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需提倡的人生境界和哲学
摘要:《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07 版)张世英 当今需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哲学?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包括不同时代的人或群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或世事,或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07 版)
张世英
当今需要提倡一种什么样的哲学?
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包括不同时代的人或群体)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或世事,或者说,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有什么样的境界,他或他们就有什么样的哲学。对世事抱悲观态度的人有悲观主义的哲学,持乐观态度的人就有乐观主义的哲学,如此类推,就有唯物主义的哲学和唯心主义的哲学,有人类中心论的哲学和民胞物与的哲学,有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哲学,有功利主义与道德义务论的哲学,等等。
人生态度或境界不是独立自在、随意产生的,任何一种人生态度或境界都有它之所以产生的现实依据、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时代背景、民族性格、历史文化传统。就一个人来说,甚至与他的禀性、出身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以讲人生态度或境界为基本内容的哲学当然也与以上种种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如英国的经验主义就有它自己的认识论方面的依据,还以英国独特的思想文化方面的传统为背景。一个人有某种哲学,除了许多深刻的原因,还与他个人的性格有某种联系。
我们今天亟须发展科学,需要经世致用或者说实用(但不是实用主义)的哲学观点。但现在一些人过分热衷于功利追求,对自然采取人类中心主义态度,对人则以自我为中心,破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针对这些情况,我主张在重视实用的同时,更多地提倡诗意境界和民胞物与精神及其理论基础“万物一体”的哲学。人与天地万物一气相通、融为一体,因此,人对他人、他物应有同类感,应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和赤诚之心相待。这是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境界,也是一种人与万物一体的哲学。
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决非抛弃普遍概念和普遍规律,决非抛弃知识,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一个不识不知的人,既不懂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也没有社会历史方面的知识,如何能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呢?当今世界正处于普遍性、必然性知识日新月异、迅猛扩展的时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哲学和人生态度来面对世界呢?我们的哲学和人生态度该如何不断更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并指导我们的行动呢?哲学比科学有更多更高的任务,它既要有广泛的科学知识而不只是某一具体科学领域内的知识,又要超越科学知识,超越科学的普遍性、必然性。
以提高人生境界为目标的哲学,主张人们广泛涉猎各种知识,自然方面的、社会历史方面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古代的、当今的,中国的、外国的,越广越好。知识越广,哲学的内容就越深入越宽阔,尽管哲学本身不是知识体系。哲学所讲的最大最高普遍性问题是渗透到各种具体现象和具体知识领域中的。所以,哲学要使自己现实化,就不能停留于一般讲哲学本身,要具体讲各门现象和知识的哲学,如经济的哲学、政治的哲学、科学的哲学、审美的哲学等等。那种一听讲提高境界之学就以为是“绝圣弃智”“心斋”“坐忘”的想法,和我所讲的哲学境界毫不相干。罗素也说过,哲学不是像具体科学那样讲“确切的知识”,但认为哲学家可以对任何东西一无所知的看法是“相当错误的”。当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在分析批评美国当代哲学家罗蒂的“陶冶哲学”时指出,“哲学尽管被归结为‘陶冶的对话’,但它决不能外于科学而找到自己的适当位置”。
我对于哲学目标的这一界定,意在把中国传统哲学人与万物一体的思想、西方现当代关于人与世界整合为一的思想同西方近代的主客关系思想结合起来。这种境界不是抛弃主客关系,而是需要和包括主客关系却又超越之;这种境界不是不需要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不是“弃智”,而是需要广泛的知识和规律性、必然性而又超越知识、超越必然性;不是不要功利追求,而是既讲功利追求又超越功利追求。总之,这种境界不是单纯精神上的安宁或精神享受,而是对人世间一切现实活动的高远态度。
人生在世,总想投身社会、实现自我,但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和痛苦的过程。我所主张的哲学是一种教人经得起痛苦和磨练的人生态度之学。现在,大家都在谈论提高人的素质,其实素质也就是境界,就是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人民日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