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PM2.5有多难
摘要: 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作为近年来最热门词汇,PM2.5几乎从未游离出公众视线。从PM2.5的危害讨论,到一些城市将PM2.5列入监测范围,再到如何采集获取真实的指标数据,PM2.5时时牵动着百姓的关注。从话题讨论走向务实
新华社记者 李代祥
作为近年来最热门词汇,PM2.5几乎从未游离出公众视线。从PM2.5的危害讨论,到一些城市将PM2.5列入监测范围,再到如何采集获取真实的指标数据,PM2.5时时牵动着百姓的关注。
从话题讨论走向务实的监测行动,是民声所呼,也是空气污染治理的必需步骤。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要求抓紧做好PM2.5监测准备,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分期实施,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这表明党和国家对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治理PM2.5问题的明确要求。
然而各地实际进展情况不容乐观:PM2.5的监测仍只有部分城市付诸实施;即便公布了PM2.5,公众也往往只看到一个简单的数值,再无其他解释性、服务性内容。以工作进展相对较快的北京为例,公众的确可以在环保监测网上实时查询PM2.5,但这个数据位于环保标准的哪个范围,对人体健康影响有多大,公众却并不完全知晓。
另一方面,一些公众对PM2.5监测产生的疑虑值得重视。本月初,某个城市竟出现了空气重度污染而PM2.5监测数据却合格的情况,这个结果着实令人尴尬。或许正如市民举报质疑的那样,相关部门可能是把PM2.5监测点设置到了公园、高校等绿树丛中。果真如此,这样监测出来的PM2.5数据,能多大程度反映出当地空气质量的实况?
全面监测治理PM2.5非一日之功,确有难度。近日,北京和深圳的环保部门表示,当地的PM2.5按规划治理再过8年甚至数十年也仍难达国家标准。这话道出了各地PM2.5问题的现实,也反映了当地环保部门的务实态度。PM2.5标准能不能尽快实施,能不能尽快纳入监测,考验着地方政府对空气污染治理的决心,以及对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尊重。而一切的首要前提,就是需要有效的监测数据来做支撑,告诉公众一个真实的PM2.5。 (新华社北京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