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遂平槐树庙会曾热闹非凡

2016-04-29 16:1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fl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晚报记者 王莹曾经热闹的槐树庙会给他留下了儿时的美好记忆,那么,现在的槐树庙会还像郑道纲说的那样热闹吗?槐树庙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什么而得名?会和槐树有关吗

 □晚报记者   王莹

曾经热闹的槐树庙会给他留下了儿时的美好记忆,那么,现在的槐树庙会还像郑道纲说的那样热闹吗?槐树庙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什么而得名?会和槐树有关吗?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和郑道纲说了声再见后,记者前往遂平县槐树乡寻找答案。

reny1604104.jpg 

逢会时的热闹场景(资料图)。

童年的记忆

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一种热切盼望去看社戏的心情,一台并不精彩但终生难忘的好戏……鲁迅先生的名作《社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群孩子去看大戏充满童趣的画面。不光在鲁迅笔下的浙江绍兴,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古会、庙会上都有大戏,吸引着人们的脚步。同样,遂平县槐树庙会上许多看大戏的趣事,也值得回味。

422日,是个晴好天气,记者驱车前往遂平县槐树乡了解有关槐树庙会的民俗风情。途中,巧遇在嵖岈山竹园村长大的郑道纲,或是记者的采访内容勾起了郑道纲的兴趣,郑道纲热络地和记者聊了起来。“几乎每天都是人山人海,看大戏是那时还是娃娃的我们最期盼的事。槐树庙会每年农历小满、十月十五举办两次,每次举办总会来一班唱戏的,在庙里唱戏。印象最深的倒不是戏班子的表演,而是通往戏台过道上的各类小摊。卖小玩意儿、小玩具、小食品的摊子很多,吃的东西自然不能少,有带包装的也有现做现卖的,虽然有些稍贵的玩意买不起,但偶尔会拿五角钱买个吹泡泡的,使劲往戏台上吹。”郑道纲说。

“有时候,我们几个顽皮的孩子还会溜进戏台后方,偷偷观察唱戏的如何化妆,看他们头上的发饰,胆大的伙伴则伸出沾满糖渣的小手摸摸挂在架子上的戏服。唱戏的一发现,我们立马一哄而散。待站在门口巡视的人一回屋,我们又马上溜过去……”从郑道纲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记者不难看出,曾经热闹的槐树庙会给他留下了儿时的美好记忆,那么,现在的槐树庙会还像郑道纲说的那样热闹吗?槐树庙会从什么时候开始、因什么而得名?会和槐树有关吗?为了解开心中的疑惑,和郑道纲说了声再见后,记者前往槐树乡寻找答案。

“老槐爷”的传说

记者了解到,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就是这种生活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当然,槐树庙会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形成模式。”今年54岁的张伟做了20多年的槐树乡文化站站长,对槐树庙会的来历和发展颇为了解,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老槐爷”的传说。

关于“老槐爷”,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乾隆年间,遂平县槐树乡街内有棵老槐树,树干直径3米有余,树冠枝叶、蔽阴近一亩,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把这棵罕见的大树称为神树,槐树街也因此而得名,并塑神像建庙堂,以求神灵“老槐爷”庇佑一方百姓富庶安康。

每年农历小满和十月十五两次庙会,会期各5天,都要唱大戏,也要把“老槐爷”请来看戏,请时先是烧香,燃放鞭炮,并给木制的“老槐爷”塑像披红戴花,然后是和尚在庙里诵经念佛,路上由武僧手操大铙、大钗,一边表演,一边开道,威风八面,很是气派。

把“老槐爷”安放在戏台前一把太师椅子上后,司仪大声喊道:“‘老槐爷’驾到,大戏开始。”大戏才能开始。

解放前一年冬天,农历十月十五庙会时,请来了两班子大戏,其中一班是周口的一个剧团。由于路途遥远,搭好戏台时,天色已经晚了,当时的会头与剧团领班商量:“今年是特殊情况,就不按原来的规矩请‘老槐爷’看戏了,会结束后多给‘老槐爷’烧点儿香也一样。”

谁知道,当晚开戏不久,天突然刮起了大风,当时照明的是两个大夜壶,里面装满棉籽油,夜壶口塞一个大灯捻子,叫夜壶灯。一刮风,夜壶灯就来回摆动,一摆动,灯火点燃了上面拴夜壶的粗麻绳,粗麻绳又燃着了戏台的顶棚,顶棚一落又燃着四周的围棚,火借风势,瞬间戏台子成了一片火海。很多演员来不及脱去戏服,被烧成重伤,剧团戏装损毁殆尽。由于事发突然,几千名观众乱成一团,踏伤挤伤无数。

后来,人们把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归结于没有请“老槐爷”看戏的缘故,是“老槐爷”生气了,一怒把剧团给烧了。

从此以后,“老槐爷”的影响更大了,善男信女对“老槐爷”更虔诚,“老槐爷”庙内的香火也就更旺了。槐树街每年农历小满、十月十五两次庙会一直沿至今天,成为现在远近闻名的物资交流场所。

老百姓的“淘宝快乐节”

解放前,老百姓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不知何时开戏,于是任何时候戏台前总是站满等待的人群。围的人太多,戏却迟迟不开,为了活跃气氛,产生了“坐台”。“‘坐台’的戏没有意思,就有一个随意装扮的演员,上来咿咿呀呀唱两句,也不知道唱的什么,只是一会儿唱两句一会儿再唱两句。虽没意思,但大家伙也乐得看两眼。”张伟说。

终于,暗红的幕布拉开了,喇叭声欢快地响起,快板噼里啪啦地打,戏班子开始唱戏了……

“庙会不光热闹,还是当时百姓的‘淘宝快乐节’。每年的这几天,四邻八乡的男女老幼都像走亲戚似的赶庙会、看稀奇。农副产品,自产自销;民间小吃,推广品尝;江湖艺人,自娱自乐。这给闭塞的乡村带来生气。”在张伟讲述中,记者体会到,庙会上敲锣打鼓的热闹场面、孩童眼里的花花世界,与小伙伴玩耍的快乐时光,这些深刻的记忆都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每年两次的槐树庙会,河北的、陕西的、安徽的、湖北的、山东的商贩们潮水般赶往槐树村,四邻八乡的商贩们更是早早在镇上看好地形,占据有利摊位,安营扎寨,将带来的各类商品搭台上架。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爷爷给我讲的他年轻的时候,陕西商贩过来卖皮货,都是先提前几天住下,要不然,根本就找不到位置。”张伟说,庙会上,人满为患,大家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人碰人,人挤人,大爷大妈背扛肩挑,将农副产品顺道销售后,选上几把镰刀带回家。青壮年将在农闲时间打出的方凳、碗橱也拿到庙会上销售,大姑娘、小媳妇在庙会上总能挑几件衣服,小伙子则看中的是那些花板床,准备买一套家具回家结婚用, 孩童们在玩具摊前死磨硬泡,硬逼着爷爷奶奶掏钱买玩具。

据了解,因庙会的聚众作用和功能,庙会又被称为“庙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庙会交流城乡物资,突出商贸特色,成为人们经济、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荣景象不复存在

如今,吃的、穿的、用的,在市场上随处可见,而电视、网络、智能手机也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繁荣的庙会场面似乎不复存在了,热闹的大戏、精彩的杂耍也越来越少。”张伟告诉记者,“解放后,庙会曾停办过一阵子,1979年复兴,复兴后热闹了十几年,现在越来越冷清了。”

据了解,解放后有关部门曾试图恢复部分庙会变为物资交流会,但是由于现代商业破除了迷信、物资流通逐渐发达、庙宇颓废等诸多原因收效不大,各地庙会的规模较当初也小了很多,上万人一起赶庙会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有人说带有民俗文化的庙会如今变得洋气了,但我总觉得记忆中的‘乡土味’让我忘不掉。”张伟感慨地告诉记者。

是啊,不管历史如何变迁,乡情、民情、亲情交织,人间、人民、人脉交往,延续5000年中华文明,展现民众的安居乐业,让人民享受朴素的民间生活。历年举办的槐树庙会虽然被时代的变迁冲刷得渐行渐远,但很多人的庙会情结会永远留在心里,挥之不去!

相关链接:庙会的历史渊源        

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一些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

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