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叙事
摘要: 教育人,不可能不运用两种武器,一种是表扬,一种是批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运用这两种武器呢?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首先,在教学中运用表
教育人,不可能不运用两种武器,一种是表扬,一种是批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正确的运用这两种武器呢?使其发挥出应有的威力。
首先,在教学中运用表扬应适量、适度、适时。一般来说,表扬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或针对其作业书写、思维方式等。如果不重视表扬的针对性,看到一点说一点,反正“油多不坏美”,好话说多点不会错,则不能收到表扬的最佳效果。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表扬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使大家产生一种羡慕和向往的心理。相反,那些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表扬,有时不但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反而会使教师的威信下降。
所谓适度。就是说表扬应该准确、探究分寸。表扬基调的高低,就不能激励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过其实,就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致使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产生。表扬次数的多少,也应慎重考虑,可以说廉价的表扬是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
有一位班主任,看到班上的学习委员多方面表现不错,且成绩经常名列前茅,为了鼓励其不断进步,号召全体同学向他学习,便每天都要表扬,由于表扬次数过于频繁,且有时又言过其实,因此,使其他同学渐渐与他疏远了,那位同学也因此而背上了包袱,不久便逃学了。后来班主任去家访,问其原因,那位学生说:“老师您经常表扬我,我感到害怕,怕出了差错辜负了您的期望。”可见,表扬不宜过多,要适度。
所谓适时就是说表扬要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还需及时,当一件先进事例发生时,教师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表扬更要及时。譬如某学生连续几次迟到,今天早到了要及时表扬;又譬如,某学生上课从未主动发言答过问题,今天这样做了;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发光点,了解他们的每一点细微的进步,鼓励及时而适度的表扬往往是促进后进生转变、前进的催化剂。
其次,表扬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挖掘。有时学生做了一些好事,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他们自己却不一定能清楚的认识其重要的意义。这时教师的表扬就不应就事论事,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应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所寓含的意义。
例如生活中时或做一件好事已司空见惯,但如果你班上某一位学生经常做好事,或护送残疾儿童入学,或帮助差生提高学习成绩,并助人为乐,你就不要等闲视之。而应从树立良好的班风,提倡良好的社会风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一个“四有”新人的高度予以深化,使学生提高认识,明白意义,并以此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这样事虽平凡,但一旦挖掘、表扬,则会达到你始料不及的目的。
又如,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解答疑难往往速度较快,答案正确,而大部分同学却不能如此。因而教师就要注意分析其解题方法、思路,对其可取的方法、思路予以肯定、推广,同时鼓励学生快解,巧解疑难,以培养其敏捷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只停留在答案做的是否对这些表面现象上。
再次,表扬要适宜,就是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只要表扬能促使学生改过自新,不断进步,这就是可取的、成功的。
如某老师在一次期中考试后,发现一位平时不怎么用功的同学居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绩。经过了解证实这个“成绩”是考试作弊来的。怎么处理呢?按常理,发现作弊应坚决制止并予以处理。但这位老师并没与这样做,而是考虑分析了这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学习上爱耍小聪明、不踏实。针对这种情况,这位老师便装“糊涂”,没有捅破这张纸,并公开表扬他取得的“进步”,并向他提出希望:不要骄傲和满足,期末时能不能名列前茅,才能说明是不是侥幸的取胜,还是持之以恒的好成绩。这位老师把鼓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他时,他惭愧的低下了头。此后这个学生果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上课下看到的是一个勤奋好学、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的崭新的形象。到期末,他果然凭真实才学考出了好的成绩。此后他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这样表扬使他的成绩“促假成真”了。
当然这只是一种特例,这样的表扬不宜过多提倡,因为,假如学生都误解搞舞弊这种违纪行为,那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和后果。因此表扬要适宜,不可一概而论。
总而言之,表扬是一门艺术,他要求适量、适度、适时,而且要适宜,并能挖掘、发挥。
学生做得正确或有一定长进,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应肯定学生的成功和成绩。美国心理学家布格尔斯基说过:“兴趣和注意来自成功,一事成功,事事顺利。”学生的成功和成绩,是学生继续保持对学生的极大兴趣和注意力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而教师的及时表扬和鼓励,则是促使学生“事事顺利”的“加速器”、“添油机”、和“助跑器”。
俗语云:“人无完人”。教师面对学生的不可能全是成功,更多的是退后、错误等。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运用批评的武器,使学生得到改正。教师的批评不应是大声斥责,也不是挖苦讽刺,更不应拍桌打凳。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出现过大声斥责的地方,就有粗鲁行为和情感冷漠的现象。大声斥责表现出最原始本能的反应,每个教师心灵中所具有的情感素养的种子都会在这种反应中丧失殆尽。”由此可见,教师的批评方式如果粗鲁,不但不能够使其改正错误,相反还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破坏师生间的良好感情。可见批评不仅是一种武器,而且也是一门艺术。只有巧妙的运用批评,才能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使之幡然悔悟,使之改过自新。那么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怎样运用批评这一武器,讲究批评的艺术呢?
一、用微笑来暗示
用微笑的方式去批评学生,实际上是动之以情的批评法,常能做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这种方法适用学生的细微的违纪行为或偶一为之的过错。譬如,学生上课迟到一两分钟,或上课时思想开而了小差,这时教师对其微微一笑,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并能告诫自己:老师注意到了,下次可别重犯。
二、用表扬来反衬
表扬除了可以“促假成真”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表扬大部分学生的优点,来反衬少数学生学生学习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气氛,促使少数学生转入“正轨”,赶超先进。有位教师授课时,发现几位学生昏昏欲睡,听课走神,本应批评,但教师并未这样做,而是讲到:“今天一二三组的同学听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四五组的大部分同学听课也比较认真,这很好!虽然是上午第四节课,但绝大部分同学能振奋精神,认真学习,值得表扬。”教师的话犹如兴奋剂,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鼓舞,那几位睡意朦胧的学生听后也为之一振,打起精神来。
三、有商讨来提醒
当学生出现不良表现时,教者不应单纯居高临下高声训斥,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心平气和的与之商讨使其认识错误,这比以势“压人”更能为人所接受。譬如,有位教师在讲练习题时,有两位学生在窃窃私语,课堂上讲小话,当然是违法了纪律,影响了其他同学。这时,教师并未高声斥责,严厉批评,而是走进其旁,轻声问道:“你们在谈论什么呀?我的讲解有什么差错吗?”两位学生听后为自己没能认真听课而深感羞愧,低下了头。
四、用沉默来责备
面对学生的不良表现,教师微露不悦,且沉默不语,就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压抑,领悟到教师内心的不满和责备。这种无声的批评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上课时,有些学生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突然中断讲课,沉默一会,学生会警觉起来,思想马上集中到课堂上去。这比大发雷霆更有利于维持教学程序。
五、用严词来说服
如果学生严重违反了课堂纪律,又并非初犯,教师就必须对其进行具有说服力的严厉批评。绝不能姑息迁就。但是必须注意采用这种方式时,批评的内容一定要准确集中,切忌目标不明;批评的语言一定要清楚明了,切忌含糊其词;批评的态度一定要诚恳端正,切忌威胁鄙夷。总之,不能使批评的学生误以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能伤其自尊心和人格,要让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教师的善良用心。
六、用故事来感化
生动的故事是“一部”可借鉴的“历史”。当学生犯了错误,或出现某种不良的倾向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讲述相关的生动故事来启发学生认识错误及其可怕后果,感化其被扭曲的心灵。如果可以通过讲述名人的奋斗史,是那些犯了错误而厌世寻短的学生热爱生活,重新振作起来;通过讲述“浪子回头”的事迹,使那些犯了错误而破罐子破摔得学生勒马回头,改过自新……好的故事可以挽救一个人,教师如果善于用故事感化学生,则胜过千百次的批评。
七、用幽默来感召
幽默的语言既能活跃气氛,又发人深省。教师的批评如果也能运用上幽默的话语,则胜过那干枯的说教。有位教师在讲李白赞美长江的诗句,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普遍要求教师朗诵其诗。这时,教师发现有一位学生在看课外书,因此顺理成章,幽默的说道:“上课不变吟诗句,恐惊XX看‘天书’。”本是句“夜深不便吟诗句,恐惊星斗坠江河”。这一变用,使那位学生马上收起了课外书,脸一下涨得通红。这
总之,教师授课时,无论采用哪一种批评方式,都要适时适度,要注意学生是否有着心理准备的可接受性,还要讲究批评的实效性。惟有可接受性强,方法灵活得当的批评,方能受到预期的效果。
《学记》提出了一条积极性的教育原则,是“禁与未发”。要在不良行为发生之前,引导学生向“善”的方面发展。如果“发然后禁”,便难免有阻力,这会抵消教育的效果,叫做“扦格而不胜”。因此,教师的善教,不是在于善于批评,而在于“禁于未发”。这时教育的最高原则。
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每个教师的出发点都是希望自己的教育能对学生产生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和性格都不同,因此,我们只有因材施法,也就是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事情,科学的、灵活的运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df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