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阳文化

重阳节源于上蔡

2014-11-25 15:2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wtt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重阳一词源于楚地,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时候人们视奇数为阳,九九相重,谓之重阳,其意为天。重阳登高

重阳一词源于楚地,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古时候人们视奇数为阳,九九相重,谓之重阳,其意为天。

重阳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源于东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典故。桓景,汝南郡上蔡县人,乃桓宽的后裔。据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重阳节的演变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在两晋时称重阳日为“素节”。晋人张景阳的“金凤扇素节,丹韦启阴期。”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诗句应是素节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唐高宗年间,重阳一词才出现在王勃《九日》的诗句里。随着文化传播,这一避邪祈福的重九之日,逐渐成为华夏民族的民俗佳节。

桓景举家登高之处在芦冈之巅的蔡侯望河楼。古时候,蔡侯望河楼飞檐翘角,碧瓦红墙,登之可望汝水帆影,嵖岈诸峰。楼西侧有啸吟轩与赏菊亭。重九之期,台上松苍柏翠,萸紫菊黄。宋明时期被誉为“芦冈雅地”,天中名楼。据史书记载唐朝大诗人杜甫、孟浩然、祖咏等都曾幸游冈山,并写下咏菊诗,可惜其刻石在明末战乱中毁殁。现今,其地尚存宋“桓景登高处”残石与欧阳修在知蔡州时写的“共坐栏边日欲斜,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却老延龄药,百草摧时始见花。”作为重阳节登高处的蔡侯望河楼当年雄伟壮观的楼台亭阁,已于明末清初之时毁于战火,眼下的玉皇阁为清代康熙年间的建筑。

重阳节在两晋和南北朝时称为“素节”,即在九月九日禁荤食素,意为九九重阳,牛、羊、鸡、鸭家禽家畜代人受祸,人不忍于九月九日食之。九月九日食素习俗,在上蔡仍沿袭至今,上蔡县东境诸乡每逢九月九日三餐不动荤腥之物。

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呈现四大特点:即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枝佩茱萸囊和尊老敬老,而登高是重阳节的中心主题。吴均《续齐谐记》中记载的桓景登高,虽然伴有浓重的谶语色彩,但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记录重阳节起源于桓景登高避灾祈福的历史依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称重阳节为“登高节”。

菊是应时花草,霜降之时,唯菊盛开,香味浓重,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祛火之功能。菊花酒曾被仙道术士誉为“延寿客”,上蔡四十五里冈山,沟涧纵横,盛长野菊,从古至今上蔡百姓就有自采菊花酿酒的习俗,九月九日全家登临高岗或村野高处,喜饮菊花酒已成民俗而沿袭至今。

茱萸为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时值九月九而“气烈成熟”,可避恶瘴之气而抵初秋之寒,被人们称为“避邪翁”。九月九日登高,饮菊花酒佩茱萸绛囊,以求吉祥平安、洪福长寿,实际上也是民间防病驱瘟、祛疾防疫的生活实践。时逢九月九日,缝制茱萸绛囊系之于臂,是重阳日登高度节的必备之物。(张大成 辑自市政协文史委《天中记忆·文化卷》)

 

 

责任编辑:wtt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