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文学

回望乡村——村头那片麻地

2014-11-18 08:4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s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王太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既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薯等粮食作物,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麻。“谷雨前后,种麻点豆。”谷雨前后,

\"百姓茶座31.jpg"

□王太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队,既种植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薯等粮食作物,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麻。

“谷雨前后,种麻点豆。”谷雨前后,俺生产队的队长就会派社员到村东头的斜尖洼地和村南边的坡地施肥、犁地、耙地,然后把麻种均匀地撒到地上,再耙一遍就行了。一场春雨过后,麻籽破壳而出,纤细的嫩芽毛茸茸的,地上星星点点,引来一群群馋嘴的麻雀。幼小的麻苗便成了麻雀的口中物、腹中食。麻雀的名字也许是由此而来吧!

当然,队长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不管,他派社员保护麻苗。这些人要么拿着长竹竿撵麻雀,要么在地上插几根竹竿,上面绑些布条吓麻雀。等到麻苗长出三片叶子时,就不怕麻雀啄了。

随着麻苗长高,麻叶增大,一棵挨一棵,这时就需要锄地间苗了。只要雨量充沛,麦收后的麻能长到一人高。麻叶是梧桐叶形的,柄端开着小巧玲珑的黄花,随后就长出蒴果。

放学的路上,男同学只要路过麻地,就会在地头薅一棵麻,捋去麻叶,从根部约一尺多长的地方折断,将到梢部分的麻皮剥开,麻秆儿抽出。我们把麻皮分三绺,辫成一条又细又长的麻鞭,边走边甩。清脆悠长的“啪、啪”声不绝于耳,欢快的笑声绕着麻林飘荡,惊飞了将落未落的鸟儿。

当麻秆儿长粗、麻叶变黄时,社员们就开始杀麻、沤麻、剥麻、纺麻经子、打麻绳等。社员家里只要有麻,就会想办法把麻换成钱。有的把麻皮卖给公社棉麻公司,好麻皮一斤可以卖到五六毛钱。有的把麻皮用纺麻车纺成麻经蛋子卖。圆圆的麻经蛋子比西瓜还大,银光闪闪。有的纺成绳,卖的价钱又高一些。家家户户吃盐买油、添新衣裳、给孩子交学费就没了问题。

麻是纳布鞋底的好材料。我母亲曾挑些细白麻,用猪腿骨做的纺线锤,一点儿一点儿地捻成细绳纳布鞋底。全家人的鞋底都是靠母亲捻出的细麻绳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做出来的。我们姊妹几个穿在脚上,既暖和又结实,走起路来,感到脚下和心里有一种麻的坚韧、麻的清香。

脱离了麻皮的麻秆儿,很脆,一折就断,烧焦后极易被碾成齑粉。把齑粉与硝混合,可以做鞭炮。麻秆儿里有油,不易灭。我父亲抽旱烟时,为了节省火柴,他一手拿着燃着的麻秆儿,一手托着烟袋锅点烟丝,吸一锅点一次。麻秆儿也是烧鏊子、烙烙馍的好柴火。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尼龙绳、塑料编织袋等物品的出现,人们对麻的依赖越来越小,其经济价值越来越低,家乡人就不再种麻了。虽然麻淡出了田野,麻绳远离了家庭,麻制品在时代的大潮里消失了,但村头的那片麻地在我梦里生了根。

责任编辑:ws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