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公社供销社

2014-05-30 19:55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guanli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王太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句流行语:“听诊器、方向盘,掌权的还是营业员。”当时人的身份、地位都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在医院当医生、护士的受人尊重,开汽车、拖拉机的令人羡慕,但这仍比不上

王太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句流行语:“听诊器、方向盘,掌权的还是营业员。”当时人的身份、地位都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在医院当医生、护士的受人尊重,开汽车、拖拉机的令人羡慕,但这仍比不上站柜台的营业员有实权。在农村说起营业员就是供销社的象征。

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供销合作社时,社员们都入股,没有钱的兑农具、兑粮食等,到年底盘点时如果盈利了还要分红。后来,随着供销社的发展壮大,供销社的房子盖得最好,且处在集镇中心,人口居住最稠密、最热闹的地带。供销社经营的商品也不断丰富,不仅经销油、盐、酱、醋,还有日用百货、生产资料等。每个公社机关所在地的集市上,不仅有百货门市部、糖烟酒门市部、生产门市部、收购门市部,还有新华书店、棉花仓、食堂、油库等。距公社较远的地方,还设有代销点。供销社不仅有几套马车,还有汽车、拖拉机等运输工具,真可谓家大业大,好不气派。

我小时候每次去赶水屯集总喜欢到供销社的百货门市部,趴在 “门”字形玻璃柜台前仔细地观看里面摆放的各种商品,特别是毛巾、手绢和枕套上那些金鱼、花草、鸳鸯图案等,令我看得入迷。每当我进了糖烟酒门市部,就会闻到果子、饼干、红糖、酱油、醋、酒精等散发出来的各种气味,相当诱人,尤其是看到货架上摆放的罐头,透明的玻璃瓶里装满了黄澄澄的橘子果肉,看一眼就让我牵肠挂肚,涎水难止。在书店门市部里,那一本本小人书令我眼花缭乱,兜里没钱,只好望书兴叹。生产门市部里都是些农具、工具以及农药、种子、化肥等。我去过最多的当数收购门市部,把利用课余时间挖中药材和捡来的蝉壳、废纸、废铜烂铁、玻璃渣、头发、骨头、麻绳头等卖掉,换点零花钱之后,再到百货门市部和新华书店买小刀、铅笔、钢笔、墨水、作业本和连环画等自己喜爱的物品。

收购门市部还配合农业生产的需要进行其他方面的收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县供销社召开电话会。水屯供销社的“南下干部”刘某耳朵有点聋,他把“收购”听成了“收狗”,结果收购门市部收了满院子“狗”,当向县供销社询问往哪里运时,才恍然大悟。

百货门市部门前的三级水泥台阶是人民闲聊的好去处。居住在供销社附近的社员,闲暇时总爱聚集在那里,有时“一”字排开坐在百货门市部前的台阶上闲聊,扯开嗓门如同吵架一般,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柴米油盐,甚至邻里隐私;有时为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争得面红耳赤,受了委屈的人就会去寻着话找源头,往往是越找越乱,最后又不了了之。

“文化大革命”期间,物资十分匮乏,日常生活用品稀缺。老百姓要想购买物品不仅要凭证,而且只能通过供销社这唯一的渠道购买。给我印象最深的不仅是缺少食盐、煤油、红糖、肥皂,连火柴也买不到。每到做饭的时候,由于大多数人家没火柴,大人就让我们小孩子到本队的赤脚医生韩彩龙家去引火,因为他认识供销社的人,能买到火柴。我们拿着麻秆去引火,回到家后再吹着点灯做饭。

凡是不认识供销社人的就很难买到煤油。到了夜晚吃饭时往往是摸黑,盛饭、吃饭、刷锅、洗碗都是大约莫。吃过晚饭没啥事,我们小孩子不是到处玩游戏,就是到纳凉场、牲口屋里听大人聊天。直到大人喊着才悻悻地回家。

老百姓羡慕供销社的营业员还有一个原因是干活轻。农民整天在田地里修理地球,风吹日晒,非常辛苦,而营业员整天在商店里,风刮不着,雨淋不着,皮肤白嫩,衣着整洁,令人羡慕。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水屯供销社百货门市部调来一位眉清目秀、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姑娘,惹得好多小伙子有事没事就去瞅瞅,有的以询问价格的方式,故意与这位女营业员说话;有的专门买样东西,在交钱或取物时碰碰姑娘的玉手;有一位教师为与她加深印象,每天去买一个茶瓶盖。结果,没多长时间,被一个县领导发现,把那个女营业员调到县城当儿媳妇了。

有一年,糖烟酒门市部新来一位小伙子,据说是接班的正式工。上班时爱打瞌睡,原因是头天晚上谈恋爱时间长没有休息好。他虽然才小学文化,照样吃商品粮、端铁饭碗。因他干着这个让人眼红的职业,浑身上下穿得一茬新,不知道相了多少个姑娘,不知道处了多少个对象。

供销社的营业员是当时的“排场人”,有时比公社里的一般干部还有权力。他们不仅能买到稀缺的商品,而且工资也比较稳定。农民的布票不够用,他们的布票用不完,且自己的衣服有好几身。大多数都戴上了手表,买到了自行车、缝纫机等。如果谁认识供销社的营业员,就会到处炫耀;如果能买到紧缺商品,就会引以为豪。供销社的业务与群众紧密相连,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供销社是千家万户离不开的地方,而在供销社工作的营业员自然会感到无上荣光。

俗话说:“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个体工商户如雨后春笋,他们经营的品种越来越多,涉及的门类越来越广,农贸市场越来越繁荣,使得农民对供销社的依赖逐渐减弱。这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典型产物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其经营状况日趋低迷,包袱沉重、负债较多、亏损严重,有的业不抵债,甚至破产。供销社一些有能耐的骨干、采购员、技术员、营业员也纷纷跳槽下海,又成了无限风光的个体户或民营企业老板,个别没有一技之长的供销社职工不得不下岗,继而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供销社就像一本无言的日记,记录着兴衰和变化,记录着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变迁。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