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食品添加剂不应止于“验明正身”

2014-05-11 12:02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赵志疆 近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添加剂密切相关,乃至于时至今日,添加剂俨然成了不少市民眼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添加剂本身并没有罪——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添加

□赵志疆

 

近年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大多与添加剂密切相关,乃至于时至今日,添加剂俨然成了不少市民眼中的“洪水猛兽”。实际上,添加剂本身并没有罪——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添加剂,可能就不会有现代化的食品加工业,因为合理使用添加剂不仅可以改善或提高食品营养价值,而且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储藏。当然,添加剂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添加。

增稠剂、水分保持剂、增味剂、焦糖色……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食品中的添加剂名称,但是有多少消费者明白,这些陌生的名词背后,到底对应着一些什么样的东西,以及这些化学物质为什么能堂而皇之地通过相关检测,名正言顺地进入我们的口中?

每次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爆发后,职能部门总会适时发出消费预警,将添加剂列入黑名单或限制其使用范围。但食品添加剂的范围实在太广泛了,如此提醒,很难做到一劳永逸。允许使用的添加剂名单,是经过专家论证和科学风险评估的,那么,除了告诉消费者最终结果之外,论证与评估的详细过程和数字依据,能否适时对外公布,以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呢?如此群策群力,恐比职能部门以一己之力独自鏖战,简单有效得多。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通知》要求,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只有加大对违法使用添加剂行为的打击力度,从而增加风险成本,才是解决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者相信,被强制要求标注在食品上的,是商家的信誉保证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质检承诺,而不是一些令人不知其然的化学名词。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