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当代文化 音乐

天中音乐文化漫议系列之十三

2015-03-24 08:34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天中音乐文化漫议系列之十三清 音 雅 韵 绕 古 城——丝弦道艺术兴衰沉浮的文化背景□ 陈 岭丝弦道(学名清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曲种。正

天中音乐文化漫议系列之十三

——丝弦道艺术兴衰沉浮的文化背景

丝弦道(学名清音),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曲种。正是由于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地丰富、充实其艺术内涵,与时俱进地完善、提高演艺规模,终于完成了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曲艺模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我曾把这种特色总结概括为三句话——它不是只有一种音乐题材,它不是只有一种曲牌体制,它不是只有一种演出形式。正是基于此,在我的认知思维中,形成了丝弦道兴衰沉浮的大文化概念。

“文化传统即民族自我。”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一切艺术品种萌生、发展的源泉。

丝弦道曲种的历史并不太久,正式登场亮相,大约于上世纪初叶。它的创始人万道同,以自办的学馆为班底传授“清音”演唱,并首创“丝弦道”社团活跃于汝宁府——治所今汝南县及辖区平舆县万寨等地。受姊妹艺术影响,它从发端于坐唱(亦清唱),继而站唱(融入表演),直至逐渐演变为有领唱、伴唱、对唱的彩扮耍唱,终于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形成了由曲艺向戏曲初级阶段过渡的演唱形式。受其影响,班社林立,艺员众多,丝弦道演唱遍及豫南诸县及淮阳、安徽阜阳一带。

法国哲学家丹纳如是说:“不管在复杂的还是简单的情况之下,总是环境、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决定艺术品的种类。”上世纪初叶,正值清末民初的大动荡年代,特别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风起云涌,潮起潮落,一派革故鼎新之势。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一个钟爱艺术又善于实践的聪慧乡绅——万道同,勇立说唱潮头,笑傲艺术江湖,为丝弦道的创立、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万道同何许人也? 

他,字慧青,号懒园(1880~1958年)。汝南县万寨(今属平舆县)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富豪之家,为明洪武初年汝宁知府万梦雅后裔。清光绪已酉年拔贡生,被邑人誉为“汝宁才子”。中拔贡后,不贪仕途,曾两次谢绝清政府的放官委任。他对曲友说,清朝是兔子尾巴长不了,岂能做孝子贤孙为其送终!虽说民国初年在学界的拥戴下,勉强当了两年汝南县劝学所长,之后坚决请辞,毅然返乡。

归隐田园唱清音,拨动琴弦抒胸意。万道同归引僻壤,远离权术,在其出生地万寨自办学馆课徒授艺,过起了有戏必看,有曲必听的诗意人生。教艺中,以清音为基础,融进鼓子曲及当地民间小调,在其懂音律、善弹奏的胞弟万道荣帮助下,集众艺员之力,把丝弦道艺术打造成为了天中音乐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由于万道同的积极倡导和影响,汝南知识界皆以能唱丝弦道、会哼鼓子曲为荣。故而民间丝弦道社团如雨后春笋,很快遍及汝南、平舆、新蔡、正阳等广大城乡。据有关资料统计,仅汝南一县在丝弦道鼎盛时期,就拥有丝弦道班组40多个、艺员350多人。真可谓:

街衢市井荡琴声,

清音雅韵绕古城。

士农工商皆神往,

听唱何必问阴晴。

为什么丝弦道艺术在清末民初的汝宁府及其辖区汝南、平舆等县城乡发展如此之快?当地文化对此艺术的影响如何?这是丝弦道艺术兴衰沉浮绕不开的话题。

谈论文化,最近这些年区域研究的方法非常盛行。天中文化,即指以汝南天中山为中心,以原汝南郡(今驻马店市)所辖区域为主要范围,以中原文化兼容荆楚文化内涵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包容、吸纳之广,辐射、传播之快是天中文化独具特色的亮点。

千年文化古城汝南,汉设汝南郡,领37县。宋称蔡州,元明清为汝宁府。地理环境优越,汝河环城而过,漕运发达、商铺林立,乃古代豫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特定的自然环境所提供的客观物质基础和人文环境特点所生发的精神世界,决定了其厚重文化氛围的积淀。这种积淀,包涵着文化素质、精神状态和音乐、技艺各门类能力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积丰厚,愈显优势。丝弦道仅从一个区域性的艺术品种,很快发展延伸到区外(淮阳等地)、省外(安徽阜阳一带),足以说明其影响和辐射能力之强;再从丝弦道的演唱曲牌出处——集南方清音的秀美旎丽、北方鼓子曲的脆甜圆润、天中本土民歌小调的淳朴敦厚为一体的艺术风格,更能体察到天中音乐文化据有强大的融合、筛选、吸收能力。

以上地域文化特点,又本能地支撑着该艺术品种的演出形式变革。

初期的丝弦道演出形式为“清音”坐唱,类似现在的文艺沙龙。届时,一帮曲友,相向邀集,或在乡绅商贾厅堂,或于集市茶楼园林,丝弦相和,拍板叩击,你唱我和,自娱自乐。参与演出的人员,大都是当时的学界名流、缙绅贤达、政界曲友、商贾精英等有身份的人。演唱内容,大多是“三国”、“红楼”风花雪月之类的孤芳自赏段子,这为丝弦道的“清音”演唱第一阶段。

随着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丝弦道演唱受姊妹艺术影响,逐渐演变为有领唱、伴唱、对唱的艺术表演形式。唱腔曲牌也融进了“鼓子曲”和当地的民间小调。特别是演唱内容,万道同步新文化运动风气之先,与比自己小一岁的鲁迅书信往来,积极响应其白话文写作的倡导,创作出《放洋焰火》、《李豁子离婚》等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演唱,导致了丝弦道由简到繁,由叙事体(曲艺)向代言体(戏曲)的过渡,助推了“有些丝弦道班,经过上述几次演变,已从曲艺转为戏曲”(河南曲艺志丛书《驻马店地区曲艺志》第四节)的局面。应该说,这时期是丝弦道演唱形式变化最大,演唱节目最活跃,成立班社最多的第二阶段。

演唱内容的更新,受到了基层观众的热捧。从目前收集到万道同创作的《懒园新曲杂调》40余篇词章来看,可谓鄙俚浅俗,句句本色,写情怡人,写景醉人,述事感人。为什么一个富家子弟,一介辞官蜗居的隐士,会有如此的创作理念?在于文化人格。他爱玩爱唱,随唱随编,只知道我心度我曲,我手写我口。把个人见到的、想到的、知道的人生情理、社会新闻,或者是历史故事、风物传说,趁热打铁一股脑儿地连出来。看!《放洋焰火》的场面多热闹:

“扯男的,拉女的,匆匆忙忙抱孩的;年老的,年少的,哼哼咳咳拄棍的;有蠢的,有俏的,搽油抹粉卖笑的;卖药的,看相的,说书的,唱唱的,趁着机会吊棒的;穿红的,穿绿的,穿蓝的,穿青的,穿白的,穿黑的,五光十色穿花的;骑马的,坐车的,轱轱辘辘拉脚哩;有说的,有笑的,有打的,有闹的;搭着布棚宣讲的,拿着圣经传道的;打伞的,搧扇里,咬着手巾偷看哩;记也记不齐,数也数不及,乱七八糟到这里。”

听!描写看焰火会场地摊生意品种的唱词更顺溜:

“油饼子,油果子,才炸的糖糕油角子;糖包子,菜包子,热腾腾的肉包子;蒜面条,下饺子,外带蒸馍油卷子;新炸的油酥麻花子,五香软焦锅巴子,喝稀饭下豆子,白糖馅的汤圆子;豆腐脑,胡辣汤,五香牛肉挂牌子,烙馍随带蒜苔子;吃热的枣粽子,吃凉的糖粽子,大烧饼热炉子,糯米黄酒甜浮子,蒜调凉粉豆沫子,花米团子带穗子;全货还是烟摊子,随带洋火纸煤子;老滨海、老炮台、大宫门、大双刀、粉红包、派律牌、南洋兄弟什牌子、如外捎个烟嘴子……”

嘎嘣脆,耐品!上世纪三十年代天中大地民风民情恍若眼前,乡土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虽鄙俚浅俗,但不失质朴,插科打诨,又不失本色。辞采清丽而毫无匠气,比兴规范却不拖沓。真真切切的乡音乡情,地地道道的乡土文化。

“无可奈何花落去。”好果子也有落红时。随着时代大文化背景的变化,兴盛一时的丝弦道,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后期明显地衰落了,为什么?

一是艺术本身的原因。丝弦道演唱,除万道同创作的文本通俗易懂外,其余照搬或改编的清音、鼓子曲演出文本,文词过雅,词疏曲密,字少腔多,曲牌不宜学,唱调难掌握,导致难在基层班社中进一步传承和实践。

二是演出形式的原因。由于大众化河南坠子等曲种的兴盛和普及,丝弦道清音“阳春白雪”的曲牌坐唱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失去了曲坛原有优势。虽有通俗的《阳调》、《剪剪花》、《汉江》等小调曲子在丝弦道班社中进行着流动性演出,但其曲种向戏曲初级阶段过渡的演出形式,毕竟敌不过早已甩掉高跷,并用同类曲牌(小调曲子)登上舞台进行彩唱,完成了由曲种向剧种华丽转身的河南曲剧那么吸引人。因此,丝弦道的衰落,已是无可挽回的定局。

三是词本创作的原因。词本缺稀,与时代接轨服务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这也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丝弦道衰落,观众低迷不可忽视的因素。大凡一个曲种、剧种受众的减少,可以认定是对其艺术热情的稀释,艺术热情的稀释,必将导致艺术品种在整个文化大格局中的淡化。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的“左”倾,特别是“文革”,对丝弦道艺人及演出节目内容的批判,使曾经逐渐淡化、弱化的这一艺术形式,彻底销声匿迹。

忽如一夜春风来。结束十年“文革”动乱,迎来了文艺的春天。作为天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丝弦道,又在部分乡镇出现了演唱活动,大有“等闲识得春风面,无边光景一时新”之感。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思想解放的浪潮,官方组织了一次权威性的抢救、收集、整理文化遗产活动,为丝弦道的传承提供了最佳发展机遇。我有幸参与组织了那次丝弦道的发掘整理,并奉命主编《中国曲艺音乐集成·驻马店地区卷》兼《河南曲艺志丛书·驻马店地区卷》音乐编辑,同各县、乡的音乐工作者们一道投入这项工作中,收集资料颇丰,个人也学习了不少知识。2005年,平舆县挖掘整理的《小秃劝妻》,获省第二届文艺汇演金奖。2007年,丝弦道艺术被正式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也应运而生。2014年《德孝情》的创作演出,获市第五届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至此,对丝弦道的传承、普及、提高之研究,愈来愈引起业界的关注及文化主管部门重视。

兴衰沉浮,风雨兼程,丝弦道艺术一路走来,其文化品格启示我们:它不保守,不拒纳,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特别是开放性理念,包容性姿态的历史经验,我们必须珍视和借鉴,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运用和发扬。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