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荒”不是个小问题
摘要: 碧 芥目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
碧 芥
目前,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等一系列问题。(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个、62.4万个、61.3万个、60.4万个、60万个。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进城务工人员总数已超过2.4亿人,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了农业的稳定和粮食安全。
为此,“农民荒”不是个小问题,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大事。有人提出10年后谁来种地的担忧,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随着年轻一代农民进城,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大多是60岁左右的农民,出于对土地和耕种的自然感情,依然坚守耕作,在方式上基本依靠人力和畜力,劳动力“超负荷运转”。再过5~10年,这些老人无法劳作之时,许多地方将会面临着劳动力后继无人的现象,这是中国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真实现状,让人担忧。
当然,出现“农民荒”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城乡一体化中的农村向城市的单向输出,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距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更为明显,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农村。同时,加上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潜力有限、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传统农业比例大,收益率低,种粮不赚钱,也发不了家,导致种粮积极性不高。
同时,青年农民“跳出农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在年轻一代农民中,打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和谋生的主要手段,城乡流动、迁移并定居城市日渐成为农民的强烈愿望。因此,青壮年劳动力由于种地纯收入太低、种地条件太苦和不体面而不愿回村耕种,加上农村生育率下降等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荒”。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出现闪失。保住18亿亩耕地,最重要和最实际的是要保住耕种18亿亩地,“有地必种”比“有地可种”更为重要。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荒”问题,必须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同时,要完善农产品补贴政策,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从降低投入与提高收益的角度双向调节。
另外,解决“农民荒”问题,关键是用现代的生产要素来替代劳动力,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难度还是非常大,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行,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加快替代进程。要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农村社保制度、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扎扎实实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要求。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价格与补贴政策,确保10年之后,还有人愿意种地,粮食生产不出任何问题。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