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何一掷千金“买”状元
摘要: □牛日成 今年首推平行志愿。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广东高校各出奇招,精英班、特色班遍地开花,新生奖学金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重。广外总分“状元奖”从10万元加码到了12万元,还承诺免四年学费,单科状
□牛日成
今年首推平行志愿。为吸引优秀生源报读,广东高校各出奇招,精英班、特色班遍地开花,新生奖学金的含金量也越来越重。广外总分“状元奖”从10万元加码到了12万元,还承诺免四年学费,单科状元免四年学费。南方医科大和华农开出10万元“状元奖”,华工总分“状元奖”5万元、单科“状元奖”2万元。暨大总分“状元奖”4万元、单“科状元”奖1万元。(
在招生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高校采取一些措施吸引优秀学生报读,似乎无可厚非。引人关注的是,高校重奖之下是否就能招来状元和优秀考生?事实是,广东多所高校“状元奖学金”连续多年悬空,状元不是奔北大、清华等名校,就是去了奖学金更为丰厚的香港高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定律在广东高校状元争夺战中被颠覆。
即便年年悬赏、年年落空,各所高校还是乐此不疲,而且悬赏额度逐年提升,无疑反映出高校对优质生源的渴望,但也从一个侧面暴露了某些高校对状元的盲目崇拜。其实,“考而优则奖”,一掷千金,充其量只能让人觉得高校财大气粗,并不代表某所高校的声誉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绝大多数优秀学生,看重的是学校的教学声誉,而非冲着唾手可得的奖金。可以想象,即便有高考状元为丰富的奖金而“屈尊”,可能也是家庭困难之下的无奈之举。
客观而论,高考只是一次性的书面测试,考生成绩与其综合素质并不能完全画等号。而且,今日的状元和高分考生最终并非都是未来英才,碌碌无为者不乏其人。中国校友会网去年发布的《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通过对恢复高考30多年来1100多名高考状元的研究分析显示:“状元”毕业后职业发展较少出类拔萃,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相反,有千千万万在高考大战中并非出类拔萃的学子,历经磨砺而终成大器。这对高校热衷重奖状元和高分考生无疑是无情的嘲讽。
高校人才培养的成败,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才的素质。高校与其寄希望于重奖揽得优质生源,不如踏踏实实地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实际工作上下工夫,锻造自身的硬实力。这才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是优秀生源的最大引力。像著名的哈佛大学,从不炒作自己招了多少高分学生,但并没有动摇哈佛作为世界著名学府的地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高校的钱袋子涨鼓了,也并非没有更好的用处。高校与其不吝重奖个别状元和特别高分的考生,不如扩大奖励面,尤其是用于资助可能失学的寒门学子,让更多的莘莘学子不需承受经济负担之重,专心于学。这会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