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民俗 成语典故

朱衣点头

2014-07-07 09:04 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责任编辑:wind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杜平“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惟愿朱衣一点头。’”——明·陈耀

杜平

“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惟愿朱衣一点头。’”

——明·陈耀文《天中记》

成语天中“朱衣点头”语出明朝陈耀文的《天中记》,释义为考试高中。

陈耀文,字晦伯,河南确山人,自小过目不忘,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癸卯科举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中庚戌科进士,授中书舍人,升工部给事中,官至按察司副使,著有《正杨》一书,纠正杨慎《丹铅录》一百五十条错误。最著名的当数他的《天中记》。《天中记》又名《寰海类编》,依事物的性质将典籍、历史、小说、艺术、科技和天文、地理等分门别类,尽书天中。全书二百余万言,分类目七百九十六个,每一类目下是事物名称的标题。他引用材料注明出处,对材料的是非真伪亦有考证,为其他类书所不及。清代大学问家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给予了中肯评价。纪昀说:“是编乃类事之书,以所居近天中,故题曰《天中记》。”

朱衣点头讲的是宋代文豪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官至参知政事,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领袖,积极培养后进。“八大家”中宋之王安石、曾巩、三苏父子都可谓其门墙桃李。1057年,欧阳修与端明殿大学士韩子华等一起主持礼部大考。考毕,欧阳修闭门考试院,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评阅试卷。看着看着,他仿佛觉得身后有个穿红衣的人频频点头,表示赞赏。于是,他朱砂笔一挥,便是一篇入选佳作,不由暗暗称奇。更奇怪的是,他一连批阅的几份佳作,似乎都觉得背后朱衣人在点头,而阅平庸之作却无此感。欧阳修原以为是懂得鉴赏文章的侍吏在点头。可回头一看,室里空无一人。如此反复几次,他以为是幻觉,便悄悄取来一面铜镜,置于案头。一天,当他又发现一篇好文章时,抬眼朝镜中瞧,果然看到有一个穿红衣的老人频频点头并大加赞赏,回头一看身后却杳无人影。欧阳修把这一奇怪的情景告诉一起阅卷的同僚,大家都赞叹不已,怀疑有神仙相助。为此,欧阳修曾吟就“惟愿朱衣一点头”的诗句,表达了为朝廷选拔贤士的美好愿望。果然,拆卷登分时,佳作累累。放榜之日,苏轼、苏辙、曾巩等后起之秀皆名列前茅。连宋仁宗回宫后都抑制不住兴奋,向章献太后报喜:朕为子孙擢拔了王佐将相之才(指苏轼兄弟等人)。当时一道参与阅卷的大诗人梅尧臣把苏轼的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以为本科得到了异人。苏轼殿试中了乙科,写信答谢主考官。欧阳修读了信,告诉梅尧臣:“老夫要避这个后生,放他出人头地。”后来,苏轼的诗文一写成,就会为人传诵,每次传到欧阳修处,他总要兴奋一整天。有一天,他与儿子欧阳

责任编辑:wind

(原标题:驻马店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