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大院
摘要: □王太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屯公社大门口和院墙上贴满了标语和大字报,经常有戴着“红卫兵”袖标的年轻人从大门口进进出出,我放学后也顺便溜了进去。公社大院原是解放前一名高姓大
□王太广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水屯公社大门口和院墙上贴满了标语和大字报,经常有戴着“红卫兵”袖标的年轻人从大门口进进出出,我放学后也顺便溜了进去。
公社大院原是解放前一名高姓大地主的宅院,里面有10多座房舍,青砖砌墙,小瓦盖顶,木质框架,玻璃窗,绿树掩映,古色古香,拐弯抹角。在一个四合院里,我看见有一座房屋的大门开着,刚把头伸进去,就听见一名中年男人大声喝道:“小孩出去!”吓得我扭头就跑。
因我们张庄生产队距水屯不到
1974年暑假,生产队长让我随建筑小分队到公社院里盖房子,我发现原来的旧房已被拆除,新建了5排带走廊的平房。每到中午和晚上开饭时,看到公社干部或家属、子女们从食堂里端出白生生的馒头和香气扑鼻的菜肴时,我总是羡慕不已,心想:“自己能在公社食堂里吃上这样的饭该有多好!”
事有凑巧,第二年夏天,公社机关通讯员赵国忠转行,公社领导挑选了几名通讯员均未能如意,最后决定从水屯高中的学生中挑选。我是学生干部,学校领导就推荐了我。
我永远忘不了
吃过早饭后,如果有重要工作,公社领导就让机关干部集中起来开会,布置完工作后,驻队干部纷纷骑着自行车到各自所分包的大队去。公社院内,只有办公室秘书、民政助理员、通讯员、广播员、炊事员等人。上午去公社办事的人大多是报送生产进度表、写证明信、领救济款、办结婚手续等事宜的。到了下午五六点,下乡的公社干部便陆续返回公社大院。
公社院里虽然有电,但经常停电。一遇到这种情况,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赶快给光明(老君庙)变电所打电话,得到的回答大多是“压负荷”,有时一直到晚上10点才送来电,被人们称为“照屁股电”(指人们已经睡觉了)。到了1976年底,公社机关买了一台柴油发电机,由电工赵华专门负责,一停电就发电。
白天工作忙,公社党委会大多安排在晚上召开。夏天的夜晚,屋里闷热难耐,开着门窗,蚊虫乱飞,有时候就在院子里开。党委委员们开会时一旦因为意见分歧和某种矛盾便发生争论,常常因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发生争吵。
那时候正值“农业学大寨”高潮时期,公社里的许多活动都离不开一个“大”字,比如“大办农业”、“大干快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搞养猪积肥”等。因大礼堂在公社院里,每年的“春耕生产动员大会”、“夏粮生产总结表彰大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员大会”、“三级扩干会”以及传达重要文件,进行批判斗争之类的大会都很多。每次开会之前,公社、大队、小队干部都要层层通知到,虽然参加大会可以照记工分,但许多人对开这样的大会不感兴趣。由于开会的人总是到不齐,开会的时间往后一拖再拖。当会议刚开始时,会场秩序还算可以,过不了多大会儿,说话的、走动的、拉家常侃大山的,把会场气氛搞得乱哄哄的。这还不算,有的人借口出去方便,到供销社买东西、串亲戚、找朋友,一走便不见踪影。根据这种情况,公社党委秘书赵玺安排我会议开始后立即把大门锁上,不经领导同意不能开门放行。这个办法实行后,真把人给留住了。
公社大院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公社随着时代的发展,谢幕了,但那些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让我永远怀念。
责任编辑:guanli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