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下粉条

2014-05-30 19:45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王太广秋天,是收红薯的季节,生产队的红薯,除了分给社员们的以外,队里还留一些打粉面、下粉条。生产队的大马车每年从西地里拉着满车的红薯,把庄南边牲口屋前堆成了小山。几个社员把红薯的乱根去掉,对有烂

王太广

秋天,是收红薯的季节,生产队的红薯,除了分给社员们的以外,队里还留一些打粉面、下粉条。

生产队的大马车每年从西地里拉着满车的红薯,把庄南边牲口屋前堆成了小山。几个社员把红薯的乱根去掉,对有烂斑的用刀剜去,然后把红薯用水搓洗干净,剁成碎块,用石磨磨成糊。到了1971年,俺生产队办了电,有了粉碎机,就直接把红薯往机器里一倒,红薯糊便从机器里慢慢地淌了出来,一会儿接一桶,一会儿接一桶。社员们看着这能干的机器,疲劳的脸上流露出了喜悦。

一桶桶红薯糊倒进一口大缸里,缸上边放着一面特别的大箩,加入清水,乳白色的粉浆便入缸内,红薯渣就成了喂牲口的好饲料。

好几个大缸排在一起,里面盛满了粉浆,经过一个对时的沉淀,粉子(即淀粉,也叫粉芡)就沉在了下面,人们用马勺将上面的浆水舀出来,把粉子搅成糊状装在细密的布兜里,再控一会儿水,形成一个大粉芡疙瘩,吊在外面晾晒,等到半干的时候,用刀把它们砍成很小的块状,再摊开晾晒,不停地翻晒,等晒干了,就把小颗粒拍轧成面粉,装袋保存。

当地里的秋庄稼全部收完,小麦也种上了,也就进入了农闲季节。说是农闲,其实社员们往往是闲不住的,那时候农业学大寨,不是到外地治河,就是在本公社、本大队挖沟、修路、修渠,越是这样,队里为了确保治河工地民工的生活,往往提前开始下粉条了。

1974年冬天,我有幸参加了俺队的下粉条。在生产队牲口屋西头的空场上,垒了一个大锅台,徐元成负责烧锅。锅台旁边放一个水缸和一个大水盆,李道印、李青山和粉糊。主要是把碾成碎末的粉子像和面那样和成糊状,然后把小盆放在盛有开水的大盆里预热,加入适量白矾后放入另一个大盆里,添上一桶开水搅拌,待白矾溶解后,再把小盆里的芡糊倒进去,用木棍按顺时针方向快速搅拌,一直搅拌成透亮的稀糊,再把糊子倒入糊盆里。糊盆是一个陶制的大缸盆,既厚实又结实,里面提前倒有箩细的芡粉,糊子倒进去之后,朱国、张海全、王进才、韩彩良四个壮劳力赶紧围住糊盆,奋力和糊,只见他们连抓带揉,把粉子和成了团,他们又一起发力,抓起几十斤重的粉团子,“嗨哟”一声,把粉团子翻了个儿,接着再揉、再抓。看到他们这样反复揉抓,如果没有很强的臂力、腕力,坚持不了多大会儿,我真佩服他们几个的体质和力量。

等到粉糊和得无疙瘩、不粘手、均匀细腻的时候,李维章把和好的粉糊装进漏瓢里。漏瓢是用柳木挖制而成的,后留木把,瓢底钻孔,把粉芡糊儿放在带眼的漏瓢里,粉芡很黏,跟橡胶一样,不颤动是漏不下去的。这就需要一只手端着漏瓢,另一只手不停地用自己的手背拍打,一颤一颤地震动着漏瓢,粉芡便从瓢孔里随着震动漏出来,扯成一缕缕细细的线,落在了下面大铁锅沸腾的开水中。续粉芡团的“装瓢人”是崔海亮,他不敢马虎,精力高度集中,心思缜密、沉稳持重,和着捶瓢的节拍,当看到漏瓢里的粉芡少于三分之二时,他就于转瞬即逝的间隙往漏瓢里续添粉芡,既准又稳,偏了会顺着瓢沿往下掉,必须就势放进去。掌漏瓢的拍打不能停止,一旦停止,粉条就会有小疙瘩,粗细不匀,也不好看。掌漏瓢是个力气活,也是个技术活。锅里的水始终是沸腾着的,粉条下锅时,总不能老是落在一个部位,还需要掌瓢人慢慢地前后左右移动漏瓢,如果瓢底离锅里的水面低,漏出的粉条就粗;如果离水面高,漏出的粉条就细,容易断。因而,掌漏瓢的要根据所需粉条的粗细,调整漏瓢的高度和位置。当壮劳力们都累得差不多了,我也试着学拍手背漏粉条,开始因为用力不匀,漏出来的粗细不等,后来,我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技巧,白里透着青色的粉条,又细又匀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手背下漏出来,漏下去,那种成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不一会胳膊抬不起来了,手背又酸又疼。张妮看我龇牙咧嘴的样子,连忙从我的手中接过了漏瓢。

下到锅里的粉条遇到开水,很快就从沸水里浮出来。韩彩民拿着两根长筷子把熟条从锅里挑出来,麻利地放进锅台边盛满凉水的大盆里进行冷却。负责捞粉条的冯平心伸手捞出已经降温的粉条,放在一根根二尺长的木棍(即粉条竿儿)上。根据所需粉条的长短,把粉条截断。

就在这个环节上,围观的小孩子最多。他们的眼睛紧盯着盆里正忙的手,因为冯平心在整理粉条时会不时发现有粗大的“余头”,为了使粉条丝均匀好看,他就不停地把“余头”挑拣出来,放在孩子们的手里。新下的粉条味道很美,放进嘴里鲜嫩滑爽,又筋又香,回味悠长。这些孩子等待的不仅仅是几个粉条头,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一种快乐、一种希望。

粉条上竿后,由妇女和半大个男孩分别端着一竿竿粉条,悬挂在牲口屋前边的空场上、西侧的河坡里进行冷冻和凉晒。那一排排、一行行、一竿竿的粉条,近看如碧玉倒挂,远看如飞流瀑布,又像是雪白的帐幔自天而降,蔚为大观,好不气派。进入挂粉条竿的里面,就像进入了粉条搭建的迷宫,想绕出来就得转好几圈子。

凉晒粉条的天气越冷越好。因为刚刚下出来的粉条湿漉漉的,遇上低温,所含的水分便很快凝结成冰。第二天解冻时,用木板由着劲慢慢拍打,除去冰碴后,用手把粉条散开晾晒。

当粉条凉干晒透后,就可以抽出粉竿,一帘一帘地叠放好,过称分给一家一户。俺生产队总要留一小部分,主要是为上河工开大伙和去宿鸭湖老庄台干活的人吃。

如今,加工粉条的机械已代替了传统的粉条制作,当个别黑心厂家往粉条里添加食用胶以后,再也吃不到我们当年下的粉条味了。但昔日随着手腕的颤动,就像魔术家帽子里的丝绸一般层出不穷的粉条漏下来的场景,却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