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艺术鉴赏 交流

谈苏东天书法的笔法继承与创新发展之道

2015-10-20 17:15 来源:雅昌艺术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引言:王羲之得道书作,是在自觉不知觉的巅峰状态中以技进乎道而得之,是在魏晋风度所崇尚的玄道佛的学术风气下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而偶得之,是一种必然中之偶然。苏氏则

    引言:王羲之得道书作,是在自觉不知觉的巅峰状态中以技进乎道而得之,是在魏晋风度所崇尚的玄道佛的学术风气下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而偶得之,是一种必然中之偶然。苏氏则自觉地掌握了以王弼玄学的本体论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为理论来研究实践的,是“以无为本”为其艺术理论思想,就能“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这从他《易老子与王弼注辨义》学术著作可见一般。因此苏氏抓住了汉字书法与阴阳八卦之产生和变化之道及玄学的思想精神,把握了书法艺术发展变化规律之特质,从而使苏氏在充分研究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而自觉地掌握了书法之道之理论精髓,因此,苏氏不仅能技进乎道,而且以道进乎书道而入无穷之境也。

书欧阳修《戏答元珍诗》局部

  观苏东天书法作品,不仅整幅字做到集“神、意、法、韵、气”于一书,甚至是每个字也都能体现出“神、意、法、韵、气”集于一字。苏东天在笔法上对“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与“金篆隶草真章碑、八分、飞白、波折、波磔”等体式和阴阳、刚柔、方圆、藏露、枯润、疾涩、迟速、收放等笔理因字、因势、因情、因意、因墨而灵活地把握运用,并发挥到极致,使汉字内在笔墨笔法表现力进一步得到充分发挥。细观钟、张、二王、欧、颜、柳,还是苏米黄赵及明清以来的代表书家,越往后则越难以超越突破。而再细观古人的书法理论描述的境界,也与后人越离越远,而古人所描述的书法理论实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他们孜孜以求而远未能达到之理想境界,而今天对我们书者来说,则更是如天方夜谈,可望而不可及。然如今,古人所说的理想目标境界而今被苏东天实现了。实际上古人说的书法理论目标境界,离我们并不遥远,几千年的前人书法精华积累都一一展现在今人面前,以及所发展的全部理论学说。应当说我们比古人看的更多看的更远,但我们却囿于陈规止步不前,或视而不见,或离题百千,始终把握不到书法的“道”的本质。

书欧阳修《戏答元珍诗》局部

  苏东天认为:对于书法结体,应保持汉字的方块字的基本格局不能变,草书也遵循它的基本规律,如破坏了它的基本结构和规律,也就失去了作为书法的意义了。实际上汉字其结体本身就包含了阴阳八卦内在规律的无穷性,也因此在书写表现时可千变万化,可以在有限当中求得无限变化,生生不息,反复其道。如围棋,黑白子,在框内,可以变化无穷。如八卦为方,太极为圆,方圆变化是无限的。其基本哲理运用到书法艺术之中,也是如此。

  传统汉字格局不可以变,汉字书法不变是绝对的,变是相对的。阴阳变化,生生不息。每个字都有阴阳八卦太极的本质原理,是在有限中求得无限。书法,应注重“常”与“变”。常,是相对的不变的,如方块汉字形式规范,正、草、隶、篆书体,用毛笔书写;而变是绝对的,在有限中却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所以为书法家发挥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用笔之偏正、中侧、方圆、顺逆、刚柔、强弱、藏露、轻重、缓急、拘放,抑扬顿挫、生辣稚拙、干湿粗细、厚重枯润,疾涩迟速等,如结体之黑白阴阳、疏密、虚实、偏正、方圆,如章法之疏密虚实、起结、气脉、气势、意境等,皆因形、因意、因情、因境、因趣、因时因势而异。如苏氏的波折、波磔、飞白笔墨变化丰富,不落陈法,其笔势飞动,姿态万千,可因形因势因意因情而随势变化,其波磔不仅在捺中充分表现,也在横、掠中予以表现,其波折也因形因势因意因情随势一波、二波、三波而无穷变化,使不同汉字字体结构充分体现出各自的内在个性和特点,变得更加生动优美,表现力更为丰富。同时他把“折钗股”和“屋漏痕”高超笔法运用在书法中,显得非常和谐完美,并使书法的“疾、涩”二法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使“飞白”变得更为古朴韵雅而华美非常,出妍丽和遒丽之美,使他的线条尽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笔墨韵味,等等。更使其金篆隶草正笔法获得更为充分的表现,字体变得古朴内含而境界高逸。同时,苏氏其笔法对藏露收放阴阳刚柔运用得熟练而神妙,不仅使其书法章法布局气脉相贯,而且使其气脉游走你来我往中使笔墨变化更为丰富而奇妙,使字的气韵变得华美而赋予神韵气质,神采更加灿烂。可以说苏氏把汉字书法的内在个性化的丰富表现力,充分地挖掘出来了,这也是古人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标境界,可谓是前无古人的成就。

閬水歌书法作品局部

  苏东天对汉字发展演变的精辟研究,这可从他论文《汉字与彩陶八卦》就可理解一、二了。可以说他洞悉了汉字与阴阳八卦内在密切的因由发展逻辑关系,以及汉字的体质发展变化规律。

  因此苏东天在全面性继承传统笔墨精华的基础上,其笔墨笔法形成全新的创造性风格,其笔墨五彩变化之丰富,其笔法之广大精微,其结体之严谨疏朗,而其章法行间布白能随意、随情、随势而就。在其字迹笔墨中随处可见传统的各类书家书体的笔墨笔法风貌,并能根据不同诗词意境和书者自身的情感状态,产生出或以金篆笔法为主,其它笔法为辅,或以章隶笔法为主,以其它真草笔法为辅的运笔方法来随情随势创作,可以无穷变换,不一而足,可谓变化莫测而又不逾矩。如此全面掌握书法之道,从古至今未曾有也。王羲之得道之书,是在追求成圣得道的理想,而会通玄、佛、道学的境界,加上其高超的笔法功底,随境随情随势而不经意间创作出了千古一书《兰亭序》,这是王在很高的学术修养基础上,在偶遇的意境情景之中产生出来的,并且达到一种“道”的境界。而苏氏是在前人的千年积累的基础上,对产生书法高峰时代的背景的思想理论进行了精辟的研究,尤其对王羲之时代产生巨大影响的王弼玄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悟透了其理论对历代书家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掌握了其理论的精髓,因此苏氏能自觉地以其理论为指导,自觉地把握其“道”的变化发展规律和特点,并运用和贯穿于书法创作中。因此其书可以自由出入书之道境,只要进入创作情境,苏氏时不时就出神逸之佳作。王羲之得道书作,是在自觉不知觉的巅峰状态中以技进乎道而得之,是在魏晋风度所崇尚的玄道佛的学术风气下而形成的一种境界而偶得之,是一种必然中之偶然。苏氏则自觉地掌握了以王弼玄学的本体论哲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为理论来研究实践的,是“以无为本”为其艺术理论思想,就能“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这从他《易老子与王弼注辨义》学术著作可见一般。因此苏氏抓住了汉字书法与阴阳八卦之产生和变化之道及玄学的思想精神,把握了书法艺术发展变化规律之特质,从而使苏氏在充分研究总结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而自觉地掌握了书法之道之理论精髓,因此,苏氏不仅能技进乎道,而且以道进乎书道而入无穷之境也。

  苏氏在学取各类书体笔法或国画笔法的基础上,综合性地创造性地予以发展和发挥,这也为书法史所罕见。历代有成就的大家最多也就学取三两家而创造出自己的面目就已不得了,所以苏氏之成就,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

书李白登岳阳楼局部

  具体来讲,如书欧阳修《戏答元珍诗》,整幅作品其用笔含“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使其笔墨线条形成如琢如铸如钢如骨如绵的形质,平、圆、留、重、变,疾、涩、速、迟、惊、奇、险、拙等笔法相间杂,融于每一字每一行,潇洒纵横,自由自然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笔法方圆并用,虚实相生,疏密枯润、粗细肥瘦相间,乱而不乱,错落有致。其笔墨刚柔相济、绵里藏针,浑厚绵密、生辣巧拙,斑驳烂漫、蕴润稚拙,苍劲犀利、柔和含蓄等特色,其书体展现出的金石味、篆籀味、碑味、隶味、草味、楷味,或变而飞白行草,并使其相混成而出奇妙。其点、横、撇、竖、捺、勾与波折、波磔,一波二折、三折、四折、及积点成线,离而不绝,因形因情因意而随势变化;其笔锋或藏头护尾、或露头露尾,或隐锋而不发,存筋藏锋;其笔墨或错笔缀墨、藏锋含蓄,或如足行趣聚,如惊蛇之透水,或如蛟龙腾于川,如鸿鹄高飞、鹰击长空。其笔线或细如针芒,或银钩虿尾、或钢钩铁骨,或如万岁古藤,或如虫食叶、如虫蚀木,或绝壁崩崖、惊电遗光,或如冰河危石、水势悬流,或如树云飞动、疏影横斜,或如雪中劲松傲梅,……等等。可谓纵横万象,栩栩如生,交互错落,穿插争让,却又和谐统一。此幅作品风格独特鲜明,笔法丰富多姿,法象丰富广大,气韵生动,神韵苍古,境界高逸,集结了古人孜孜以求的笔墨笔法的理想境界,可谓得道之书也。

书黄庭坚清平乐晚春局部

  如书杜甫《閬水歌》作品,又是另一种景象境界。观势,既有竖势,又有横势,横竖势相连贯;字字相互照应,行行顾盼呼应,阴阳起伏,笔笔不断,气脉相贯;金篆、碑隶、正、章、行、草等笔味融化于自我的笔墨之中,二王、颜柳、张旭怀素、东坡山谷等笔意亦自由自然地融化于其笔法之中。其笔法可由变圆为方到变方为圆,从变断为连到变连为断,由变同为异到变异为同,变直为曲到变顺为逆等等;笔锋或藏或露,或轻或重,有方有圆,有平有侧,乍曲还直,似徐却疾;或柔或刚,或含或露、或收或放,极尽变化之能事。奇中有险,险中出奇,虚实疏密、润枯肥瘦交织在一起,于错落中求变化,于参差中求和谐,变化之丰富莫测,可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其字的笔墨形势不仅有骨、有肉,而且有气、有韵、有情、有态、有意,“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笔墨意趣充满全篇。并从头至尾能朝向偃仰,顾盼生姿,形意相连,疏朗通透,行行分明,字字分明,字与字相呼应,字与行相呼应,行与行相呼应,随手而出,皆入法则。使通篇形成自然有序,和谐统一的章法局面。通观《閬水歌》书法全篇,可谓“神、意、法、韵、气”集于一书,而且无一字懈笔,增一分太长,亏一分太短,字字如珠玑,字字能通神,自由而自然,一气呵成,可谓一笔书也。

辛弃疾菩萨蛮诗局部

  书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此幅书笔势开张而紧敛,体势雄逸,气韵自然,气象磅礴,瑰伟岩逸,绵延迤逦。线条圆浑古拙,刚劲浑厚,壮美而不乏雅逸。笔墨方圆虚实并用,骨肉均匀,气脉相承。金篆籀碑隶楷行草笔味相融,疾涩笔法相间,屋漏痕笔法鲜明。波磔生动宏逸,笔势飞动,变化丰富。结体韵律开合完美,严谨而宽松,气势非凡,浑朴而高古,邈乎嵩岱之峻极,有圣神而不可侵犯之势。

  书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观其笔墨,疾涩、篆籀、隶草、行章、飞白相混成而出奇妙,奇姿谲诞,不可胜言。其书文字清新健拔,结构舒展,字体秀美而雄健,风格秀逸多姿,恣意奔放,雄健疏宕,生辣巧拙,字里行间参差错落变化莫测,刚柔相济,稚拙自然,笔墨变化丰富多姿,真可谓“邈乎若嵩岱之峻极,灿若列宿之丽天。”其书韵雅无前,若得神助。

辛弃疾菩萨蛮诗局部

  书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此两幅书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笔势峻险苍古,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如鹤舞翩跹,络绎飞动,纵肆婀娜;龙腾于川,雨坠于天。流苏悬羽,扬波腾气之势,有如“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妙。“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墨通贯全篇,其笔体金篆隶草真、飞白、八分并用而相混成,笔法方圆兼施,疾涩、藏露、刚柔、平侧、及点线条变化多端而浑然天成,书体结构精绝,雄浑潇洒,奇正相生,大开大合而不逾矩。如其篆味、碑味笔法,气势韵味更为遒丽恢弘,瑰伟岩逸、雄伟疏宕,来自自然而胜于自然,可谓进乎道之境界也。而字体自然奔放,粗细枯润变化有度,阴阳刚柔开阖气势雄逸,错落有致,开阔疏朗,气势恢弘;飞白华美,奇姿百出,得遒丽和妍丽之美,灿烂无比;体式分间布白变化自然多样而相和谐,气脉相承相应,生机勃勃而神采奕奕,真乃当世神品。

  观苏氏书法作品,其笔法笔墨自然生动,无一丝牵强造作痕迹,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苏氏写字其笔墨线条变化是随体随形随情随意的不同而因势变化,因此其笔法笔墨的变化使得汉字每个字跳出其方块格局,而又不逾矩,并充分被激活。可以说汉字被写活了,赋予了新生命。

书秦观望海潮局部

  其章法、结体、笔墨大致特点:

  章法:疏密相宜,奇中见平,以平出奇。吸收王、欧结体空疏紧密特点。

  使其局势疏朗而严谨,谋篇讲气机、气势,或沉雄磅礴,气势夺人,或雄伟无敌,瑰丽华美,或高古淳朴,超妙入神,等等。

  结体:能融正草隶篆金章碑于一炉,能吸收各种书体优点而相融相生;既严谨而疏放,既稳正而洒脱,收放自如不逾矩,自然坦荡,沉稳潇洒。

  笔墨:能融金文大篆、石鼓、汉碑隶书、魏碑,正、行、章草、大草等各种笔法的优点、灵活自如地运用于书写中,形成既浑厚凝重,又刚健峻拔;既含蓄又奔放,既稚拙又老辣,用笔轻重缓急动静变化大,笔画粗细古润对比强烈而协调。用笔疾涩、方圆、偏正、曲直、尖钝、藏露、平侧锋变化出神入化;用笔多顿挫转折,好出飞白,浑朴苍老,富有金石味,古碑剥蚀味等。善用草书游丝,劲利飞动,婉转而峭拔。善用破笔,绞笔,正侧中偏锋互用。波折、波磔在横、竖、撇、捺中相混用,能积点成线,离而不绝。加之疾涩、波折、波磔笔法并用,使其线条出如虫蚀叶、如虫蚀木、如屋漏痕之笔味,使得笔墨线条含蓄凝练,生辣稚拙,韵润华滋,古朴苍劲;而又能温润秀发,浑厚雄逸,并能时出“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笔墨,从而得遒丽和妍丽、壮美与优美相融之理想笔墨境界。

书周邦彦苏幕遮局部

书李清照永遇乐局部

  苏东天通过其独特的笔墨运用,使得汉字丰富的书法语境和气质内涵,得以充分地展示出来。观其书法字体,篆、隶、行、草、章、楷及历代大家的书味在字里行间自由穿梭,能自然相融相生,能为一字数体俱入之妙;而其境象若鸿鹄高飞,如龙腾于川,或巍峨连岗,或绝壁崩崖、惊电遗光,或朔风厉水、清波涟漪,或虎踞凤跱、龙伸蠖屈,或如飞鸿戏海、鹤舞游天……,而绵绵不绝于耳,有每一字俱数种意之妙。

  古人所说的书法理论和法象境界,在苏氏的书法作品中几乎都可得到体现和印证,堪为奇观,令人惊叹!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雅昌艺术网 )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