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寻根河洛的文明曙光之一 昔三代之居 皆在河洛之间

2025-10-15 10:40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杨姗姗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洛阳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 本报记者 王雪娜 摄

二里头遗址俯视图。周鼎凯 摄

□本报记者 陈学桦 王雪娜

一处二里头,浮现华夏文明最初的晨光;

一条定鼎路,连接古今城市的血脉与方向;

一乘天子驾六,定格周室威仪森然的礼制辉煌。

“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道。多年后的今天,当大家走出洛阳龙门高铁站,迎面看到的是“冰心玉壶待君来”的现代设计,仿佛听见“玉笛春风别洛城”的千古绝唱。这座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城市,正以古老而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着“五都荟洛”的独特魅力。

为何夏商周三代皆钟情于河洛?近日,本报记者专访洛阳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洛阳师范学院社会学者安锋,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寻河洛文明的曙光。

天下之中文明摇篮的考古印证

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写道:“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这短短11个字,却承载了中国早期文明的核心秘密。

安锋解释,“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而‘河洛之间’,指的是黄河与洛水交汇的洛阳盆地。”

“夏商周三代,历时近2000年,它们为何都不约而同选择在洛阳盆地建都?”安锋设问后,给出了答案:“因为这里是天下之中,是华夏文明的地理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考古发现为历史记载提供了坚实支撑。

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在偃师二里头的发现,打破了这片土地的沉寂。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向世人展示了夏王朝的辉煌。

“二里头遗址有太多的‘中国之最’。”安锋如数家珍,“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城市道路网……从万邦林立的‘满天星斗’到统一王国时代的‘月明星稀’,二里头就是那最皎洁的‘月亮’。”

夏朝之后,商汤灭夏,建都于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命弟弟周公旦营建“成周洛邑”,正是都城洛阳。

“河洛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核心统治区,是‘中国’概念最初的诞生地。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安锋说,周武王和周公均称河洛地区为“天下之中”,“中国”一词长期特指洛阳地区,后来才成为国家的名称。

中国人尊崇“中”的哲学观。河洛土语喜欢说“中”,文化上强调“中和”“中庸”“中正”,还有诸如“中州”“中原”“土中”等,正是长期的中心地位塑造了河洛文化追求秩序、稳定、统一、和谐的深层精神结构。

在安锋看来,从“华夏第一王都”——二里头遗址,到“宅兹中国”的何尊铭文,河洛一直是天下之中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这种“建中立极”的中央地位,使其文化天然具有一种统摄四方、包容万有的气度与使命感。

百家争鸣礼乐文明的千年回响

夏商周三代所孕育的礼乐文明,如同播种在河洛沃土中的基因,深刻塑造了此后三千年中华文化的性格与走向。

这片被称为“天下之中”的土地,不仅见证了最早的“中国”诞生,更塑造了此后三千年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以‘德’为内核,以‘序’为框架,为华夏文明构建了最初的精神家园。”安锋说,这套体系,虽历经春秋战国的动荡,非但没有湮灭,反而在思想的碰撞中被重构与升华,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旷世奇观。

历史总是充满辩证的魅力。东周时期,王城洛邑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成为思想激荡的舞台。安锋说,诸子百家的智慧光芒,许多在此点燃或交汇。其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幕,当属儒家始祖孔子不远千里入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

据《史记》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这番告诫,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儒家“克己复礼”的修行之路。

“两位伟大思想家在洛阳的相会,堪称中国思想史上的最高峰会。”在安锋看来,儒家的仁政担当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看似相悖,实则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进退有据”“刚柔并济”的内核。这场对话的余音,穿越时空,至今仍在历史的长廊中回响,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三千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漫步在洛阳古城,依然能感受到这份智慧的余温。那些深藏在博物馆里的青铜礼器,那些镌刻在石碑上的经典箴言,那些流传在街巷间的古老传说,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段思想启蒙的辉煌岁月。

安锋认为,理解“三代所居”,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夯实。“当我们站在洛阳龙门高铁站,欣赏‘玉笛春风别洛城’的诗意时,应该知道,这种诗意与历史的交融,正是河洛文化生命力的一部分。从夏商周到今天,河洛文明的火炬从未熄灭,而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古今辉映神都洛阳的文化密码

洛阳龙门高铁站内,“冰心玉壶待君来”的意境,让每一位抵达洛阳的旅客,从踏入这座城市的第一刻起,便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穿过定鼎路,驻足天子驾六博物馆,漫步在偃师二里头遗址,依稀可见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大地上留下的文明印记。

作为“河洛文化大家谈”栏目的特邀专家,安锋多年来致力于河洛文化研究。他认为,洛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文化地层学价值——“十三朝古都的积淀,使得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叠加、融合,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当你驾车行驶在定鼎路上,你可曾想过,‘定鼎’二字源自何处?”安锋的发问引人深思。他解释,“定鼎”一词可追溯至夏禹时代,“禹铸九鼎,定鼎中原”,而洛阳正是这一传奇的发生地。“定鼎”二字,也源自《左传》中“成王定鼎于郏鄏”,标志着周王朝定都洛阳的历史。

在洛阳博物馆,一组保存完整的车马器静静陈列,诉说着当年的乘舆制度。安锋介绍:“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发现,以实物证据印证了周王城的所在地,也让今天的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周天子的威仪。”

“‘定鼎路’‘天子驾六’这些现代洛阳的地标和遗址,不是简单的地理符号,而是活着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文明早期发展的轨迹。”安锋解释,“当我们今天使用‘定鼎’‘孟津’这些地名时,实际上是在不自觉地传承着三千年前的历史文化信息。”

如今的洛阳,古都与新城交融,历史与现代对话。站在邙山之巅俯瞰洛阳盆地,伊、洛、瀍、涧四河流淌,一如往昔滋养着这片文明厚土。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使这座城市如同一个活态的文明博物馆,等待着人们去阅读、去理解、去传承。

“‘五都荟洛’的旷世盛景,不仅是洛阳的骄傲,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动情处,安锋表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深入挖掘河洛文化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用现代化的表达方式,让沉睡在典籍和遗址中的历史活起来,成为滋养当代人心灵的文化源泉。

责任编辑:杨姗姗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