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要饭的

2014-05-30 19:44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王太广现在每到一座城市,无论是火车站出站口,还是繁华的商业街,总能碰到职业乞讨者。这使我想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在村庄和集贸市场上要饭的。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遇旱灾、涝灾、虫灾等自

王太广

现在每到一座城市,无论是火车站出站口,还是繁华的商业街,总能碰到职业乞讨者。这使我想起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在村庄和集贸市场上要饭的。

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遇旱灾、涝灾、虫灾等自然灾害,农村收成不好,尤其到了春季青黄不接时,要饭的就一拔接一拔的。要饭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到了谁家门口说一声:“大爷、大娘,行行好吧!”这时,大人就给个馍,如果遇上家中正在吃饭的时候,就给盛碗饭,要饭的便高兴地鞠个躬就走。有时候,碰上谁多嘴,就会问要饭的是哪里人,为啥出来要饭之类的话。也有本地人,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不得不外出要饭。有一次,我爷爷就遇上一个。爷爷问:“你是哪里人呀?”对方撇着外地口音说:“兰考的!”爷爷仔细一瞧,是水屯街上二队的,对方害怕被人认出来面子上过不去,接过东西扭头就走。

母亲经常对我姊妹几个说:“穷汉子一口,饱汉子一斗。谁有一点能耐就不会装穷,也不会出来要饭的。只要走到咱家门口,没多有少都得打发人家。”我知道,新中国成立前姥姥家特别穷,母亲姊妹九个,有两个给了别人。母亲从小就逃荒要饭,九岁当童养媳,她知道困难人的滋味,所以这样教育我们要有慈心善意。

要饭的人一般话不多,但也有伶牙俐齿、能说会唱的。这种人头戴一顶用各色布条缀成的花帽,好像在风中摇曳的莲花。他们有的左手敲大钹、右手打竹板,发出“咣咣”之声;有的人鼻孔常戴个小竹哨,时而发出鼻音浓重的拖腔;还有一个“打骨板”的,手里拿着两块牛骨头,上面缀着几个铜铃铛,敲起来“咣咣”作响,他们是同道。他们肩上挂着褡裢,走到集上的店铺门前或货摊前,打起板子就唱。如果店主打发得他们满意,就唱几段好听的恭喜词:“这几天我没来,大掌柜的发了财。你发财,我沾光,你吃肉来我喝汤。”如果走到卖馍的摊子前就唱:“你的馍真不小,一顿一个吃不了。卖得快,生意好,又招财来又进宝。”如果走到祝寿的家门前就唱:“到门前,才听说,掌柜家里来贵客。贵客们,来祝寿,堂上先摆福禄寿。祝掌柜,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四世同堂全家乐,百岁过后更年轻。给个馍,我就走,省得客人来了你丢丑。”如果走到棺材铺前就唱:“竹板打,迈大步,前行来到棺材铺。掌柜的,手头巧,这些棺材做得好。一头大,一头小,装上死人跑不了。”掌柜的听了奉承词,当然高兴,就给他们一个馍或一点零钱,打发他们满意地走开。他们会奉承人,也会腌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