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豫籍海战功臣28年后再出征 日前赴亚丁湾护航

2016-12-23 08:32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syy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核心提示|据中央军委批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军网报道,12月20日,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航经南海,深情告别祖国,向遥远的亚丁湾挺进。其中,焦作武陟人

核心提示|据中央军委批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唯一新闻门户网站中国军网报道,1220,中国海军第25批护航编队航经南海,深情告别祖国,向遥远的亚丁湾挺进。其中,焦作武陟人杨志亮担任护航编队政委,引发广泛关注。

28年前,这位老兵作为登礁队长,带领数十名队员,坚决保卫中国领土主权。手臂被敌人打断,他将断臂别在皮带里,继续指挥战斗……

昨天,大河报记者来到杨志亮的老家焦作市武陟县谢旗营镇小寨村,走进这位豫籍海战功臣出生、成长的家中。

人物名片

杨志亮,196211月出生,河南焦作武陟人,1981年入伍,海军大校军衔。1988年在南沙群岛赤瓜礁“3·14”海战中英勇作战,光荣负伤,荣立一等战功。(据中国军网)

活着是海里的珊瑚,死了是海里的鲜花,生生死死恋着大海,任随狂涛永驻天涯。”——杨志亮

一个电视上才能见到的儿子

昨天下午,焦作市武陟县谢旗营镇小寨村西头,步入一进大门,宽大的院落里,矗立着一座两层小楼,杨志亮的父母就住在这里。

客厅墙上,挂着六七个相框,几乎全是杨志亮。最近一次见到儿子,75岁的母亲沈凤兰说,是在1221日晚的电视上。

1217傍晚,杨志亮给沈凤兰打电话说,要出海执行任务,这次比较远,你和爹甭担心。海上没信号,你们打电话可能联系不到我,我一有机会,就用卫星电话给你们打

出发前,杨志亮嘱托二老,老家冷,让弟弟在家里二楼垒个炕,别冻坏身子。沈凤兰安慰他说,你在外就甭操心了,我和恁爹身体硬朗哩很,你忙你的吧,甭担心!”

电话结束,杨志亮提醒二老,1221日晚上,电视上会播放他和部队出海的画面,你俩可得记着看!”

5分钟的通话不长,但沈凤兰一再提醒儿子,要注意安全和身体。儿子却说,部队啥都安排好了,你就不用担心了

12217点半,沈凤兰与孩儿他爹早早吃过晚饭,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儿子的出现。你看,他又瘦了!”沈凤兰说。79岁的老伴儿杨福成争辩,该出海执行任务,孩子可不得操心?这正常哩很,甭瞎操心!”

一个有骨气的好兄弟

这张是他小的时候,这张是刚当兵时候的……你看,小时候个头就很高。沈凤兰回忆,新中国成立之后,他们村出了第一个海军战士。每次回家,人家身着军装,威风凛凛。从那时候,杨志亮就暗下决心,也要当一名海军军人。

同村的杜长路是杨志亮的发小,也是拜把子兄弟。在他眼中,杨志亮是个有骨气的人。

197712月,国家恢复高考第一年,杨志亮参加了这年高考,不过并未考上理想的大学。但杨志亮立志要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可是,家里没钱,杨志亮吃饭的钱也没有。这时,杨志亮自己到武陟一中的食堂,找到村里一个熟人提出,吃饭时,他到食堂帮忙,食堂管自己一顿饭。

没想到,这个请求被食堂答应了,杨志亮也靠这个连续复读了4年。但遗憾的是,每次考试,杨志亮总因几分之差,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

杨志亮当了兵,身份比较特殊,也很少回家。我们也很少见面。只是每次回老家探亲,我们才能聚一下。杜长路说。

一场让他死过一次的战斗

在杨福成家的茶几上,放着一本名为《海石花》的书籍,这本书是儿子给他的,全是记录杨志亮的文章。这本228页的书籍中让杨福成最值得骄傲,也最揪心的,就是28年前的南沙群岛赤瓜礁海战。杨福成说,这次战斗让儿子死过一次。

据《解放军报》报道,19883月,海上编队指挥员陈伟文率领海军护卫舰组成海军编队,到南沙执行正常巡逻与考察任务。314,敌方海军出动3艘舰船窜到赤瓜礁海区挑衅,并向礁上运送了43名武装人员,在礁北侧插上2面敌方国旗。

陈伟文作战日记实录记载,当时,我军决定寸步不让,同时力争避免流血冲突,绝不首先动用武力,采取与敌军武装共处的方针。于是,我军立即抽调2个登礁小组登礁。

双方对峙中,作为登礁队长的杨志亮发现离他一米多远的一个敌军士兵突然提起枪口准备射击。杨志亮大喝一声:别动!”一个箭步冲上去抬起敌军的枪管。那家伙猛一转身,一梭子子弹向杨志亮打来。起初杨志亮胳膊一震,低头一看,小臂被打穿。

当时,杨志亮顾不得疼痛,把打断的胳膊别在皮带上,继续指挥小组英勇作战,直到他昏迷过去。等他醒来后才得知,我方击沉、重创敌方舰船3艘,俘获敌军9人,我方以2人负伤的代价,取得了赤瓜礁作战的重大胜利。

一个随时会外出执行任务的丈夫

战斗结束以后,杨志亮被送回医院医治。他左侧小臂呈粉碎性骨折,后经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杨志亮不仅保住了受伤的手臂,还恢复了运动功能。

沈凤兰回忆,19884月初,他收到儿子一封电报:现在儿很好,速来!”她收到电报第二天,立刻坐火车赶赴广东湛江。

我问是啥事,他们就不说。沈凤兰说,儿子怕她担心。

正是在这个时候,沈凤兰才第一次见到了如今的儿媳邱积荣。邱积荣是大连人。作为母亲,沈凤兰也希望儿子找个离家近的媳妇,因此,当她得知儿子找了一个大连女友后,一直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杨志亮受伤之后,邱积荣专门乘飞机到湛江去照顾他。这让沈凤兰彻底改变了这个想法。

如今,杨志亮与邱积荣有一个28岁的儿子。因儿子从小受到杨志亮的影响,如今也成为一名军人,在青岛崂山服役。现在,我在大连工作,他(杨志亮)常待在青岛,身处异地,但电话不断。邱积荣说,她在大连一家医院工作,是一名医生,自己也知道丈夫工作的特殊性,很多东西都不能对家人说,他的苦衷自己也十分理解。

这次他出海执行任务,也是提前几天才知道。他可能随时都会去执行任务,但我已经习惯了。邱积荣说,丈夫把自己的青春献给大海,把祖国放在第一位,这也是她最喜欢的地方。而自己能做的,只是不让他担心,这样就好了。

责任编辑:syy

(原标题:新华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