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夏至到来:民间流行吃面 古代女子互赠折扇脂粉

2016-06-21 15: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yss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资料图:“皇帝”祭地表演在北京地坛公园方泽坛上演。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新网北京6月21日电(上官云)“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这一谚语形象

资料图:“皇帝”祭地表演在北京地坛公园方泽坛上演。中新社发 富田 摄

资料图:“皇帝”祭地表演在北京地坛公园方泽坛上演。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新网北京6月21日电(上官云)“日长长到夏至,日短短到冬至”,这一谚语形象地说明了夏至节气的特色。民俗学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采访时表示,夏至有不少有趣的习俗,在饮食上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一说,“此时,民间流行吃面,皇帝还会去祭祀谷神,表示感谢”。

  资料图:夏至到 广东肇庆出米洞现立竿无影“三寸日光”。中新社发 黄耀辉 摄

资料图:夏至到 广东肇庆出米洞现立竿无影“三寸日光”。中新社发 黄耀辉 摄

  夏至又称“夏至节” 古人将其分为三候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此时,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同时,夏至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提醒人们一年中最炎热时刻的到来。

  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发现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最终确定了夏至,稍后又发现昼夜等长的春分与秋分,在此基础上确立二十四节气。在古代,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他们认为,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雄性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阳性的生物开始衰退。

  “夏至雨点值千金”说明了夏至日雨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古代的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司马迁所著《史记·封禅书》记载道:“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王娟表示,到了夏至,很多农作物已经开始收获了,所以皇帝还会举行祭祀谷神的仪式,表示答谢。

  资料图:夏至“云景”扮靓甘肃戈壁古城。万宗平 摄

资料图:夏至“云景”扮靓甘肃戈壁古城。万宗平 摄

  民间流行夏至吃面 古代女子互赠脂粉、折扇

  很早,中国民间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江南一带很多地区,“夏至吃面”是一项重要习俗,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主要是打卤面和炸酱面。

  夏至还有其它一些重要食俗,“夏至尝黍,端午食粽”便是其中之一。《诗经》中有“年丰多黍”的诗句,夏至日前后,大家一起尝食角黍被认为是一种欢庆丰年的标志。

  在这一天,古时女子之间还会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皇家则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 

  “不过,古代与女性有关的节日比较多,女子互赠脂粉、折扇等物的习俗也较为常见,并非夏至独有。”王娟称。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中国新闻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