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娲文化

女娲传说在遂平

2014-06-27 10:4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c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上世纪90年代,遂平县民间就流传着丰富的女娲神话。遂平县女娲文化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女娲传说在遂平

——写在遂平县成功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之际

\"\" 

嵖岈山风景区有许多关于女娲的传说。

□晚报记者      /   王建成/

上世纪90年代,遂平县民间就流传着丰富的女娲神话。遂平县女娲文化的地域特色非常鲜明,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2012514,遂平县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提出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的申请。

2014226,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领导和专家组成的“中国女娲文化之乡”考察指导小组来到遂平县,听取了遂平县申报“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工作领导小组的汇报。经过查阅大量典籍和对现有历史遗存进行考察,考察组一致认为,今日的遂平县,不仅是女娲神庙的所在地,而且是女娲神话的重要源流地。

37,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河南省遂平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

 

探秘

神奇女娲来自民间

       510,经过一路打听,记者来到位于遂平县城建设路的遂平女娲文化研究基地,和遂平县文联主席梁国栋一起查阅资料,并向相关人员了解关于女娲的种种传说。

       遂平古称“房”,相传是人类始祖女娲的封地、房姓的祖居地。女娲部族迁徙到“房”地后,在遂平西部山区(即如今嵖岈山旅游集聚区内)的“千风躲”躲避灾难,落地生根。

       “女娲部族在‘房’地长期生活中,从事了抟土造人、制作八卦、创造笙簧、教民渔猎、组织农耕等活动,使远古的科学、文化、艺术、冶金、历法,特别是婚姻立法等中华文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梁国栋说。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 “千风躲”附近的女娲庙会,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仍人流如海、香火旺盛。女娲文化已经被遂平当地群众千百年来世俗化、生活化地沿袭,充分体现了女娲文化在遂平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积淀。

       以此观点来观照遂平的习俗,可洞悉其奥秘。如小孩戴风帽穿披风的习俗。遂平的孩子要戴虎头风帽,穿红披风,到五六岁才脱下来。正如民谣所说:“不刮风,戴风帽。”据传,一为纪念风姓女娲,二为求娲娘保佑平安。又如扎“扫天娘娘”。当雨水不止、天不放晴时,遂平的大多数人家都会扎“扫天娘娘”挂在门楣上,口中念念有词:“一扫风住,二扫雨停,三扫日出,四扫太平。”这些显然都与女娲文化中的祈晴习俗有关。

 

寻址

有大量女娲文化的遗存

在遂平,女娲文化的遗迹和遗存,随处可见。

 “千风躲” (风姓部落躲避灾难的地方)、“娘娘洞”(女娲居住的地方)、“风陵”(女娲墓)、“千风寺”(女娲部族祭祀的地方)以及“前阳风寺”、“后阳风寺”等与女娲部落生活相关的遗迹、遗址,现在遂平皆清晰可寻。这不能不说是女娲文化能够穿越千年依然光辉闪烁的魅力所在。

511,记者在梁国栋的带领下,来到“千风躲”。住在附近的老人告诉记者,相传这里古时耸立着一座千风寺。千风寺供奉着风姓始祖女娲,当年香火旺盛,享誉八方。后来,女娲娘娘坐金莲升天而去,此地百姓在明正统十四年重修金莲寺,以纪念女娲。

 沿着千风寺后崎岖的山道上行,就是大风井、小风井。风井高达数丈,绿树掩映,飞瀑溅玉。相传女娲娘娘当年在此洗衣,挥动棒槌,不小心捣出了两股清流。这两股清流汇合到千风寺前,奔流直下,形成了现在的娘娘河。

沿着娘娘河向下走,记者在千风躲的东面看到两座小山。据县志记载:风山又叫姨娘子城,当地老百姓又叫娘娘山。山上有石寨,与千风躲遥遥相望,而且站在风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红石崖峡谷的出口。风山的西部半山腰,有一娘娘洞,相传为女娲洞。洞深数十米,冬暖夏凉。

 

传说

流传悠久积淀深厚

       中原是我国古典神话产生和流传的典型地区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滋养一方风情。从遂平女娲传说故事的范围、民风习俗中可以看出,其流传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说现在遂平人烙烙馍用的鏊子,就是缘于女娲补天的故事。

       511,记者在市作协主席刘康健的带领下,见到了记录“用鏊子烙饼来”的遂平县人王艳华。

       王艳华说,在1987年,她第一次听说这个传说,而传说的讲述人是当时101岁的嵖岈山镇鲍庄村农民陈大妮。

       相传女娲补天曾用白鳌的鳌壳炼石,完工后,女娲兑现当初的承诺归还鳌壳。善良的白鳌并未因鳌壳被熏黑拒收,而是披上黑色的鳌壳愉快地游回水中。

       女娲为纪念白鳌的恩德,按照鳌壳的样子做成了经久耐用的炊具——鏊子,供人们炊事之用,号召人们学习白鏊的善良和无私精神。

       遂平乃至整个驻马店至今都保留着用鏊子烙烙馍和做菜馍的习俗,尤以红石崖、风山一带为甚。用鏊子烙出来的烙馍,被视为上品。

       另外,在遂平县境内,至今仍流传着新婚女子披红盖头以退避毒蛇猛兽的习俗。与此相同作用的,是新生儿戴绣有风姓标志的虎头风帽,披红披风的习俗……这些都与当地流传的女娲故事有关。

       据了解,遂平人为纪念人类母亲的始祖——女娲,还创造了象征女娲崇高、神圣、神秘的字符,将它绣在老人的帽子、衣服上,刻在家具上,寓意富贵、长寿、吉祥;将它雕在屋宇上,希望能避邪、镇宅;将它安装在兵器上,代表着锋利、坚韧和威力;将它描绘在棺木、陪葬品上,希望能起到祭奠、避邪的作用。

 

纪念

积极开发女娲文化资源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母亲,既然在我们遂平有这么好的基础, 我们有理由、有资格也应该去纪念她。”刘康健说,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样,都是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神话作为蕴藏量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文化资源,也是地方和民族的文化资本,可以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可持续的效用。

       据了解,近年来,遂平县确立了“文化强县”发展战略,积极致力于女娲文化资源的开发,加大了女娲遗址、遗迹的开发和保护力度。投资3000多万元修建了县城至女娲文化遗址的公路;投资1500多万元重修了女娲庙,规划设计了女娲广场;投资500多万元对现有遗址标志、地理标志、店牌标志进行了统一规范;开通了嵖岈山风景区至女娲文化遗址的旅游线路。

       目前,“女娲庙”、“风陵”(女娲墓葬地)、“大风井”、“小风井”等已被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女娲部族居住和生活的所在地——嵖岈山风景区也被命名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女娲文化传承活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三月二十举办女娲文化庙会,进行女娲祭祀,祈求民间风调雨顺;组织撰写《嵖岈山女娲文化故事集》,收录、编辑、出版女娲故事、神话、传说300多篇。

       近年来,遂平女娲文化研究基地为全县216所中小学免费赠送《嵖岈山女娲故事集》、《嵖岈风》等女娲文化图书资料2000多套。

     “希望通过保护民间文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遂平的悠久历史,提高遂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遂平,走进遂平,让遂平走向全国。”梁国栋说,也希望遂平在女娲文化的滋润下,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创造出现代版的科学发展神话。

 

挖掘丰厚的天中文化资源

□李   

       关于女娲补天的传说大家都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女娲文化就发源于我们身边。其实,细细了解天中文化和天中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非常丰厚的热土。在此之前,我市已荣获“中国盘古圣地”、“中国嫘祖故里”、“中国重阳文化之乡”、“中国梁祝文化之乡”、“中国车舆文化之乡”、“中国冶铁文化之乡”6项国家级旅游文化品牌。

可是,对于大多数外地人来说,提起驻马店,他们想到的多是“75·8”洪水,是贫穷和落后。挖掘丰厚的天中文化资源,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发展旅游业,激发天中人民的自豪感。因此,市里和遂平县的相关人士挖掘天中文化资源,是为我市做了件大好事。

       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的传说和流传至今的女娲精神,对天中人民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以后,我们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挖掘,让丰厚的天中文化越发“精神”起来。

责任编辑:wc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