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评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

2014-05-30 19:44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一半是文学 一半是历史——评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刘清珍读罢王太广的《回望乡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思是说,《

一半是文学 一半是历史

——评王太广散文集《回望乡村

刘清珍

读罢王太广的《回望乡村》,忽然想起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意思是说,《史记》既是史书,也是文学。作为史书,它是最高水平,无人能比;作为文学,它是最高造诣,无出其右。司马迁是用文学手法写史,王太广是持史家笔法作文。《回望乡村》虽不能与《史记》相提并论,但仅从它亦文亦史这一点看,二者却是相同的。本书作为文学,见诸报刊的评论已有多人多篇,但作为史书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尚未引起重视。

为什么说《回望乡村》也是一本史书?

首先,它符合史书的最基本要求——实。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历史,史书中的时间、人物、地点、事件等都要力求实写,不允许虚构和夸张。这本书共收集87篇文章,凡书中所写的主要人物皆有名有姓、有住址、有身份,大部分人物还健在;书中所涉及的地点也大都在驻马店和汝南,其中的村庄、街道、河流、道路、城镇等都是真名,都是实指;而书中所述之事则为作者亲历、亲见、亲为,其中的一些当事人、见证人至今还与作者保持着联系,所以其叙事便不敢稍加编造和虚夸。书中人、地、事的真实性犹如新闻报道,是可查、可寻的。这对于文学的正宗——诗歌、小说、戏剧的创作而言则是一大忌讳。因为夸张与虚构是这些文学体裁的突出特征。即使作品中的人和事有所悖,但那是经作家改造、创新过的。如小说中、舞台上的曹操,作为艺术人物,典型的文学形象,与雄才大略、文武兼备、治国有方的历史人物曹操不可同日而语。诗歌中的真人实景也是极度夸张了的,如李白所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在文学体裁中,只有人物传记、纪实性散文才要求像《回望乡村》这样写实。

其次,实写并不一定就是史书,说《回望乡村》是史书,还因为它有着清晰的史迹可循。这本书的内容大都是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到现在作者的所做、所历、所感、所忆,反映了近半个世纪来,驻马店、汝南地区农村、农民、农业所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犹如一部“三农”发展史。这50年来,农村体制机制和组织形式的巨变,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变,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变,乡间交通、通信、住房、水电等的巨变,以及这些巨变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全书中都有生动而具体的表现。比如《车把式》一文,作者从自己生产队1962年的牛车写起,写到“四清”时新添的一辆马车,再到1969年又添置一辆更好的马车,成了当时全村人的骄傲,一直写到改革开放后,这些牛车、马车逐渐被大、小拖拉机和汽车取而代之,最后成为文物进了博物馆。其他如《乡浴》、《乡宴》、《乡路》、《麦收》、《话务员》、《自行车》、《蜂窝煤》、《炊火的记忆》、《红薯啊   红薯》等文,分别从农民洗浴、农村宴请、民间道路、农业机械、农村通信、农民日常生活等方面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历史留下了中国农村近50年来由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由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过渡的事实。

再次,视《回望乡村》为史书,还是因为其作者有客观、公正的历史观。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是秉笔直书,不以史家个人好恶来对待历史,而是把历史事件、人物放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去看待。这本书所写时间跨度50年,包括农村大集体与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两个时期。书中大量内容还大都是大集体时期的。怎么看待这一时期的农村,目前社会上褒贬不一,似乎贬多于褒。而本书作者既没有掩盖当时农村一穷二白的面貌、农民缺衣少食的窘迫,也没有忽略当时取得的突出成就,更没有忽视广大农民为改变面貌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重要贡献。在王太广的笔下,无论是乡干(《乡干》)、乡师(《乡师》)、乡医(《乡医》)、生产队长(《想起了生产队》),还是饲养员(《人生如歌》)、车把式(《车把式》)、种瓜人(《偷瓜》)、普通社员(《吹猪》)等各种人物,都显得勤劳、善良、敬业、乐观。他们生活贫苦但充满希望,身处困境却不怨天尤人,这就是大集体时代农村人的精神风貌。上述作品中还具体展示了当时在河湖治理、农田水利、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村干部作风建设、农村教育、农村医疗、农民生活改善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这就是唯物史观。

当然,视《回望乡村》为史书是指其存史价值而言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史书。但它的重要意义是不应低估的。

第一,它为民写史,填补了史书的空白。传统史书,比如《二十四史》,入选人物讲究“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从没有一部史书是写民的。但这本书中却写了许多普通农民,比如《乡思》中的天顺爷,《乡师》中的民办教师实际上也是农民的刘付元老师,《乡医》中的乡村医生实际上还是农民的杨成堂老先生,《吹猪》中的韩振国叔叔,《车把式》中的韩贵良、大领叔,《怀念写信》中的朱元臣大爷、生产队长李芳清、种瓜的老汉、养蜂人、作者儿时的伙伴,更有作者的父母等,他们不仅都有优秀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而且为农村的发展、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他们又太普通了,在史家的鸿篇巨著中怎么也不会有他们的名字。王太广这本书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为最普通的农民写了史、立了传。

第二,它为后人写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学术界很早就有人提出批评说,现有史书,无论是传纪体史书,还是编年体史书;无论是通史,还是断代史,都是为王朝兴衰写史,为帝王将相立传。而实际上,应该说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民(奴隶)史。但是农民在历朝历代的史书中,要么是供人驱使的奴隶,要么是听人摆布的愚氓。他们无名无姓,没有任何历史地位。这种颠倒的历史应该颠倒过来。相信今天的史界精英,或今后的历史学家,一定会编写出一部中国农民史。王太广《回望乡村》的内容虽然写的是驻马店、汝南地区,或者说是整个豫南地区的农民、农业、农村,但却极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视为近50年来中国“三农”发展变化的缩影。这是未来撰写中国农民史,或撰写当代中国发展史都不可或缺的最为原始的资料,犹如汉简之珍贵。

当然,本文从史的角度评价了《回望乡村》,并非忘记了它作为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这从文章标题即可看出。只是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而已。无需多说。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