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报》转刊对办好都市报的警示
摘要:胡殿文 石新宇临近岁末,笔者得知专业性极强、以刊发杂文为主的《杂文报》转刊了。《杂文报》为什么要转刊,虽然心里明白转刊的原因无外乎市场占有率低,读者数量减少,但翻
胡殿文 石新宇
临近岁末,笔者得知专业性极强、以刊发杂文为主的《杂文报》转刊了。《杂文报》为什么要转刊,虽然心里明白转刊的原因无外乎市场占有率低,读者数量减少,但翻阅近两年的《杂文报》,笔者认为还是看出了其中端倪:定位不准确,特色不鲜明,作者群固定化程度过高。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新媒体不断涌现的今天,这些对办好都市报来说是值得重视的警示。
一、都市报必须有名实相符的准确定位
顾名思义,《杂文报》是以刊发杂文为主的报纸,她的定位决定了她的发稿范畴。事实上,多年来,《杂文报》刊发了大量有分量、有影响的优秀杂文,但纵观近年的《杂文报》,不难发现她的定位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散文化倾向凸显。仅以2014年7月至11月该报一版头题为例,7月11日是《父亲节随想》,9月9日是《家乡的秋》,9月12日是《回忆游园晚会》,9月26日是《海外行旅点滴》,10月24日是《医院里的“小棉袄”》,11月7日是《阿里巴巴之梦》,一看就是纯粹的散文。11月14日是《巡视组点名“干部兼职”:部分社团成为领导“提款机”》,新华社记者写的消息;11月21日是《被“黑金”绊倒的英雄城市——吕梁市反腐调查》,《山西日报》的新闻调查。这样的稿件刊发在《杂文报》的头版且是头题位置,读者愕然:《杂文报》能叫《杂文报》吗?
任何一张报纸也都有自己的读者群。《杂文报》的读者群就是冲着上面的杂文而去的。杂文被散文和新闻替代,自然会让他们觉得文不对题,索然无味。谁都会想,与其看你的散文和新闻,还不如看专业的散文杂志和新闻报纸。《杂文报》散文化、新闻化,显然是定位出现了偏差,而定位出现偏差必然使读者流失。
从《杂文报》转刊的命运,笔者联想到了河南省的《天中晚报》。《天中晚报》创刊于2000年,创刊一年即被誉为河南报界冲出的一匹“黑马”,至今已5次被评为“河南省十佳报纸”。该报记者采写的新闻曾被河南电视台录制为专题节目播出,并被中央电视台采用。该报开设的栏目曾受到省委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一张地市级都市报,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定位准确。该报创刊之初就定位为市民生活报、老百姓自己的报。鉴于一些地方的都市报办成了日报、政法报的教训,该报领导严控时政新闻、政法新闻的数量,经常告诫、指导记者多采社会新闻、社区新闻、服务新闻、生活新闻。正因为定位准确,该报很快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上级领导的表扬。这些年来,该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前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晚报”。由此可见,报纸定位准确是关键。
二、都市报必须有独树一帜的鲜明特色
杂文篇幅短小,作用是针砭时弊。杂文的特色是什么,起码应该有这几点:说理形象、议论生动、语言犀利幽默。我们说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好,是“投枪和匕首”,就是因为他的杂文充分体现了这些特色,分析问题鞭辟入里、切中肯綮,抨击丑恶现象一针见血、辛辣风趣,读之让人有痛快淋漓之感。以前,《杂文报》在讽刺一些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时,确也曾有鲁迅遗风,但后来逐渐被莺声燕语淹没。2011年上半年,笔者曾在该报头版发表过一篇杂文,自我感觉语言并不很犀利,但编辑与笔者沟通时,还是好心地提出了“别太犀利,稿件会好发些”的忠告。最近两年,《杂文报》是越来越“伪娘”了。一期报纸8个版,从头看到尾,鲜见花椒和辣椒,多的是苹果柿子梨,鲜有让人眼睛一亮的观点与振聋发聩的语言,多的是不咸不淡、唐僧念经般的论述,连文史知识和典故在文章中的出现率也越来越少。该报有一版名为《五味子》,本应是五味俱全,实际上甜甜的、酸酸的味道占了大部分。该报有个栏目名为《麻辣豆腐块》,一些读者无奈地说:这《麻辣豆腐块》怎么越来越像“水煮豆腐块”了呢?
以饭店为例,再受顾客欢迎的饭店也不可能是每道菜都别具特色,而是一道菜或者几道菜出类拔萃。正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报纸也一样,要想受到读者的青睐,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是特色越鲜明越有人气。《杂文报》的特色,仅就语言来说就是犀利幽默。如果失去了这个特色,就泯然众人矣。没有特色的报纸,自然引不来读者的目光。《杂文报》“沦落”到了转刊的地步,可以说,与其失去应有的特色不无关系。
在坚守特色、保持鲜明特色方面,《天中晚报》做得相当好。该报定位为市民生活报、老百姓自己的报之后,就把服务读者、反映市民生活作为自己的一大特色,先后开设了《百姓问政》、《记者跑腿》、《小巷总理》、《社区明星脸》、《咱们身边的好人》等栏目,解答读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报道市民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些栏目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亲和力,所以广受读者欢迎。很多读者由衷地说,《天中晚报》真是咱的生活报,真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报。立足地方性,突出特色是成功的“秘笈”。
三、都市报必须有开门办报的前卫理念
经常翻阅《杂文报》的人都会发现,该报的作者虽然来自大江南北,但相对固定,版面经常被十多名作者占据。侯志川、秦泽忠、闵良臣、刘诚龙、颜福林、阮直、汪金友,这几名作者的作品时常见报,其他作者发稿则相当困难。笔者决无意否认这几名作者的水平,相反真心认为他们写得好。但是对于一张全国发行的报纸来说,把所刊发文章的作者相对固定在几个名家身上,就有局限性。读者自然会想,即使他作品再给力,也会因失去新鲜感而出现审美疲劳。况且,一名作者眼光再“毒”、文笔再好,也是有局限的。
事实证明,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开门办报,拥有众多的参与者很关键。《三国演义》里,刘备和曹操“投身革命”之初,都是在基层打拼。刘备有“皇叔”的“金字招牌”,曹操有“宦官义子”的“头衔”,可以说刘备的条件比曹操好,但多年后,刘备还在开“小作坊”,曹操已有自己的“大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刘备一直是关张等几个人奋斗,曹操则广纳人才。
同理,对于面向市场化的都市报来说,必须树立开门办报的理念。报纸是让读者看的,报纸只有受到读者的认可,办报才算成功。开门办报,就要采众家之长,集思广益,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互动,不断地采纳读者的合理化办报建议,并主动征求读者对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以读者之所需、所想、所好来调整办报的方略,从而把握住读者的脉搏,推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报道。《天中晚报》所办的《天下文摘》原为16个版,后来因为改版缩为8个,不少读者反映希望看到内容丰富的《天下文摘》。天中晚报社尊重读者意愿,果断恢复为16个版。
近几年,新媒体不断涌现,对传统纸媒形成巨大冲击。正因为如此,作为报人,应该正视新媒体占有传媒市场的强大能力,从容应对。但也应该看到,包括都市报在内的纸媒仍然有广泛的读者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留住读者,扩大影响力,前提是要报纸办好。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责任编辑:wtt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