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县城有一“制笙世家”
摘要:正阳县城有一“制笙世家”几代人坚守只为“笙声不息”□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文/图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一种感动。在正阳县城南关,有一个&ldquo
正阳县城有一“制笙世家”
几代人坚守只为“笙声不息”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文/图
一份坚守、一份执着、一种感动。在正阳县城南关,有一个“制笙世家”,他们的制笙手艺已经流传100多年。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这个制笙世家的古笙曾经供不应求。如今,买古笙的人越来越少,但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艺人依然在日复一日地手工制笙。这份坚持的背后,是对文化遗产难以割舍的情怀。
1月6日,记者来到正阳县真阳镇南关一个居民区,见到了正在制作古笙的田新安和儿子田修琦。
父子俩在看做好的笙。
远近闻名的制笙老艺人
上午11时,记者在真阳镇干部施永宣的带领下,经过一道道曲曲弯弯的小巷,才找到了田新安住的小院。一座简陋的二层小楼,没有任何修饰,外观非常破旧,但屋内住的一家人看上去关系很融洽。
听说记者要采访他家的古笙制作,田新安的老伴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家门。她用手指着二楼说:“我家老田和儿子在二楼干活,那儿亮堂。”
田新安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制笙艺人,他家制作的笙被称做“田家古笙”。从记事起,田新安就跟着父亲学做笙,18岁时就已熟练掌握制笙技艺。田新安的儿子田修琦8岁就开始跟着田新安学做笙。
顺着又窄又旧的楼梯,我们来到二楼,看到田新安正拿着一个制作的笙的半成品和儿子一起切磋声音。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身边堆着制笙的原料,旁边有一摞制好的笙。
今年68岁的田新安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小得多,也许这与他一生喜爱音乐有关。在制笙的过程中,他一直在琢磨古笙的发音。从中领略到的乐趣,让其快乐无比。他一边制作一边试吹,记者看到,在试吹过程中,吹到高兴处田新安如痴如醉。
“我13岁就会拉弦子。”田新安说,他一生钟情于音乐,特别是对古笙更是爱不释手,这可能与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有关。他记事起,父亲就是远近闻名的制作古笙高手,常常有人到家里请父亲做古笙。他常常在父亲旁边忙活,观察父亲制作古笙的过程。他也成了父亲的好帮手。做好一个古笙,父亲试一试,他也会拿起来试一试。耳濡目染,他对古笙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怀。
“其实,我农中毕业后是在一个小学里当教师。”田新安说,由于家里世代会做古笙,他对古笙情有独钟,在当教师期间还偷偷做古笙卖,一个可卖30多元钱,而当时他一个月的工作才5元钱。当时是不允许做生意的,他制作的古笙也只好卖给一些熟悉的人或音乐爱好者。
“后来,我辞掉了工作,专门做古笙。”田新安说,从父亲那里学会制作古笙手艺,再加上他对音乐的爱好,这让他在制作技艺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如今,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制作古笙的老艺人了。
仍有几十道工序是手工完成的
几十年来,田新安一直沿用父辈的制笙技艺,从选料到制作,每一个步骤都严格遵循。田新安介绍,笙主要由笙斗、笙嘴、笙管、簧片等组成,一把笙要有上百道工序,如今仍有几十道工序还保持纯手工完成。
田新安拿出一个半成品的笙说,他正在为一批笙做簧片,制簧片的原料是他从市场上买回的旧铜锣的锣心。
“一把笙的音色好坏,给簧片定音是关键步骤。”田新安说着拿起一个簧片在嘴边吹着试音。看着那小小的簧片发出了响声,记者也学着他的样子吹簧片,鼓着腮帮子试了好几次,手中的簧片却发不出一丝声响。
田新安说,为了使音色更亮,每个古笙的簧片,他都是采用铜锣的“心”做成的,也就是把旧铜锣的“心”挖出来,打磨成古笙的簧片。
“做笙斗时,要先把楸木处理成直径为16厘米的圆木,锯成段后用斧子一点点地砍成笙斗毛料,用工具把笙斗毛料磨平,抹上腻子,再把里面掏掉一半,笙斗就基本制作完成了。做笙嘴时,要先用大尖刀把楸木做成嘴的形状,再将中间钻空,用的漆是土漆,就是从树上直接割下来的漆,再经过过滤去渣……”说起古笙的制作工艺,田新安如数家珍。
田新安家里放置了几捆作为加工原材料的紫竹。他告诉记者,要制作好笙,首先要给各种部件选好“料”,譬如制作笙苗的云南紫竹,要选竹节整齐、成色和粗细一致的竹子。因为这样的竹子做成的笙,不但器型好看,而且发声也好听。
“要做好每一道工序,把古笙做好做精,一个好的古笙可用上百年不变音。做古笙所用的工具,也都要自己打造。”田新安说,只有守住这些规矩,才能留住“田家古笙”的独有味道。
做一把笙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可谓既辛苦又不出活儿。可田新安说,他喜欢跟笙打交道。他手上的老茧和刀痕,正是这几十年制笙岁月的无声记录。
制作出的古笙供不应求
“古笙也让我收获了爱情。”田新安看了看站在旁边的妻子张金玲说,改革开放后,他就在正阳县城开设了一家制笙乐器部,兼做乐器修理,生意非常好。当时18岁的张金玲是南关蔬菜队的村民,非常喜欢音乐,她经常干完活就跑到门市部让田新安教她学习吹奏古笙。久而久之,他们走到了一起,幸福美满的婚姻让田新安更是干劲十足。
“我制作的古笙卖到安徽、漯河、信阳等周边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生意最火。” 田新安说,很多人提前预约来取古笙,有时做不出来,来买古笙的客户就住在旅社里等几天。
“那时,妻子怀着孕还在帮我做古笙。”田新安说,他和妻子昼夜做古笙,依然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制作古笙也让我收获颇丰,我在这里率先建起了两层小楼。”田新安指着已经破旧不堪的两层小楼说,当时,他的两层小楼在县城南关非常显眼。讲起“田家古笙”的辉煌,田新安很自豪。
“我儿子8岁时就跟着我学做古笙、吹奏古笙。”田新安说,因为古笙制作是比较轻的手工活,如涂漆、上桐油、接紫竹等,所以儿童都可以干,这也是对儿子田修琦的培养和锻炼。
田修琦边上学边学做古笙,也喜欢上了古乐器。初中毕业后,田修琦参军到部队锻炼。复员后,为了全面掌握古笙制作的技术和对音调、音量、音色准确定音,他在商丘艺术学院进修两年,对音乐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并对古笙制作进行改进。如今他能按传统的38道工序,单独进行操作,成为田家的第八代继承人和掌门人。
田新安和儿子一起撰写的《古笙制作及演奏》一书,将作为“传家宝”向子孙后代传承。
以笙为伴 期盼“笙声不息”
田新安拿出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为他颁发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证书,记者看到证书上的考级专业为笙,等级为8级。
驻马店市政府为田新安颁发的民间艺术人才中心职称证书上,专业名称是民间工艺技艺,技术职称为民间艺术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2年至2013年的“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的文艺演出中,田新安免费供应20多个古笙乐器参加演出,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田家古笙在演出比赛中还多次获得大奖,在河南、安徽、山东、河北、湖南、云南、四川、山西等省流传,登门购买古笙的人络绎不绝。
“害怕扰民,不敢在家里吹笙。”田新安说,很多人慕名而来,让他教吹奏古笙,但由于他家居住在闹市区,他常讲一讲原理,让学习者到野外去吹奏。
“前天还有几个退休的老干部让我教他们电子琴。”田新安说,他很乐意免费教。
“现在有VCD和电子琴伴奏,古笙已经用得很少了。”田新安说,虽然现在吹笙的人少了,但还有一些人买田家做的笙,这让他看到这种古笙文化流传的希望。
田新安说,这些年他比以前清闲了许多。现在他做的笙主要销往安徽、信阳等地,偶尔会有吹笙爱好者来买笙。
“他们经常带着我的笙去全国各地演出。”田新安说,想到自己做的笙传到全国各地,他觉得自己的坚持很值得。
所庆幸的是,田新安的儿子田修琦做古笙的技术也达到了精湛的地步。
“虽然制作古笙已经不像父亲年轻时那样挣钱了,但是,我会依照父辈的心愿,把这一文化传承下去。”采访结束时,田修琦坚定地说,为了“笙声不息”,他不会辜负父辈们的期盼。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