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县区 正阳县

陡沟手工馍声名鹊起

2016-12-19 08:3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yx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陡沟手工馍声名鹊起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王 珺 文/图 本报讯 12月16日,记者走进正阳县陡沟镇陡沟村,了解到该村10多个农户用木柴、大铁锅蒸手

陡沟手工馍声名鹊起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

guojg1612128.jpg

 

本报讯     1216,记者走进正阳县陡沟镇陡沟村,了解到该村10多个农户用木柴、大铁锅蒸手工馍,远远就可闻到馍香。

陡沟手工馍受欢迎

在该镇工作人员潘刚林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个村民家,看到院里堆了一大垛木柴,桌子上堆满了刚下笼的手工馍。

“这些馍都是人家订的。”今年55岁的周玉勤告诉记者。

记者走进厨房,看到屋里有两个人正在揉馍,一人在往灶台里填柴烧锅。灶膛里,火焰正旺,大铁锅上放上3笼蒸馍。

一直忙活的周玉勤说,1995年前,她家做粮食生意赔了10多万元钱,一个在陡沟镇陡沟街上蒸手工馍的亲戚建议她跟自己学蒸馍。

周玉勤每天凌晨两时起床,平时一天要蒸300多个手工馍。

 “你看那几辆轿车,车主都是来买陡沟手工馍的。”潘刚林说,现在,蒸馍的农户开始接春节蒸“年馍”的订单了,过了腊月二十就不接‘单子’了。

“周大姐好!我预订的500个手工馍准备好了吗?”在信阳市做服装生意的杨有旺走进周玉勤家的院子,一边打着招呼一边从兜里掏出现金。

“好了!好了!”周玉琴放下手里的面团,急忙帮杨有旺装手工馍。

杨有旺说,他和几家做生意的朋友都喜欢吃陡沟手工馍,已经吃好多年了,隔一段时间他来代大家团购一次。

接了很多“年馍”订单

走出周玉琴的蒸馍房,记者来到正在蒸手工馍的杨峰家,看到杨峰屋里一个大案板旁围满了揉馍的人。

“今天我准备到武汉去,朋友托我捎300个手工馍。”来自该镇周湾村的邓得志说。

几十分钟后,一笼笼手工馍被抬下来,白色的蒸汽升腾而起,馒头的香气飘散开来。

记者看到,蒸馍的锅盖掀起的瞬间,雾气缭绕,香味四溢。杨峰让远道而来的客人品尝。大家拿起一个个冒着热气的手工馍吃起来,品味着醉人的馍香。

“我接了很多‘年馍’的订单。”杨峰说,春节前是他一年中最忙的时候,也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很多来买“年馍”的人白天抢不到,就晚上来排队,院里站满前来购买“年馍”的客人。他说,自己蒸馍卖19年了,一年比一年的“年馍”生意旺。平时一天蒸一两千个,进入腊月就开始忙,一天要蒸10000多个“年馍”,仍供不应求。

 “陡沟镇的麦,陡沟镇的面,陡沟镇的馒头真香甜。”潘刚林说,他在淮河岸边长大,陡沟镇早在清朝初年,便靠其得天独厚的淮河水运,引来四面八方的商贾,并赢得“小汉口”的美誉。陡沟镇馒头(俗称陡沟手工馍)更以色泽正、分量足、口感筋有弹性、营养丰富在江淮一带叫响,深受消费者青睐。

潘刚林说:“每天来买馍的人非常多,有武汉的、信阳的、驻马店的。”

杨峰说,还有很多人买了陡沟馍后寄给远在广东、上海、武汉等地的亲朋好友。

 

责任编辑:lyx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