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日报数字报

2018年01月17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41-0017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全市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8-01-17 08:29:50  

驻马店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革命老区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于2017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组成四个调研组,由会长、副会长分别带队,对9个县区革命老区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情况,通过查阅资料、入户走访、实地查看、座谈讨论、听取汇报、统计分析、集中研讨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我市革命老区覆盖范围广,人口比例大,经国务院和省政府认定的老区乡镇142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78%;老区村2198个,老区人口47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75%(不含新蔡县)。至2016年底,全市有贫困村427个、贫困户7.87万户、贫困人口28.1万人。其中,老区贫困村有139 个,占贫困村总数的32.6%。按照省定减贫目标,2017年全市要确保全年完成193个贫困村摘帽,实现9.15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8年泌阳县、汝南县、正阳县3个省级贫困县实现摘帽,完成220个贫困村退出,实现10.8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实现9.13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尤其把革命老区贫困村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帮扶机制,把握时间节点,精心组织实施,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产业扶贫支撑力初步显现。各地把产业扶贫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引擎,因地制宜,科学施策,重点围绕芝麻、花生、食用菌等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通过流转土地、调整结构、打造产业扶贫就业(帮扶)基地、建立村级光伏电站、发展集体经济等方式,推进产业扶贫向“精准化、多样化、实体化、规模化”纵深发展,基本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全覆盖。目前,全市已培育特色产业专业乡镇40多个、特色产业专业村200多个。围绕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了一批促进产业扶贫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形成了面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一批加工基地。围绕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箱包制造、服饰加工、藤条编织、肉牛养殖等扶贫车间1030个,实现老区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0155人,人均月增收1600元。如驿城区板桥镇依托驻丰采鑫玩具制造、新鹏源服饰有限公司和通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5家企业实施产业帮扶,带动20个村的303户、739名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

(二)易地扶贫搬迁扎实推进。按照全面精准、应搬尽搬原则,坚持统筹谋划、科学选址,合理确定集中搬迁安置点,扎实开展易地搬迁工作。至目前,确山、泌阳、驿城区等丘陵山区,已完成精准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对象1689户、5932人。泌阳县2017年已完成2000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4个搬迁安置点共建设高层建筑12栋、独体安置房264套,实现了3214名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稳定脱贫。

(三)金融扶贫成效明显。全市通过推广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扶贫效果不断显现。目前,全市革命老区,已建成县级金融扶贫服务中心9个、乡镇金融扶贫服务站154个、村金融扶贫服务部2108个;已完成150多个乡镇、2100多个村、22万户的贫困群众信息采集和信用评价工作;已累计投入风险补偿金4亿多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近20亿元,贷款贫困户3.9万户,已建成1837个产业基地。确山县把金融扶贫作为重要抓手,通过选定带贫企业3家,提高集中贷款6000多万元,1200多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可获得分红3500元。目前,该县已累计发放金融贷款1.53亿元,通过金融扶持产业发展带动3300多个贫困户增收。

(四)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观。通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用足用活精准扶贫政策,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9亿元,对193个计划脱贫村综合实施了产业发展、道路通畅、安全饮水、供电等脱贫项目建设,已修建通村公路805条、实现硬化道路1200公里,使老区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大力实施贫困村安全饮水工程,确保了3万多户老区贫困户安全饮水。为老区贫困户改造危房3600多间,实现供电、广播电视、网络宽带通户全覆盖,提升了贫困对象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五)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党员干部不忘老区,经常深入老区村与贫困群众交朋友、摸底数、讲政策、谋发展,让老区贫困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委、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和温暖,真正架起了党和老区人民之间的连心桥,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上蔡县大路李乡栗庄村53岁的农户黄翠英的丈夫在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中成了植物人,她既要照顾丈夫,又要供儿子上学,因压力过大曾产生轻生念头。其丈夫被村里建起的集中托养中心托养后,本人被聘为护工,每月还能有2000元的稳定收入。黄翠英逢人就说:“是党和政府给了俺家新生活,要不是扶贫政策好,俺的日子不知道咋过呢?”

二、主要做法

(一)突出党政主导,强化组织保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的市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出台一系列文件,对“十三五”期间特别是未来三年脱贫攻坚的任务和举措进行了细化、量化。进一步夯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脱贫攻坚工作责任,主要领导做到了对脱贫攻坚重大问题亲自研究、难点问题亲自协调、关键环节亲自过问;各县区相继成立了89个脱贫攻坚重点工作专业或专项工作组,确保了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夯实乡镇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和村“两委”的主体责任,真正把各乡镇党委建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线指挥部”。夯实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责任,督促细化帮扶举措,真正实现帮扶工作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老区贫困村、干部包帮扶重点贫困户工作实现全覆盖。同时,县、乡、村三级通过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制定脱贫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层层对表交账、层层传导压力,强化了对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政策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创新帮扶模式,实施精准施策。各县区立足当地发展实际,依托产业基地、龙头企业,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老区贫困户,积极探索和创新帮扶模式,采取因村因户因人多元化施策,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老区贫困户都能有相对稳定可靠的就业和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已在实践中探索出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集体经济带贫模式、“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电子商务帮扶模式、百企百村帮扶模式、合作托管帮扶模式、金融扶持帮扶模式和直接补贴帮扶模式等10多种模式。上蔡县探索推行以集中托养方式解决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脱贫问题的模式,通过建立“县级统筹、乡村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托养扶贫体系,实现了“托养一个人、解放一群人、幸福一家人”,受到了中国残联、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等充分肯定。泌阳县探索推行以党群创业服务社为载体的集体经济带贫模式,带动3200户贫困对象发展产业38项,人均增收1200元,平舆县探索推行了“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使全县范围内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医疗救助率达100%,实现了“脱贫攻坚、健康为先”、“救治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遂平县通过电子商务帮扶模式,实现行业、社会、产业帮扶的有效对接,为贫困户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三)实施产业带动,增强增收后劲。发展产业是增收之本,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支撑和可靠保证。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围绕“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脱贫项目、人有增收技能”的产业发展目标,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与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起来,与构建“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正阳县积极探索构建“1+1+N”(“1”是以贫困户精准脱贫为主线;“1”是以花生特色产业为主导;“N”是多措并举)的产业扶贫模式,把老区贫困户“嵌”到产业链上,把企业“连”到扶贫线上,共同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该县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花生首席专家张新友团队,在傅寨、熊寨等乡镇实行标准化生产,种植高油酸新品种豫花37花生5万亩,帮带群众2050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平舆县实施的光伏产业基地带动项目,已推进贫困家庭通过小型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增收,全县投资2.2亿元在101个贫困村每村建设300KW小型电站,目前全部并网发电,每年可为1万户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汝南县梁祝镇书建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花生深加工项目带动15户贫困户增收脱贫。通过东升农机具加工厂和鑫东方来料加工厂为60多个贫困户提供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源。

(四)坚持扶智扶技,激发内生动力。老区重点贫困村的扶贫对象,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自轻、自弃和懒惰心理,因此,脱贫攻坚紧扣“扶志”、“扶智”做文章,激发扶贫对象脱贫信心和斗志,变被动脱贫为主动脱贫。西平县嫘祖镇张店村坚持扶贫先扶志,引导教育扶贫对象摆脱“等靠要”思想,帮助他们树立起劳动脱贫光荣的思想。贫困户张万保,是村内的五保贫困户,因腿部残疾不能干重活,镇党委书记安宏伟对其做思想工作,使张万保重操理发手艺,现在每月增收900元,顺利实现了脱贫。重渠乡丁寨村丁玉栋精心学习养殖方法,靠双手改变了生活。

三、存在问题

(一)老区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革命老区深度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已成为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因病致贫、返贫比重大。市扶贫办基础数据表明,我市因病因残致贫的22.1万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74.4%。我们通过对18个老区村的抽样调查,因病因残致贫占比79.16%,这些贫困户自我发展乏力,长期陷入深度贫困窘境。另一方面,老区贫困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由于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影响,大部分革命老区村仍存在生存条件差、生产发展基础薄弱、农业机械化水平低、信息不灵、科技水平低下、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差等问题,他们游走在贫困线边缘,如遇天灾人祸,很可能跌入贫困线以下。

(二)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发展不平衡。近几年,由于国家在资金投入、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方面,整合财政涉农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发展,导致对非贫困村的支持力度小,使其持续脱贫能力较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非贫困村成为各类投资的盲区。革命老区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贫困村,多数分布在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地方,加上历史欠账较多,部分村与村之间道路没有硬化,村内道路状况较差,危房改造进展缓慢。既使已脱贫村,由于当时的脱贫标准低,在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落后于现在的贫困村。因而,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在支持力度和发展程度上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对此,非贫困村群众颇有怨言。

(三)贫困户主观脱贫意识较差。老区村的多数贫困户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生产技能较弱,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安于现状、不思致富等问题,导致自我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较差,脱贫内生动力不足。有的贫困户片面地认为国家有扶贫政策,自己贫困就应当享受,存在着 “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既使好项目给他也不接受;有好胳膊好腿,给他安排工作,不愿干,怕吃苦,只想吃低保,形成了一批懒汉式等待帮扶的人员;一些无劳动能力者,有亲属子女帮助的也主动放弃,专等政策帮扶,张口要政策,伸手要低保;还有原本不贫困的家庭,为了得到政策帮扶,把孩子和老人的户口分开,把老人推入无收入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行列;有的男子时常酗酒,造成妻子出走,孩子无人管理,家徒四壁,生活全靠政府扶持,等着吃现成饭。

(四)对因病因残致贫的贫困户救助措施有限。一些在外地务工的农民,因工作环境、安全保护条件较差,有的患了疾病、有的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多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但现行的农村医保政策报销比例少,而一些患慢性病的人群,既不是政策规定的慢性病种,也没有住院治疗,相关医疗政策都享受不了。许多贫困户不符合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条件,一些地方对此没有具体的救助办法,致使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摆脱贫困的难度增大。

四、对策建议

加快老区建设,是党的十九大着眼全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解决好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和如期实现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为此,对加快老区贫困人口脱贫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力度,支持老区脱贫。老区贫困人口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重中之重,必须加大帮扶力度,从多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一是领导精力倾斜。建议各级党政领导更多地关注老区,多到老区调查研究,解决老区的实际问题,把推进老区脱贫致富、加快老区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把扶持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作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二是资源要素倾斜。整合各类资金、人力、物质、技术等优势资源尽可能向老区贫困村倾斜,新增财力要适当向老区倾斜,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老区贫困群众抗御自然灾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为建卡贫困户量身制定金融产品和利率特惠政策,为贫困户发放“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政府部门要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保险保障等政策措施降低贷款风险,为老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金融支撑。三是政策扶持倾斜。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把支持老区发展纳入市、县区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优先安排,认真落实对老区的特殊扶持政策,加大对老区扶贫对象、优抚对象等特定人群脱贫工作的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各项政策,加大对老区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推动老区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二)突出精准,提高扶贫成效。针对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致贫因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点,应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等方面下功夫、做好文章。一是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建议各级政府要在开展老区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坚持精准识别标准,规范精准识别程序,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现行贫困标准和条件,对老区贫困村、非贫困村的具体情况和扶贫对象的身份、资格、条件等进行分类识别、精准把准,确保老区贫困村和老区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清楚明了,一个也不漏掉,一个也不落下。二是在精准施策上下功夫。建议有关部门要聚焦革命老区脱贫工作的特殊性,把扶持老区贫困村的发展作为攻坚拔寨的主要目标。在具体工作推进中,集中力量扶持贫困村和扶贫对象,实行因人因户、因类因村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帮扶到最需要帮扶的群众、帮扶到群众最需要扶持的地方。三是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主要是针对老区不同类型的贫困户采取全方位、多举措等方式实施扶贫脱贫。对老区贫困村具有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人口,通过采取政策资金倾斜、发展产业扶持、金融带动扶持和帮助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对具备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低保人口,通过采取低保补助+扶持发展产业、低保补助+帮助转移就业实现脱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老区贫困人口,通过采取易地搬迁安居的方式脱贫;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通过采取低保、五保补助+投资收益扶持实现脱贫;对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重度贫困残疾家庭,通过借鉴 “上蔡模式”,实行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增收项目扶持等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对老区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帮扶措施全覆盖。

(三)统筹协调,补齐脱贫短板。一是统筹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同发展。牢固树立脱贫攻坚“一盘棋”的思想,坚持均衡发展原则,加大对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落实有关扶贫政策,配强工作力量,构建“帮困不漏户”的全覆盖帮扶机制,防止非贫困村“边缘化”。对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要统筹协调、科学安排项目和资金,尤其是在道路、水利、电力等具有普惠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力求做到同向发展、共同提高,防止出现新的不平衡现象。二是坚持精神脱贫与物质脱贫两手抓。物质脱贫是基础,精神脱贫是保障。建议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好老区贫困人口思想守旧、精神不振以及陈规陋习等问题,通过成立红白理事会、孝善基金会和完善乡规民约、开展孝善敬老活动等途径,引导贫困群众移风易俗,减少农村婚丧嫁娶致贫返贫现象,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树立乡村新风貌,展现老区新气象。

(四)多策并举,破解因病致贫。一是统筹推进农村医疗、医保和医药等方面的改革。积极推广平舆县健康扶贫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完善的医疗救助机制,不断推进医疗卫生等优质服务资源向老区倾斜,把老区贫困患者全部纳入医疗帮扶救助政策体系之内,着力破解老区贫困人口因病返贫这个难点。二是落实国家有关标准,优化老区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五个一”(县级政府要办好1所综合医院、1所中医医院、1所妇幼保健院,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公办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有1个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快改造提升老区县级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三是加强老区疾病防控、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实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力促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老区延伸,切实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五)产业为基,增强支撑能力。支持革命老区发展主导产业,努力做好“三个结合”。一是与老区贫困村产业现状相结合。立足贫困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在搞清村级各类产业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的前提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二是与老区贫困村特色农业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类扶持政策,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集约发展,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较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带动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形成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稳定增收机制。三是与老区贫困村新型主体培育相结合。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示范带动,加快培育一批、重点规范一批、逐步提高一批、联合壮大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扶持力度,助推革命老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脱贫带动能力。

(六)“志智双扶”,激发内生动力。老区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中的受益主体,也是脱贫攻坚的实施主体。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群众长久持续脱贫致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一要突出“志智双扶”。注重从思想上扶志、从教育上扶德、从能力上扶技、从政策上扶勤。把 “志智双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通过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坚持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突出“志智双扶”,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增强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二要夯实服务保障。通过政策落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政府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和金融扶贫,设立贫困户产业扶贫贴息基金,鼓励和保障贫困群众干事创业;三要强化技能培训。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大力实施“产业技能培训工程”,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使贫困群众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能,切实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七)科学考评,高质高效推进。要高度重视,认真解决目前督导检查重复、扎堆、无序、低效、增加基层负担、影响脱贫主业的问题。一要力戒形式主义。要严格落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要求,科学设计基础数据指标和表格,统筹安排各级脱贫攻坚工作会议和考评工作,尽量减少填表报数、减少发文数量、减少逐级重复会议、重复检查评比、考评等活动,减少无直接关系部门的调研、采访、座谈和检查活动。二要科学合理设置考核指标权重。减少相关材料等在考评中的比重,适当增加对贫困户扶贫脱贫措施和成效等指数权重。三要对基层扶贫干部严管与厚爱。对基层驻村帮扶干部,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上要支持、政策上多激励,管理上要严格,真正做到扶贫考评减量不减质,扶贫督导降频不降温、扶贫工作减虚不减实,为驻村干部腾出更多的时间、留足更多的精力、拓展更大的空间,确保农村基层扶贫干部在脱贫攻坚、服务群众、帮扶增收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充分发挥作用。   

(八)乡村振兴,老区先试先行。一是在发展规划上要优先考虑。党委、政府在制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和《乡村建设规划》上,要顺应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革命老区贫困村发展的现实性和特殊性,提出老区建设发展的目标任务,绘出路线图、排出时间表,优先考虑老区发展。二是在政策投入上要优先考虑。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对老区的财政专项资金的直接投入机制,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老区村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共享农庄、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要重点围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目标,在老区建设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区乡村振兴工程,引入工商资本投资老区村的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在老区特色产业培育发展上要优先考虑。在谋划布局特色产业发展方面,要围绕老区红色文化、红色遗址、红色资源,着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拓展老区贫困人口增收致富渠道;要围绕老区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发展老区现代农业,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做美老区村庄,做富老区农民。让老区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九)党建引领,凝聚攻坚合力。一要强化老区意识。老区基层党组织要切实强化老区意识,强化党建引领意识,不忘老区,奉献老区。要坚持以党建汇集智慧、以党建凝聚人心,以党建促脱贫攻坚的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成为老区村脱贫攻坚的“领头雁”。通过实施“党支部+”、“党员+”、“合作社+”、“互联网+”等发展路子,尽快使老区贫困户拔掉穷根子、摘掉穷帽子、过上富日子。二要大力弘扬老区精神。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红色教育,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市、县区委党校要开设“老区精神进党校”专题课程,广播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要承担起宣传老区的政治责任。要重视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的建设、管理和使用,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红色场馆、革命遗址的财政支持力度。三要引导社会各界支持老区发展。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点围绕老区贫困村在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和医疗扶贫等方面,引导社会各界感恩老区,回报老区,特别是引导民营资本,支持老区建设,形成支持老区发展光荣的舆论环境。四要激励表彰老区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各级党委、政府要研究出台激励老区贫困人口加快脱贫的相关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老区脱贫攻坚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挖掘和宣传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激发、传播和集聚老区脱贫攻坚的正能量,在全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01818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2009-2016 ©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驻马店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 备案号:豫ICP备120237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