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女娲文化

遂平与女娲文化

2014-06-27 11:0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c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王太广遂平这块古老的土地与女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遂平的人民与女娲有着非常独特的感情。在遂平,女娲文化已经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

王太广

遂平这块古老的土地与女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遂平的人民与女娲有着非常独特的感情。在遂平,女娲文化已经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与广度,表明了女娲文化在遂平县的延续、传播、挖掘和发展的程度。

女娲文化的历史记载及价值

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之一,“炼石补天、抟土造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则神话,流传极广、家喻户晓。女娲在神话传说里是一个蛇身人首的女神。《补本纪·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希女。”《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女娲补天的神话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相传,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因争权夺利而发生战争,战败的共工无处撒气,怒头把支撑天地的大柱子——不周山给撞倒了。于是乎,天哗啦啦塌了一个大洞,大地上洪水泛滥,到处是熊熊的大火,人类饱受苦难。善良的女娲神,看着她的子民们在洪水和大火中四处逃生,心里十分难过,只好辛辛苦苦去补天。

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业绩在于: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笙簧音乐,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一神一仙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都是空前绝后的创造、空前绝后的义举、空前绝后的功德和空前绝后的影响。因此,女娲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而长久的崇拜和尊敬。女娲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被炎黄子孙共尊为创世纪和人类的始祖——“女娲娘娘”。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炼石补天、抟土造人,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女娲文化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对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女娲文化对实现民族大融合、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丰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促进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作用。女娲文化不仅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而且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女娲兄妹在遂平生活的轨迹

女娲、伏羲兄妹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那个荒无人烟的蛮荒时代,狼豕虎豹横行,巨蟒毒虫霸道,旱涝火灾频发,狂风暴雨肆虐。人类不但要与豺狼虎豹争食作斗争,还要抗拒残酷的自然灾害,要生存下来是十分困难的。征服野生动物,创造平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环境,就成为人类生存的首选。女娲对此作出过重大的贡献。

女娲兄妹姓风,遂平县境内的红石崖山区的风山就是因女娲兄妹曾经在这里生活过而得名的。远古时期,风山的生存环境异常恶劣,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弱肉强食的事情经常发生。“母祖峡”就是因女娲调停龙凤争食大战的地方,是人们把女娲看作人类母亲的例证。“阳风河”是女娲带人打猎的时候误食了树上有毒的红果,之后用河中的小鱼解毒而度过一劫的地方,因女娲姓风,人们便将此河称之为“阳风河”。河边建有一寺称为“阳风寺”。女娲大仙逝世后,人们把她埋葬在红石崖一处向阳的山坡上,称之为“风陵”(女娲姓风)。后来,周围相继建有“千风寺”、“百泉寺”、“姨娘庙”、“娘娘庙”等众多寺庙,以供人们凭吊、纪念女娲的功绩。其中嵖岈山上的“娘娘庙”就是这里众多寺庙的其中之一,古往今来香火不断。

从遂平县境内特别是红石崖、风山一带的山河寺庙的命名上可以寻出女娲兄妹曾在这里生活的轨迹。

女娲故事在遂平民俗中的体现

女娲故事在遂平县风山一带的民间民俗中得到充分体现。翻开《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河南遂平县卷》,如今仍可见开篇就是《女娲造人》的故事,而故事的讲述和记录者均为遂平县人。遂平的女娲造人也是洪水过后,女娲受玉皇大帝派遣来到人间,有黄土先造泥屋,又在泥屋里造人,吹口气就活了。后来恶龙降灾,天塌了个窟窿,大雨倾盆,女娲先是用石头补天,后用身体补天,又用衣服补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把天补住了。这个故事里有了两个核心的情节,即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据说现在遂平人烙烙馍用的鏊子,就是缘于女娲补天的故事。相传女娲补天曾用白鳌的鳌壳炼石,完工后,女娲兑现当初的承诺归还鳌壳,善良的白鳌并未因鳌壳熏黑拒收,而是披上黑色的鳌壳愉快地游回水中。女娲为纪念白鳌的恩德,按照鳌壳的样子做成了经久耐用的炊具——鏊子,供人们炊事之用,号召人们学习白鳌的善良和无私精神。遂平乃至整个驻马店地区至今都保留着有用鏊子烙烙馍和做菜馍的习俗,尤以红石崖、风山一带为甚,用鏊子烙出来的烙馍被视为上品佳肴以招待客人。

在遂平县境内,至今仍流传着以退避毒蛇猛兽用的新婚女子头上披红盖头的习俗,与此相同的还有新生婴儿头上戴的绣有风姓标志的虎头风帽,身上有披红披风的习俗,在幼稚孩童玩耍中也带有女娲补天色彩的“补娲屋”游戏……这些都与当地流传的女娲故事有关。

遂平县还有不少风俗习惯与女娲文化紧密相连,正像杨利慧在《女娲溯源》中指出的那样:节日习俗本与女娲有关,后来一些沿其旧俗但逐渐不知本义的地方,在早先可能就有信仰女娲之意。以此观点来观照遂平的习俗,可洞悉其奥秘。如小孩戴风帽、穿披风的习俗。遂平的小孩在很小的时候,都要戴虎头风帽、穿红披风,一般到五六岁才脱下来。正如民谣所说:“女娲到,把人造;不刮风,戴风帽。”据传,一为纪念风姓女娲;二为求娲娘保佑平安之意。又如扎“扫天娘娘”。当雨水不止、苍天难以放晴时,遂平人家家户户都会扎“扫天娘娘”,把其挂在门楣上,并口中念念有词:“一扫风住,二扫雨停,三扫日出,四扫太平。”这显然与女娲文化中的祈晴祷雨习俗有关。

女娲形象在遂平朝拜中的延续

遂平人为纪念人类母亲的始祖——女娲,还创造了象征女娲崇高的、神圣的、神秘的字符,将它绣在老人的帽子上、衣服上,刻在家具上,寓意为富贵、长寿、吉祥;将它雕放在屋宇上,希望能趋凶、避邪、镇宅;将它安装在兵器上,代表着锋利、坚韧和威力;将它描绘在棺木、寿衣、陪葬品上,意寓能起到祭奠、趋凶、避邪的作用。

今日的人们游览嵖岈山,主要是欣赏嵖岈山的风光之美。岂不知,每年的315日人们纷纷登嵖岈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实人们登山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到山上的“娘娘庙”朝拜,祈求生子,祈求多子多福。这就是当地流传的“拴娃娃”故事的由来。

女娲在遂平的历史遗存很多,如今的风景区“凤鸣谷”就是原来的“母猪峡”,这是当年女娲部落频繁活动的地方,上古时曾叫“母祖峡”,是指母系氏族的祖先,即女娲曾经生活过的峡谷。西部的“凤凰山”,就是“风皇山”,而“风皇山”的水往东流,就形成了“阳风河”。而“阳风河”上有两个寺庙,一个是“前阳风寺”,一个是“后阳风寺”。这些地点之所以跟风姓有关,都是与上古时期风姓女娲部落的人们在此活动有缘。

综观遂平县众多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民间传说、厚重的历史积淀,足以说明遂平县最有可能是女娲炼石补天处,遂平县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可以说,遂平与女娲文化紧密相连,女娲文化也离不开遂平。

责任编辑:wc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