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从L型变成U型 政策需要做对什么
摘要: 产能过剩、债务过高、杠杆过大、银行坏账等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下滑,呈L型走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
产能过剩、债务过高、杠杆过大、银行坏账等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
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下滑,呈L型走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成本的上涨。
从长江商学院的企业调查数据来看,企业成本每年以10%~20%的惊人速度增长,但是生产物价指数和消费价格指数却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涨,其中生产物价指数自2011年开始甚至一直在下降。与此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即便成本飞涨,企业也不能通过涨价来转嫁成本。
经济增速下降后,一系列问题开始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债务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资,投资的背后是融资,而融资在我国主要是债务融资,即从银行、影子银行甚至地下钱庄借钱,积累出大量债务。如果经济继续高速增长,盈利空间广阔,企业可以通过不断地发展赚取收入来偿还债务,但是现在经济增速下降,盈利空间被压缩,债务问题就十分棘手。对企业来说,能否还债是未知数,企业一旦不能还债,债权人的资产就会出现大量坏账,从而可能爆发债务危机或经济危机。
因此,中国经济从L型变成U型,必须从降低企业成本、减少融资成本和坏账着手。
企业成本的上涨主要是由于用地成本、用工成本的提高。
一、推行房地产税,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房价上涨是用地成本上涨的最佳体现,企业厂房、办公用地的成本都在提高。降低该成本,需要房地产政策的调整。近期,财政部部长提出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这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征收房地产税会为政府提供做好公共服务的财政动力,而政府所提供的良好公共服务又会惠及企业,抵消一部分成本的上涨。此外,推行房地产税后,房子就逐渐地从投资品演变成消费品,这样就不会再出现一个人投资多套房产的现象。购房后空置房产其实是巨大的财富浪费和资源浪费,如果这些房子都能被充分利用,效率就会提高,空余出来的资源可以去做别的事,从而降低社会成本,因此推行房地产税于公平和效益都有益处。
二、降低社保缴费,降低企业用工成本。中国社保缴费占收入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如一个员工月收入100000元,社保缴费额就可能高达5000元,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大的负担。不过,这些成本最终还是要回到员工身上——社保费虽然是企业代缴,但是企业会将此视为用工成本,影响员工的总收入。
此外,企业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时,会选择更小的规模,少招人,而这和我们所期望的企业招更多的员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背道而驰。降低社保缴费并不意味着降低社保福利,我们有很多的国有资产,可以剥离一部分用来填补社保窟窿,因此,即使降低社保缴费也完全可以保持现有的福利水平。
三、撤销刚性兑付,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尽管中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的融资成本却不是全球最低,甚至是偏高的,特别是际成本,如温州的借贷成本、民间借贷成本都在两位数。要降低融资成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刚性兑付撤掉,因为有了刚性兑付后,企业就自然地开始分成,此时不能享受刚性兑付的企业就会受到歧视,尽管我们没有政策专门去歧视它,但是只要有刚性兑付在,歧视就必然存在,因此要尽量减少或压缩刚性兑付,使更多的资源能到达活力更强的民营企业。
四、政府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减少坏账。坏账问题短期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流动性,避免危机的爆发,长期还是要通过改变刚性兑付,让一部分坏账实现,让产能过剩的低效率企业倒闭,而不能用刚性兑付来支撑这些企业僵而不死。尽管这样做会有阵痛,但在不出现系统性风险的情况下,还是应该适当地鼓励去产能,让高效率企业有动力增加投资。由于关掉一部分低效率企业一定会造成较高的失业率,甚至可能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所以政府必须让失业的工人能够享有最低的生活保障,这是政府本应承担的责任。
最后,政府要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避免债务危机爆发。现在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产能过剩、债务过高、杠杆过大、银行坏账等,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李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疯牛直播APP脱口秀主播)
责任编辑:wq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豫公网安备 411702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