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做为民务实清廉表率

康志远 志存高远展翅飞

2014-06-30 07:58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q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志存高远展翅飞——记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记者 吴振海 弓华静 丁 振 康志远(右)在双孢菇大棚里察看出菇情况。 记者 弓华静 摄在他心中,带老百姓

 志存高远展翅飞

——记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

记者 吴振海 弓华静

\"guols1406615.jpg" 

康志远()在双孢菇大棚里察看出菇情况。 记者 弓华静

在他心中,带老百姓富起来,是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自己就是脱掉几层皮,也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路来。”他的话语朴实无华却触动人心。

10多年来,他致力于食用菌双孢菇大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造福一方百姓。如今,他所带的村由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闻名的小康村,成了闻名豫南地区的双孢菇生产基地。

他,就是西平县环城乡道庄村党支部书记康志远。

“当上支书,这不算本事;带领乡亲们致富,才能体现你的能力”

一排排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宽敞气派,一架架菌床菇花竞放,一个个菇农正忙着采摘、收获……

尽管西平当日气温达到了罕见的40摄氏度,却丝毫未影响菇农丰收的喜悦心情。

这是记者近日在道庄村双孢菇栽培基地采访时,看到的丰收景象。

菇农说,搞双孢菇大棚栽培,这多亏了康书记。

“我们道庄村光双孢菇标准大棚就有450多个,种植面积近40万平方米,发展种植户400多户,年产新鲜双孢菇525万公斤。仅靠双孢菇种植,我们村人均年纯收入就达到了6000元。”向记者谈起双孢菇,康志远满脸自豪。

其实,上任伊始,康志远担负着很大压力。

道庄村与西平县城仅一河之隔,然而,多年来一直是“被遗忘的角落”,比农村还要“农村”。

村委会副主任孙德昌向记者描述了道庄村曾经的模样:人均不到六分地,辛辛苦苦种上一年蔬菜也难挣几个钱。直到200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

“群众想起发愁,干部提起摇头。”回忆过去,孙德昌心里十分苦涩。他说,那时,不少家庭给孩子交学费都要四处借钱。

村里贫穷落后的状况,康志远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作为一个心气高的男子汉,他开始了富裕之路的探索。

种过蒜、养过猪、喂过羊……几年下来,劲没少下、路没少跑,可收效甚微。

致富之路在何方?康志远一度迷茫了。

2002年初,村里换届选举,康志远当选为村委主任,其后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支书,这不算本事;带乡亲们致富,才能体现你的能力。”生性不服输的康志远犯了倔劲,“自己就是脱掉几层皮,也要为乡亲们脱贫致富闯出一条路来!”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2002年夏天,县里组织一部分村干部到夏邑考察双孢菇生产。在夏邑双孢菇种植基地,看着偌大菇房里大片大片雪白的双孢菇,瞅着菇农大把大把地数着票子,康志远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

不久,康志远又带领本村干部杀了个回马枪,到夏邑进行了更认真的学习。回来后,康志远更加坚信利用废弃的麦秸秆和牛粪种植双孢菇是一项绿色环保、市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致富项目。他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反复论证,决定发展双孢菇种植,再创致富路。

 “党员是一面旗,遇到困难,一定要冲在前头”

10多年前,对于许多村民来说,能见到普通的平菇就很稀奇,更不用说前所未闻的双孢菇了。

当康志远提出要发展双孢菇种植时,许多村民怎么都想不通。

70多岁、在村里威望极高的张老爷子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种了一辈子地,只知道种麦子能填饱肚子,没听说过发展啥菇能挣钱。反正我不懂,看你们以后吃饭还是吃菇。”

一句话,让一些本有些好奇心的村民也打起了退堂鼓。

“党员是率先垂范的一面旗,遇到困难,一定要先上。”康志远没有动摇,而是发动宣传,四处游说村里的党员干部率先建起大棚,带头致富给群众看。

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又在当地银行贷了一笔款,20028月,康志远和村里的几个党员干部建起了13座双孢菇生产简易示范棚,每棚种植面积420平方米

康志远和几个合伙人几乎每晚都泡在大棚内,给双孢菇保暖、通风、浇水,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周到。

“遇上阴雨天,真的是要崩溃了。”这份闹心的焦灼让今天的康志远仍心有余悸。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收获季节,看着一棚棚雪白圆润的双孢菇鲜嫩肥美、长势喜人,康志远心里乐开了花。

当年,康志远和合伙人种植的第一批双孢菇收获上市了。仔细一算账,康志远吓了一大跳:一个小小的简易菇棚,当年纯利润竟然达1.3万元。

康志远率先搞双孢菇种植获得了成功,但大多数村民还是心存顾虑:他们既害怕投资风险,又怕种多了没销路,思来想去仍不敢尝试。

怎么办?为打消村民的顾虑,2003年,康志远又率先投资9万元,建起了21500平方米的高标准平房结构的大菇房,还投资20万元建起了自己的菌种厂,并以低于市场20%的价钱向群众提供菌种,对困难户免费。

康志远火热的激情和坚定的信念,感染了村里的每一个干部。共产党员、村委会副主任孙德昌,妇联主任陈会茹等再一次站了出来,他们各自投资建起了2座高标准菇棚。

村民们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说:“种双孢菇肯定中。要不然,康志远他们也不会舍得投这么多的本钱。咱跟着干准没错!”

于是,村民纷纷加入建菇房的行列,道庄村迅速掀起了一股双孢菇种植热潮。

2003年,道庄村就建起高标准菇房44座,占地35亩,种植面积达3.8万平方米。当年,该村就产鲜蘑35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14万元。

“作为群众的‘领头雁’,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我的终极目标”

道庄村因种双孢菇而名声大震。

看着身边乡邻一个个依托双孢菇大棚鼓起了腰包,当初一直在观望、徘徊的村民肠子都悔青了,他们纷纷向康志远表达建棚意愿,甚至连周边一些县、市的群众也找上门来取经。

初尝甜头的村民却私下找到康志远说:“咱的窍门千万别传出去,再干几年我们就发大财了!”

“作为群众的领头雁,大家共同致富才是我的终极目标。”康志远的回答掷地有声,不容置疑。

一座1000平方米的菇棚,再加上搭架、备料和购买菌种等,至少需要70000元,很多群众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找不到担保人。

为解决担保难题,康志远一次次找县、乡领导汇报情况寻求支持,并多次向有关银行反映,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同时,他还组织村干部和村民成立了信用担保协会,实现了银行放贷放心、菇农贷款省心的共赢局面。

村民王新池的妻子残疾、父亲年迈多病,是村里有名的特困户。为拉他一把帮其脱贫致富,康志远多次与银行协调,亲自为其担保贷款40000元,帮王新池家建起了2座中型菇棚。

不久前,他家菇棚喜获丰收,仅双孢菇开摘当天,就卖了10000多元。

村里有一失足青年吴某刑满释放回家后,面对穷困潦倒的家境和人们别样的眼光,产生了厌世情绪。得知这一情况后,康志远立即上门苦口婆心地做他的思想工作,鼓励他战胜眼前困难、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之后,又利用信用担保协会,帮其协调贷款建起了2座大型菇棚。

康志远的无私帮助让吴某大为感动,他从此振作起来。小伙子年轻,头脑灵活,又有力气,当年种植双孢菇就实现了盈利,纯收入达11万元。

致富不忘帮扶情。富裕后的吴某如今也帮扶村里2个贫困户分别建起了菇棚。

看着儿子小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吴某年近八旬的老母亲逢人就夸:“志远可是俺家的大恩人!没有志远,哪有俺娘俩的今天啊!”

去年,漯河市临颖县一位姓王的农民找到康志远,要跟他学种双孢菇。

当康志远了解到这人家庭贫困,不仅在技术上毫无保留,而且还让他住在村里,免费提供食宿。

临颍县农民回村后,康志远还不放心,又带着菌种到他家回访,从菌种、栽培到管理,手把手进行指导。在康志远的帮助下,那位王姓农民也种植双孢菇成功,走上了致富路。

眼看本村及周边乡村种植双孢菇的群众越来越多,双孢菇种植渐成当地产业,康志远心中无比喜悦,但又感到肩上的担子越发沉重。他暗暗发誓:“尽职尽责,为菇农搞好服务!”

为给村民发展双孢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康志远远赴福建,高薪请来高级技术员指导生产;为解决菇农的销售难题,康志远走南闯北,先后与漯河双汇集团、安徽阜阳罐头厂建立了长期供销合作关系,并顺利打开了郑州、洛阳等地的鲜菇市场;为解决菇农建棚土地流转难题,康志远带领全村干部一户户协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为让菇农抱团发展,将双孢菇产业做大做强,2005年,康志远又组织成立了食用菌协会,同时投资500万元兴建了食用菌深加工厂,注册了河南省丰润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

……

可观的经济效益、周到的帮扶措施,激发了村民投资建棚的积极性,双孢菇种植出现了红红火火的局面。

康志远创建的河南省丰润食用菌科技开发公司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和技术员。公司实行订单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以道庄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双孢菇和草菇种植基地。

道庄村已建成高标准菇棚450座,示范园区3处,占地面积300余亩,鲜菇年销售总量500万公斤,销售收入4000万元。

道庄村已成为豫南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加工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

“既然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了他们”

盛夏的道庄村,空气中处处散发着庄稼收获后的芬芳和瓜果即将成熟的清香。

记者驱车沿村道行驶,但见一栋栋居民小楼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四通八达、一座座菇棚错落有致……整个村子处处充满了无限活力和希望。

“为了新农村建设,康书记费了不少心,出了不少力!”村委会副主任孙德昌向记者述说起了康志远刚上任时的一些旧事。

那时,村里道路年久失修,一到雨季就泥泞不堪,人车无法通行。对村民迫切渴望解决的“出行难”问题,康志远这个地道的农家汉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任不久,康志远就把为民修路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村集体没收入,钱从哪里来?”当时,不仅是村干部,众多村民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康志远却很果断,他跑乡进县,在一个单位又一个单位不停奔走,终于争取到“村村通”指标。

为尽快凑齐修路配套资金,康志远带头捐款3000元。随后,村里干部群众也纷纷捐款,资金很快到位。不久,一条高质量的水泥道路修好了。随后,康志远又带头捐款10000元,为这条新修的道路安装了路灯。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康志远总喜欢沿着这条路在村里转悠一圈。看着孩子们在灯下嬉戏耍闹、老人们踏着灯光悠闲散步,康志远总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针对村民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问题,康志远积极向上级反映,多次与有关部门协调,终于为村里安装了自来水管,让村民吃上了放心水、安全水。

同时,康志远还聘请市、县规划专家帮村里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绘制了规划图,对村容村貌进行了大力整治。

此外,他还完善基础设施,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全面治理“五乱”(房屋乱建、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粪土乱堆、畜禽乱跑),实施“三改”(改厕、改圈、改厨),实现了“六通”。

为了村里的事、群众的事,康志远不介意跑一个个部门,找一个个素不相识的人说好话、做工作,一次不行跑两次,两次不行跑三次。

“既然乡亲们信任我,我就不能辜负了他们!”康志远说,“没有点奉献精神,怎么能当好村干部?”

几年来,康志远多方筹集资金600万元,用于村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其中,道路硬化投入130多万元,硬化路面3公里,村内主要路面实现硬化;路灯安装投入20000多元,在村主干道安装高标准路灯100多盏;“一池三改”投入60多万元,建成沼气池20座,创造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如今,道庄村先后被命名为省级现代科普(双孢菇种植开发)示范基地、河南省食用菌生产基地、省级生态文明村等,康志远也先后荣获省级农民致富能手,市、县级乡土拔尖人才,市、县级优秀共产党员,市人民公仆、劳动模范等称号。

走在通向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康志远在心中又构勒出了道庄村的新蓝图:继续扩大双孢菇基地规模,并逐步由规模化走向智能化、集约化;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把“道庄”牌食用菌打入国际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

心中有梦,志存高远。康志远,这只一心为农增收、带民致富的“领头雁”,一定能带领乡亲们飞得更高更远!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