治疗效果。
总之,看待在家的精神患者,关键是“平衡”:平衡对疾病的正视与对患者本人的尊重,平衡必要的照顾与适当的自主,让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被接纳、被需要”,这本身就是对他们康复最有力的支持。(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心理八科 焦茹)
责任编辑:王捷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