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民俗学家:元朝时已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2016-03-10 14:58 来源:沈阳日报 责任编辑:xm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每逢农历二月二,沈阳各处理发店的人就立刻多了起来,大人小孩都争着在这一天“剃龙头”。3月9日,一说起二月二,沈阳市文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每逢农历二月二,沈阳各处理发店的人就立刻多了起来,大人小孩都争着在这一天“剃龙头”。39,一说起二月二,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齐守成告诉记者:“其实,二月二剃龙头和龙抬头,本来不是一回事。剃龙头与清朝的规定有关。龙抬头与节日有关。”

  “正月不剃头”起因于盛京

  民间有一句老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一进入农历正月,理发店的生意变得很清淡。那么,这种民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齐守成认为:起因与清初时努尔哈赤、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发布的“剃头令”有直接关系。

  在清朝之前,汉族人只梳理头发,根本不剪也不剃。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后来由于清初强行推行“剃头令”,人们才开始出现大面积剃发。

  在清朝的几部史料中,记载清军攻城略地时,都出现了“剃发”这个词。“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倘有不从,以军法从事。”在清朝文献里,把归降叫作“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天命六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攻占沈阳,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后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清顺治元年(1644年)4月,清军打败李自成进入山海关的第一天,也下达了“剃头令”。汉族人不愿服从,但又不能为此丢了脑袋,就约定正月不剃头。因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头,就表示一年没有剃头,以此来表达人们的思旧之情,称之为“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就演变出“正月剃头,死舅”的说法。

  齐守成笑说:“现在大家都移风易俗了,正月里剃头的人也不少。”

  经过多年的演变,“二月二剃龙头”在民间产生了不少表达美好愿望的谚语,比如“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二月二,龙抬头,大财小钱往家流,好运刚刚起了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今年定有好兆头”。

  “龙抬头”寄托美好愿望

  齐守成介绍说:“农历二月二,在历史上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多种称呼。元朝学者熊梦祥在其所著元大都(今北京)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由此可见,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了。”

  其实,“二月二”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首民谣寄托了古代人祈祷获得好收成的希望。过去,在辽沈地区的一些农村,满族村民在大年三十前会在院内竖起“灯笼竿”,此后每天都要在黄昏之时点燃灯笼,让其彻夜长明。这个灯笼竿要在二月一日清早放倒,因为“二月二,龙抬头”了,把灯笼竿子放倒,表示在这一天“年”正式过完了。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 陈凤军

 

 

 

责任编辑:xmx

(原标题:沈阳日报)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