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是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
摘要: □ 刘文超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迅速增多,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低碳发
□ 刘文超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迅速增多,导致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气候变化日益加剧,低碳发展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期,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而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国内需求还是国际压力,都在迫使我们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因此,走低碳发展之路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低碳城市作为一种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融合了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理念,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从2008年初我国首次推出上海市和保定市为“低碳城市”试点至今,全国多个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创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新布局。从试点地区的情况看,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引导企业发展绿色产业,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较快增长,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能够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城市新区作为城市新的承载空间,担负着疏散新增人口、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空间布局、改善生活品质、驱动经济发展的重任。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低碳经济,强化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作为切入点,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引导、示范带动、公众参与、循序渐进的原则,着力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低碳新区建设发展之路。
树立低碳理念,引领新城建设发展方向。理念是先导,决定发展方向。要坚持集约化建设理念,从更大空间尺度、在更高起点上建设新区,适度有序开发,保证环境品质,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要落实“先底后图”的规划方法,根据生态结构完整性和用地适宜性标准,严格执行生态隔离带与禁建区规划;要推广“低冲击”开发模式,做到城市建设不影响基本的地形构造、不影响碳汇森林容积量、不影响城市文脉及周边环境等,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要建设绿色城市基础设施,在交通、供水、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同时,推进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注重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充分利用城市绿化达到增加碳汇、吸附污染物、减少热岛效应、为建筑和行人遮阳等节能减排效果。
发展低碳产业,提速低碳经济发展步伐。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高循环率的“两低两高”产业和产品。一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以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等为主要方向,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实现清洁能源产业化。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低碳经济水平的主力军,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软件及服务外包、动漫设计等现代服务业,形成若干物流集聚园区、服务外包集聚区、动漫创意产业集聚区。积极开拓高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高端产业,为高端服务业创造良好市场,带动房地产、餐饮、都市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商业零售、文化艺术和创意设计等行业的发展。三要大力发展低碳装备制造业。以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风力发电、大型变压器、轨道交通配套装备等装备制造业为重点,不断提升研发设计、工艺装备、系统集成化水平,积极发展小排量、混合动力、纯电动等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快低碳装备制造业和节能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四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从源头和全过程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增产不增污。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发展资源再生利用的静脉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特别要加强再生物资的回收利用,提高废旧物资的循环利用水平。
强化低碳管理,实现城市低碳化运营。重点围绕交通出行、城市建筑和生活方式等加强低碳管理。一要在交通出行上做到低碳。城市交通工具是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发展低碳交通是未来的方向。要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大力发展快速交通、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切实降低能耗的碳排放量。培养市民低碳出行习惯,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实现生态保护、土地节约、经济发展、便利出行和社会效益等的均衡,用最少的交通用地和能耗来解决机动化问题。要大力发展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的慢速交通路网,建设完善以人为本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结合规划所确定的高密度路网优势,尽快形成以现代化大运量公共交通为骨干,配合以非机动车专用道,完善连通步行街群,最大程度地方便行人,解决城市与交通矛盾,显著降低交通碳排放。要倡导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限制城市私家汽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以实现城市运行的低碳化目标。二要在城市建筑上做到低碳。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低碳建筑这个要素,发展低碳建筑要从设计和运行两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上引入低碳理念,利用太阳能,选用隔热保温的建筑材料,合理设计通风采光系统、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选用低碳装饰材料,避免过度装修,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家用电器,鼓励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从各环节做到节能减排,有效降低每个家庭的碳排放量。推广建筑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提升生态人居的内涵。对新区新建建筑实行强制推广节能标准,对未达标准的不予验收、不准上市销售。鼓励在建筑中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促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三要在生活方式上做到低碳。建设低碳新城,发展低碳经济,不但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生活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也同样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重大影响。要广泛宣传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引导市民自觉践行低碳生活方式,逐步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生活共识。就普通市民而言,参与建设低碳城市就是要树立绿色生活观念,倡导以节约为荣、简约为美,反对浪费,摒弃奢侈的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珍惜能源,物尽其用,少用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商品,尽量减少消费品的不必要替换;提倡物品的重复使用,积极采用低碳产品;自觉进行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处置,严格制止废弃物的违规排放;自觉参与循环社会建设,对高耗能、高排污等不良社会现象加以监督和制止。政府应在政策层面上发挥导向作用,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应做出表率,推动全体市民在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上向低碳化转型。
把握关键环节,促进农村低碳化建设。要转变工作和发展思路,按照低碳发展的要求,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外向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有机结合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要严格控制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种类和数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如用粪肥和堆肥作为化肥的替代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深耕作物与中耕作物轮作,引入微生物熟化深层土壤,扩大作物根系营养能力;实施秸秆还田,增加土壤养分,减少径流,增加入渗,通过作物残茬及覆盖在地表的秸秆防止风蚀和水蚀,提高土壤生产力。二要充分利用农业的剩余能量。农作物收割后的秸秆是农业中的剩余能量,其中70%以上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得不到利用,而且燃烧释放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我们要充分利用作物秸秆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就要积极探索综合利用作物秸秆资源的新途径。作物秸秆既可用作饲料、肥料、培养料,也可采用秸秆气化技术,在高温、高压、厌氧条件下经热解气化成可燃性气体,还可利用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燃料。三要大力推广太阳能和沼气技术。在农村普及太阳能集热器是发展低碳农村的有效途径,要通过采取奖补措施,分步骤抓好实施。要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以畜禽养殖粪污、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消除随意排放畜禽粪污现象,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注重政策引导,营造低碳发展良好环境。要在政策层面建立有利于形成低碳经济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从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对税收政策、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进行低碳化调整,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城市建设。实行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对低碳产业实行政策倾斜;出台鼓励低碳技术研发应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激励政策,设立低碳基金,鼓励企业和个人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及时应用推广。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清洁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政策机制,加快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积极倡导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理念,使公众真正参与进来,推动技术进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逐步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市发改委、市新区指挥部办公室)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