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评论

新华网评:向“网络戾气”大声说不

2014-05-11 12:24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秦 川 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但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林立洋看来,这不全是网民的责任,因为不知从何时起,他每次上网都感到“一股无

    秦 川

    从失控的质疑、无底线的人身攻击到网上“约架”,网络暴力猛于虎。但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研究生林立洋看来,这不全是网民的责任,因为不知从何时起,他每次上网都感到“一股无名业火往上撺”。“新闻标题戾气十足,泄愤帖无处不在,贴吧里遍布人身攻击……看着就觉得心里闷闷的,看完就想回帖骂人。”这是林立洋的感受,也是他身边很多“老网民”的感受。(7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本是很温和很理性的标题,经过网络编辑一化妆,立马横眉冷对,戾气十足;本该成为平等交流、理性争鸣的贴吧,却充满恶狠狠的词汇;本该是信息集散地的微博,却成了约架的舞台……不知何时,网络暴力已经介入网民的公共生活,一打开电脑,就被那种宣泄的情绪所裹挟。

    有人说网络暴力只是想象中的暴力,并非行动中的暴力。其实不然,网络暴力离现实暴力并不遥远,网上约架变为网下干架,就是一例。更何况,网络暴力具有不容小觑的影响力,容易误导网民,尤其是那些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这从相关媒体报道及相关调查可以看出。

    网络何以变得如此戾气?这与一些网络编辑缺乏职业操守有关,他们迷信“尖叫效应”——在乌压压的人群中,要吸引人们注意必须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将纸媒原本客观的叙述扭曲化加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通过人为地制造冲突刺激网民的不安情绪。网络编辑有权利对纸媒标题进行再提炼,但前提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放大与异化。

    也与一些名人缺乏自重,渴求成名有关。再温和的约架也是暴力,它传递的效果是,用武力化解纠葛,用暴力表达情绪。但这不是一个比谁拳头硬的时代,拳头再硬也硬不过法律。一些所谓的名人不够自重,总在有意无意地通过约架、制造话题以吸引人关注,希望以此成为被人欢呼的英雄。求名博利无可厚非,但渲染暴力不可取。

    此外,还与一些网络管理者不作为、假作为有关。业内人士认为,个别人的暴力言行未及时得到制止和惩处,引发其他人效仿,逐步形成群体暴力。应该承认,有些人的戾气跟帖纯粹是盲从,或者是一种宣泄,对暴力帖子,一些网站管理者假装看不见,有的甚至添油加醋,比如将这些帖子置顶。

    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人们有权利拒绝无用的信息,更有权利不被网络戾气所干扰、所污染、所毒害。创造一个干净而健康的网络环境,需要网民多一些自律意识,尤其需要互联网企业、互联网从业者提升敬畏意识,别为了蝇头小利而失去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