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
摘要: □ 苏建威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也是许多新闻记者研究的课题。笔者从经济新闻报道的几年实践中总结出,新闻记者要搞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这当然仅是我个人的实
□ 苏建威
在新闻工作中,如何做好经济新闻报道,也是许多新闻记者研究的课题。笔者从经济新闻报道的几年实践中总结出,新闻记者要搞好经济新闻报道,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这当然仅是我个人的实践体会。
一、要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了解国家当前的经济政策
对记者来讲,捕捉到的新闻是众多信息中有价值的信息。而什么样的信息才有价值,需要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与外界条件对比,与周围情况对比,与事物发展状态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作为一个记者,必须掌握国家的经济政策,了解国内外的经济形势。比如,国外原油价格有时上涨,有时下降,而石油公司的原材料价格必然受到影响:一个记者不了解这些,贸然写出了石油公司今年必然盈利的报道,只会让专业人士提出疑义。
二、要具有从社会学角度选取经济学主题能力
在社会新闻中,也存在经济学的问题。比如,在一场火灾现场,人们更关心的是火灾中受伤的人、火灾的原因、火灾的经济损失,其实背后可以挖掘出经济方面的原因。为什么最近火灾频频发生,显然与近年来安全生产存在漏洞有关。在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道中,假冒伪劣产品被不断曝光。这是社会新闻。但在其后面,存在很多的经济学问题。为什么这些人要造假,成本能降下来多少,为什么总是那么几个地区在造假,主管部门不管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又是另一个重要因素。每一个社会现象后面都有其经济学的背景。所以,从社会热点问题中是可以发现经济新闻报道题材的。
三、要掌握专业知识,掌握经济理论
记者在采访经济新闻报道时,说外行话的事情时有发生。有一位著名人士在接受一名记者采访时说过“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这句话,结果这名记者不理解“可持续”是一个专有名词,有其特定意义,在报道时写成了“要建设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使得这位著名人士哭笑不得。现在很多新闻单位提倡其他专业人才进来,就是弥补过去把记者与文字匠划等号的缺陷。
四、要深入了解被采访对象情况,具有把硬材料进行软处理的能力
腿勤的记者才是好记者,这是过去的老话。换到如今说,可以转换为一句新名词,掌握信息多的记者才能当个好记者。现在大多数新闻单位对记者的分工采取“包片”的形式。有的记者“包片”是企业,而企业又都是各有特色的。如何报道好这些企业,只有一个办法,深入下去,多了解信息。化工企业和加工企业不一样,食品企业与工业企业不一样,怎样才能报出这些企业的特色,着实需要记者下一番功夫。但是,前提必须是记者对企业的深入了解。
经过长时期的采访,很多记者摸到了门道:找到采访对象就是先要材料。因为经济报道的题材一般都比较“硬”,政策性、技术性、专业性、数据性、经验性,都比较强。记者不掌握这些最原始的“资料”,就是再好的程序也加工不出来好的新闻来。但是,对这些材料按一般程式化的表现手法进行加工,写出来的报道就会“生硬”。一般的老百姓就会读不懂,或者不爱读。所以有人提出,要对硬材料进行软化,即从四个方面着手:题材生活化、角度公众化、手法多样化、语言情趣化。
五、要用多视角看问题,善于从冷门中挖出热点新闻,或者叫具有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的能力
在记者队伍日益扩大的今天,一遇到热点新闻,记者就会蜂拥而至。不反对记者抢新闻,但热点新闻在经济领域里毕竟不都表现在表面。往往是某个很有内在功力的记者挖出一条新闻后,其他记者意识到了才去“炒”,使这条新闻热起来。谁能成为第一个从冷门中挖出热点的那个记者,谁就是一个成功的记者。有个类似寓言的故事:美国一家鞋厂派一名推销员到一个沙漠国家去推销鞋,结果这个推销员到那儿一看,这个地方的人不穿鞋,鞋怎么能卖得动?他回到总部说,鞋在那里没有市场。这家鞋厂又派另一个推销员去了。这位推销员回到总部说,这里的人不穿鞋,鞋的市场大得很。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发现。作为一个记者,就应该有后一位推销员的视角。
对于一个地方媒体来讲,记者遇到的问题都是大局下面的小局面。对经济报道来讲,记者一方面需要了解全局,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小处着手来反映全局。比如,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过去一些濒临破产的工业企业有了新的起色。但是,过去的负重不是一下子就能缓过来的。怎样报道这点起色,就需要从细微处见功夫,比如从企业的订单增多、销售部门电话铃声不断、职工终于有了奖金等小现象着手。从小处体现出大问题,记者需要的就是这个能力。
六、要具有全方位、全局性采访的能力
正如唯物辩证法所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小处抓的新闻,必然存在与其他事件、事物的联系。新闻的背后是什么,这个新闻是在什么条件下发生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这些不仅是做好新闻的关键,甚至还能带出新的更有价值的新闻。所以在采访中,记者要有进行全方位采访的好习惯。有的记者,知道一条线索后,可以在采访中获知三四条、四五条线索,而有的记者只采出一条,写出的新闻当然不会完整。
当好经济新闻记者不容易,做一个经济新闻的优秀记者更不容易。这几项条件只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也许能为有志于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朋友提供一点小小借鉴。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