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要做到“一硬三性”
摘要: 程 扬 盛德劭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普法工作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笔者认为,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仍是农村普法的主要目的,普法
程 扬 盛德劭
今年是“六五”普法的第一年,普法工作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笔者认为,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仍是农村普法的主要目的,普法工作者应做到“一硬三性”。
基本功要过硬。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不注重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教育起来越困难。开展普法工作要想做到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又佩服,普法工作者的自身法律素养要高,业务能力要强,口才表达学会用群众语言。所以,农村普法工作者不仅要通晓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政策文件,还要了解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知晓社情民意,做到与群众谈到一块儿去,因地制宜、因人而宜地开展普法教育。
普法要有针对性。普法工作者在农村普法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的乡情、村情、社情、民情,用通俗的语言让农民理解法律法规,用发生在农民身边的事例来触动、警示他们,才能达到教育之目的。
普法要有多样性。既要有相关知识的广播、电影、电视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又要充分发挥政务公开墙、群众明白纸、法律知识小册子等作用,还要定期开展普法讲座、设立法律咨询台、送法进村组等活动。总之,形式灵活多样,力求取得实效。农村普法工作者更要深入村组、深入群众,送法上门、解疑释惑。
普法要有长期性。在农村开展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一恒地进行下去。现在农村普法工作中的最大弊病是形式主义,由此出现了两种相反的现象:一方面是群众想学法用法,心情迫切;另一方面是普法不认真、图形式、走过场。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农民“信访”不“信法”的怪现象,说明了这个地方的普法工作开展仍有漏洞。
眼下,各级党委、政府已把普法工作列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但就怎样抓的问题,笔者以上的拙见仅作参考,以期更有效地开展普法工作,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好局面,促进农村的各项事业科学全面快速发展。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