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艺术为笔 城为卷——解码“商丘美术现象”的共生之道

2025-10-20 21:42 来源: 光明网 责任编辑:姚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邢栋 摄   这场人才革新在市美协换届中尤为显著。本次调研及学术交流会不仅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成为商丘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近年来,商丘连续举办全国漆画邀请展、黄河文化美术创作论坛等活动,让“商丘美术”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向这座城市汇聚。

近日,“商丘美术现象”调研及学术交流会在河南商丘圆满落幕。来自省内外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学者齐聚这座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商丘美术创作的群体崛起、地域特色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艺术为笔 城为卷——解码“商丘美术现象”的共生之道

交流会现场。邢栋 摄

当34件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作品清单在交流会上被再度提及,“商丘美术现象”这一早已引发全省乃至全国美术界热议的话题,被赋予了更深厚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集群突破,更是一座城市与艺术相互滋养、共生共荣的生动实践。

艺术为笔 城为卷——解码“商丘美术现象”的共生之道

调研团队探访商丘师范学院程安营漆艺工作室。邢栋 摄

商丘古称宋国,《淮南子》中“宋人善画”的记载,早已为这座城市刻下艺术基因。如今,从黑白版画的精雕细琢到漆画的斑斓绚丽,从国画的笔墨情深到油画的时代叙事,商丘美术的蓬勃生机,正源于对千年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更得益于商丘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对美术领域的精准扶持与系统培育,形成了艺术与城市同频共振的良好格局。

文脉延绵:千年底蕴育艺术沃土

作为殷商文化发源地,商丘的艺术基因可追溯千年。翻阅商丘美术史卷,元代睢阳画家朱德润以溪山平远、林木清森的山水画作享誉画坛,备受赵孟頫等大师推崇;清代“雪苑六子”之一的宋荦,以诗画作品承载地域文化内涵,成为一代宗师。千年岁月流转,这些艺术巨匠的精神血脉从未中断,为当代商丘美术发展奠定了深厚根基。在学术交流会上,多位专家一致认为,商丘美术的群体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地域文化积淀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爆发,这种积淀既包括艺术技艺的代代相传,更涵盖文化精神的接续传承。

艺术为笔 城为卷——解码“商丘美术现象”的共生之道

艺术工作者在制作漆画。邢栋 摄

这种文脉传承,在当代商丘呈现出多元立体的形态。近年来,商丘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将剪纸、漆画等传统美术门类纳入文化强市战略重点扶持范围,通过设立传承基地、举办技艺大赛、搭建展示平台等举措,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其中,商丘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深耕漆画创作领域,将殷商青铜纹样、汉画像石元素融入现代漆画创作,形成了独具商丘特色的漆画风格,在全国画坛占据重要地位,成为文脉传承与创新的典型代表。这些美术作品既保留了古法技艺的精髓,又融入了当代审美意趣,生动诠释了商丘美术“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

高校与专业机构的协同发力,让文脉传承有了坚实载体。商丘师范学院创新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打破课堂边界,设立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工作室,构建“传统根基+前沿视野”的培养体系。多所高中将美术教育作为特色发展方向,源源不断地向高校输送优秀人才。“从市美协首任主席曹天舒到如今的团队,一代代美术工作者接续奋斗,让千年艺脉奔涌不息。”王保起的话语,道出了商丘美术传承的核心密码。

机制革新:人才活水激创作活力

“‘商丘美术现象’在河南乃至全国美术界都是少有的案例,看着年轻一代优秀画家在老一辈的带领下发展的这么好,由衷希望商丘可以继续保持这种发展势头,勇攀高峰,再创佳绩。”在“商丘美术现象”学术交流会的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的开场致辞,瞬间点燃了现场研讨氛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商丘34件作品入选的亮眼成绩,背后是商丘市人才机制改革的“破冰之举”——以实绩论英雄,不问资历出身,让青年才俊站上舞台中央。

艺术为笔 城为卷——解码“商丘美术现象”的共生之道

观众欣赏美术作品。邢栋 摄

这场人才革新在市美协换届中尤为显著。上届主席团成员主动让贤,12名新当选主席团成员中,新面孔占三分之二,“70后”“80后”占比超80%,本科以上学历达90%,体制外专业画家占三分之一。“80后”青年画家付万全当选副主席后感慨:“这次换届让我深刻感受到商丘文艺界的魄力与胸怀。”

“商丘美术现象的核心,是人才生态的全面优化。”商丘市文联主席刘瑞芳在交流会上的观点,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认同。

城市层面的政策支持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商丘市将美术事业发展纳入文化强市战略,设立创作扶持资金,组织美术家深入生活采风,搭建展览交流平台。仅2024年一年,就举办各类美术展览20余场,组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风活动12次,让艺术家在实践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

城艺共生:画笔绘就发展新图景

艺术与城市的共生,是“商丘美术现象”的价值体现之一。商丘美术的崛起,既源于城市文化滋养,更以艺术之力反哺城市发展,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美术创作让城市记忆有了鲜活载体。在古城改造、公园建设等城市更新项目中,美术家用画笔参与规划设计,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建筑景观,让城市空间更具审美价值。在民权县,农民画创作带动了乡村旅游;在古城景区,剪纸、漆画文创产品成为游客必购品,艺术正在成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重要引擎。

艺术对城市的反哺还体现提升城市影响力方面。本次调研及学术交流会不仅是创作成果的展示,更成为商丘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在调研中深入古城街巷、艺术工作室,感受商丘文化魅力,为城市文化发展建言献策。近年来,商丘连续举办全国漆画邀请展、黄河文化美术创作论坛等活动,让“商丘美术”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吸引更多人才、资源向这座城市汇聚。

美术产业的兴起更推动了乡村振兴的阔步前进。“中国画虎第一村”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享有盛名。这个只有1300多人的小村庄,有2名中国美协会员、68名省美协会员、200余名市(县)美协会员。上至七旬老人,下至顽皮孩童,都能提笔画虎,小到三尺虎首,大到丈二的五福图、百虎图,应有尽有。父子画家、夫妻画家、姐妹画家比比皆是,几代师徒联袂作画亦不在少数。画虎画出了新天地,也让王公庄在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艺术不再是象牙塔中的珍品,而是融入城市肌理、滋养市民生活的精神养分。

站在新的起点上,“商丘美术现象”已超越艺术范畴,成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人、以文兴城的生动样本。当千年文脉与现代活力相遇,当艺术创作与城市发展同频,商丘正以画笔绘就一幅文化兴盛、城市繁荣的壮美画卷。(记者 丛芳瑶)

责任编辑:姚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