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漆珍品历经半世纪“回家”
摘要: 本报讯(记者 刘旭)“看到当年‘创汇’的宝贝,好像回到了从前,真的好亲切!”在昨天文博会的雕漆珍品展上,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一群特殊的参观
本报讯(记者 刘旭)“看到当年‘创汇’的宝贝,好像回到了从前,真的好亲切!”在昨天文博会的雕漆珍品展上,北京青年报记者见到了一群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原为北京雕漆厂的老工人。十来位老人受邀也来看看“流浪”海外近半世纪的“孩子们”。
作为2014年北京文博会朝阳区的活动之一,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首次展出了350件海外回流的雕漆。这一件件精美的雕漆宝贝,还有一个传奇故事:1972年,美国收藏家欧文·杰格随尼克松访华,他在懋隆参观时看上了这些工艺精湛的雕漆作品,当时便全部买下。2005年,欧文将这些雕漆珍品全部无偿捐给中美文化交流基金会。一年之后,一位旅美华侨几经周折才把它们运送回国,历经40多年,被买走的雕漆作品终于回到家。
“漆料要用南方的大漆。上漆少则几层,多的几百层……”受邀前来参观的老工人们都主动当起展厅的解说员,三三两两的参观者凑前聆听。欣赏剔红碗、云纹盘这些艺术品的奥秘,一一被道出。雕漆又名剔红,漆层颜色大致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犀等。相比一般漆器,雕漆工艺更复杂,需要设计、制胎、着漆、雕刻、磨光等漫长而繁复的工序。
正因如此,作为工艺美术的雕漆,曾被视作高贵冷艳的“四大花旦”之一。
据了解,雕漆圈内的老艺人年产量始终有限,其中的知名者也深受近年收藏界关注。2006年,雕漆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这门古老的工艺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逐渐被奉为收藏界的投资黑马。
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北京青年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