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论文

原生态语文课堂例析

2014-05-23 09:28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王建勋当前语文课堂:“泛人文教育”,应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一是教师从课文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课本,脱离语

王建勋

当前语文课堂:“泛人文教育”,应该引起我们应有的重视。泛人文教育其特征有:一是教师从课文拎出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问题与课文主旨并不相干;二是学生讨论时,远离课本,脱离语言,言不及义,内容比较泛。一节课下来,人文内容是什么,要点在何处,精彩在哪里,学生心中都没什么印象。对此许多老师提出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应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语言方面狠下工夫。

一、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一位教师讲《荷花淀》,与学生一起研讨开头一段:要问白洋淀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

教师要求找出其中的修辞手法,如“好席子,白洋淀席”是比喻,这个回答无疑是正确的。这位老师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这段文字如数家珍般描写白洋淀的芦苇与席子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反复品读文本感悟到:它不仅表现了白洋淀人对自己乡土的深情与大爱,而且表现了白洋淀的美丽富饶。

张志公先生说:教一篇文章,必须让学生透彻理解全篇思想内容,并且从中得到思想上的教益,知识上的启迪,感情上的陶冶,不这样是不对的。可是办法必须是带领学生好好地读这篇文章,一字、一词、一句、一段地读懂,把文章的安排都搞清楚,让文章的本身去教育学生。

二、两个著名问题引领下的语文课堂

宁鸿彬老师讲《皇帝的新装》设计了两个著名的问题:一个是学生第一遍读书之前,教师问:读完之后,请你们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

当学生围绕“一个什么什么样的皇帝”,从现象到本质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课文中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老师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这个故事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一节课仅仅用两个问题,便领起了整个课堂,便生出万般精彩,真让人佩服!

这,才真正是在引导学生仔仔细细地读书;这,才真正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己的劳动很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大为突出;这,才真正是由浅入深,由放到收的课,思路清清楚楚的课;这,才真正是一堂扎扎实实的训练语言的课,训练思维的课。

三、诗意灵动的语文课堂

原生态的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教师要有诗意的情怀。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那就是语文教育最大悲哀。

语文教师面对《与朱元思书》这么一篇优美的文章,含英咀华,心旷神驰。“风烟俱净 ,天山共色”着一“净”字,顿觉眼明心空,为什么?“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随心所欲,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有这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经历与过往,才会让他获得这样的的超脱与感情呢?“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在吴均的眼里如此美丽,而去过这里的人却没有这样的感觉?

这位语文教师仅仅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就可以品字析文,学生这么多的追问,而追问的背后,隐含的却是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的文人情节,儒与释,禅与道,入与出,既纷繁纠结,又不动声色。而这些,均在课本之外,教参之外,课堂之外。

四、师生互动的语文课堂

于漪老师的课,堂堂都是师生互动的公开课。一位青年教师从1976年开始,随堂跟踪了于漪老师的3000多节语文课。她最深切的感受是,于漪老师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教第二、第三遍,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一幕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这是于漪的一堂经典公开课,课堂上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

于漪老师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顺吧!于漪老师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一下:是汉语的叠韵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老师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获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这个教学案例在上海教学界广为流传。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教学机智,加上一颗包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一个小小的细节显示出了名师风范。

五、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存活于句子中才有独特的温度。因此,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品词析句,反复推敲斟酌是语文教师必做的功课。

一位教师在教《伯牙绝弦》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当我们深入课文时,会有更深的理解。再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读懂了?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过几次?意思一样吗?

生:四次,不一样。

生:前面两个是“喜欢”的意思,后面两个是“好啊”的意思。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后面两个怎么说?

生:真棒!

把一个看似平常,极易忽略的“善”字拎出来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比较判断,咀嚼品味,使学生在意念中理解,获得语言的深刻感情与运用之法。对“善哉”的夸奖运用如盐溶于水般了然,使学生入情入境,让语言文字入思入心。

清代张竹坡在《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中说:作文如盖房屋,要使柱榫眼都合得无一缝可见;而读人文字却要如拆房屋,使某梁、某柱的榫,皆一一散开在我眼中也。原生态语文课堂的核心是组织、引导学习语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原生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就是要设法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托,去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规范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逐步养成一种带有深厚的经验色彩的,能够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习惯。 (作者单位:驻马店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