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遗迹

寻访乐山玄都宫

2017-02-07 07:5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ldm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赵新春 从驻马店市区向西南行十多公里,经玄台村入山到拜台,由此南行,即可到达一个叫响水河村的地方。沿山路上行不远,便可见一处悬崖,山石青黛,如刀砍斧削。

赵新春

       从驻马店市区向西南行十多公里,经玄台村入山到拜台,由此南行,即可到达一个叫响水河村的地方。沿山路上行不远,便可见一处悬崖,山石青黛,如刀砍斧削。崖西古木葱郁,虬根龙枝,青砖白灰垒砌的平台之上,遍地断碑残碣。这里就是繁盛时曾经有道士60多人、房屋47间的清代乐山道教名宫——玄都宫。

在周之珊主修的《确山县志》中称,玄都宫为避康熙皇帝的讳,又称元都宫,是嘉庆八年任确山县令的郑命成所写《万寿宫碑》中,说的乐山八大道教名宫之一。玄都宫的创建年代,现有文献里都没有记载,但在废墟的古碑残碣中我还是找到了一些线索。一块体型庞大且整体完整的石碑上,虽然一些字已浸漫损毁,但仍能辨出此碑为《修玄都宫记》碑,落款显示,玄都宫建于“顺治十八年岁次辛丑季春月”,是明末清初乐山开山道人贾上还和徒弟孙云年、姚云霞及徒孙、徒重孙创建的。

玄都宫建在清初,但玄都宫这块地方作为道家福地,却可以追溯到宋代或之前,是供奉乐山山神的灵应庙和祭祀河渎之神陈平的陈平庙。

 

一、灵应庙

 

所谓“灵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灵验的意思。《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有“地祇灵应而朱草萌生”,是一种好的征兆。在讲究天人合一的中国,这是神灵对人行为的肯定或回应。

宋代密州常山上有一座神祠,百姓常到这里求雨,因为有求必应,老百姓便称山为“常山”。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写有《祭常山祝文》5篇,其中就有“五日不雨,民在坑谷,猗嗟我侯,灵应响速”的说法。驻马店乐山灵应庙(与清代乐山顶的道教灵应宫并非一体)于此大体差不多,是因为山神灵应而得名。

乐山原名朗山,北宋大中祥符五年为避宋祖赵玄朗的讳改称乐山。金代确山知县张文中所写《创建灵应庙记》说,灵应庙祭祀的是乐神,也就是乐山山神,因其“素著灵响,崇宁间额其庙曰‘灵应’。初封崇仁侯,再封仁勇公,又进封嘉济王,建庙祀神久矣”。崇宁(公元1102􀅷1106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乐山山神因为非常灵验,在崇宁年间人们称他的庙为“灵应庙”,还曾得到了宋徽宗的赐封。

《创建灵应庙记》写于金大定丁未年(公元1187年),记述的是金国户部侍郎王寂任蔡州防御使的第二年八月,向乐山山神祈雨灵应,并上山“诣庙以谢之”的事情。在这一次上山谢庙的过程中,王寂一行也确实见证了乐山山神的神异。他们一行27人依次用酒酌祭山神之后,打算饮用剩余的酒福,然而当他们打开酒坛时,竟发现酒坛“酒复盈矣”,酒坛里的酒又成了满的。

乐山灵应庙改称灵应,是在宋朝崇宁年间。张文中在追记中说它“建庙祀神久矣”,显然在宋崇宁赐封以前灵应庙就已经存在,改庙额之前或为乐神庙之类的。今天玄都宫遗址基台上的青檀树龄有1400年左右,想必灵应庙创建年代也应该与此相差不远。

宋朝经历了靖康之乱,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给了金国,确山一带也就成了金宋对抗的前沿。史料记载:“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金大定二年乙丑,宋将王宣败金兵于蔡州确山县;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正月,宋人入确山界夺民马;六年(1206年)六月,宋将皇甫斌遣率步骑数万由确山、褒信分路侵蔡;金宣宗完颜珣元光元年(公元1222年)三月辛酉,宋人掠确山县之刘村。”

在金国财政吃紧的情况下,确山地方会收取附近包括乐山灵应庙在内的寺庙的香火钱补贴财政。公元1186年,王寂到任蔡州防御使,地方仍然按惯例收取寺庙香火供奉钱给官员发福利或工资,这次王寂以“‘此神之所有,吾何与焉?’乃尽出其余,一新祠像”,用这些钱对乐山灵应庙进行了维修。乐山灵应庙经历了宋、金、元三代,最终在元朝末年毁于兵火,在明朝建立后,明洪武中里民重修。从河南新郑出土的明代正德年间《重修太清观志》碑的记述看,至少灵应庙已成为陈平庙,多时有道士20多人。

 

二、陈平庙

 

陈平是汉朝著名的谋士,在驻马店确山与信阳交界处的天目山,有传说是陈平驻军的陈平寨。驻马店确山和驿城区交界一带也有陈平为附近陈庄人,当年因为龙王怪罪陈平不保刘邦而水淹他的修行地乐山的传说。乐山玄都宫附近一处山洞当地人说是陈平洞,是当年陈平躲避水淹的地方。而明朝李本固《汝南遗事》也认为,乐山陈平庙是与位于确山东南、传说刘邦至此治病的高皇台有关,因为当年陈平很有可能随刘邦到过确山。但要据此让陈平替代乐神成为灵应庙庙主,似乎还是有些牵强。在《山西通志·祠庙·长子县》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陈)平没后为河渎之神,前代锡封弘济王……旱祷辄应。”乐山灵应庙成为陈平庙,想必也与他的河渎之神身份有关。

翻刻自元版画像《搜神广记》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称四渎(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神之一的“河渎,汉陈平也。唐始封二字公,宋加四字公,圣朝加封四字王,号灵源弘济王”。 明朝人冯应京在他的《月令广义·岁令一》也说,河神即汉相国陈平。乐山灵应庙变成陈平庙,很可能是因为元朝陈平河渎之神身份的进一步强化,而在明朝陈平的“神仙”身份在民间人们也得到了进一步确认。根据修于景泰年间《寰宇通志》和天顺年间《大明一统志》记载的不同,灵应庙逐步成为陈平庙可能就在天顺年间。

新郑出土的明代《重修太清观志》碑文记载,明宪宗乙卯,新郑道人赵安静在云游中,访得确山深处的陈平庙时,陈平庙已屋老而敝,破败不堪。通过他四处化缘,一时间“四方称贷云集,不二载而庙堂、门庑、道寓焕乎”,到癸亥,赵安静思归故里,回新郑老家时,他已经有徒清松等20余人,并留守在陈平庙。

玄都宫的东边,是一处悬崖,崖底乱石堆积,有溪水四季长流。清代汝阳(今汝南)贡生江耀岚的《游玄都宫记》说:“自十八盘旋折而下,若断若连,出没不定。至宫门前绝壁乱石下横遮,而东穿石门洞底出。”这道溪流今天当地人称为响水河,是确山县境内皂角河的上源。虽然现在水流较小,但在明代这里却是“流觞曲水”的一处盛景。李景堂《确山县志》说,该处“相对峭壁如屏,古木苍然”,是“名人修锲之所”。

流觞曲水,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又称流杯曲水或曲水流觞,是古代三月初三上巳节(也称修锲日)文人的一种饮宴习俗。具体方式就是众人围坐在回环弯曲的水流边,将装满酒的酒杯置于水流上游,任其顺水漂流,到谁的跟前,谁就取杯饮酒,循环往复,直到尽兴。有时也会作诗饮酒,为文人雅事。明朝的陈平庙除了修行的道士,经常会有缙绅文人三月三上巳节前后时于此修锲聚会,祈福玩乐,流觞曲水也成为当时确山县十处美景之一。清顺治初年,时任确山县典史的张承选写《流觞曲水》,描摹了当年的美景和众人修锲饮酒的盛况:“烟芜香境水云开,悬流潺潺响玉阶。九曲石分红杏雨,一钩月浸翠萝台。觞飞琥珀疑擎袖,棹舞玻璃自弄杯。醉后归来风露湿,深林纳屐滑苍苔。”

从废墟中两块分别立于光绪三十四年和民国初年的祈福残碑上可以看出,这习俗可能一直沿袭到了清末,甚至民国初年。

       三、玄都宫

 

玄都宫是被称为乐山开山道人的贾上还(民国《确山县志》和《驻马店市志》错写为贾上环)创建的。清代以前的陈平庙和之前的灵应庙都是独立的庙观。但到了清朝,陈平庙成为了玄都宫的一部分,宫内有专门供奉陈平的陈平殿。

贾上还是尹喜派道人,所属尹喜派又称楼观派,后世也称文始派,是尹喜楼观派的简称,为道教文始真人尹喜所传。尹喜又称关尹喜,是老子的弟子,身份是道教天府四相之一的玉清上相,证位为无上真人,元顺帝至元三年加封文始尹真人,无上太初博文文始真君。北京白云观的《诸真宗派系谱》记载,该派的派系为“道德清高上,云程守炼丹,九重天外子,方知妙中玄,心静自然体,发白面童颜,袖吞乾坤大,阴阳造化先。”贾上还属“上”字辈,从顺治十八年《修玄都宫记》碑的署名可以看出,创建玄都宫时,他的弟子已有“云、程、守”三代。该派传到七世蓝重虞时,道教盛极一时,乐山上出现了“八宫二观一拜台”等道家建筑,确山全县30多处宫观庙宇都归该派管理。尹喜派从贾上还开山到1969年乐山上最后一位道士玄恩被遣散,在乐山上共传袭了大约16代。

贾上还的身世不见于典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贾上还是崇祯太子朱慈烺的随身大臣贾尚桓。起初随朱慈烺化装成道士,隐身栾川县老君山,后来奉太子之命,为开辟另一处隐身之地,隐居乐山。此外也有说贾上还是康熙的叔父。可能的原因,是他在乐山上一口气修建起了好几座道家宫观。在人们的心目中,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另外,《确山县志》说他“募化归晚,卧山谷深险处,虎不为之伤”,在他的身上有太多灵异。而在建成后的玄都宫里,居于中心的玄武殿前有两座双龙盘首、座于赑屃之上的高大“皇帝万岁”龙碑,分别是立于顺治十八年季春的《修玄都宫记》碑和立于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的《重修玄都宫碑记》。这两座石碑高大雄伟、气势恢宏、雕饰精美,也显示出创建者身份的与众不同。

江耀岚的《游玄都宫记》说,玄都“宫坐北峰绝壁下,石龛前伏,如盘云、如宫扇,远出三丈余。南峰列面前,屹立如屏”,应该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建筑。据民国玄都宫道人张清文的后人、现在居住于响水河村的张明海老人回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玄都宫是一座中心轴对称的四合院,有47间房屋。院落的正中是四梁八柱框架结构3间主殿玄武殿,现在废墟上见到的雕饰精美建筑构件大多属于这座建筑。四合院的南北各有房9间,南边9间中间的3间为玄都宫宫门,两边为道士宿舍;北面9间以3间为单位由西往东依次为陈平殿、天爷殿、火神殿。院子的东西两面各有房13间,除东边的荤菜厨房和西边的素食厨房各有4间外,其他建筑也是以3间为单位。东壁由北向南依次为奶奶殿、老君殿、厨房、龙安殿,西边由北向南依次为客房、观音堂、厨房和关公殿。

玄都宫南面至今有一泓潭水,虽然现在已近干涸,但在明清,这里却是祈雨灵应的白龙潭。民国《确山县志》记载:“白龙潭,乐山后陈平庙前,潭有白龙在内,大旱时祈雨辄应。”潭西的平台,就是人们祈雨的龙王台。

为了查找玄都宫与祈雨关系的证据,在残垣断壁的废墟费了很大努力,我终于找到了一块有“祈雨”字样的青石石碑。石碑碑首横列四字用方形变体小篆写成,最前的“祈雨”两个字清晰可见。虽然碑被杂物层压,没法看出全貌,也无法对碑体的内容和碑刻年代进行辨识、解读,但对于我,知道这段关联也就足够了。

清代的玄都宫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朝汝阳(今汝南)贡士江耀岚《游玄都宫记》说,玄都宫有两层门户,“拜台宫乃第一层门户,而玄都宫即第二层门户也”,当时的玄都“宫门外阶高九级”,“灵宫高耸,廊宇肃静,瞻拜皆悚然发析”。

乐山玄都宫像许多道教和佛家建筑一样,在民国建立后,随着北洋政府一纸禁令,道士被遣散,“道家田地、房屋亦多充公办学”。玄都宫地势偏远,自然无法作为学校,但由于政府禁止,到1949年本地土改,玄都宫的60多名道士已全部离开。曾经香火鼎盛的玄都宫成为一座空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彻底砸毁,一地的残碑断垣,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无奈。

在玄都宫寻访,我见到了一位73岁的老人。他从2003年自愿到此,10多年间,独自一人。他已经在这里建起了10多间房屋。虽然无法重显当年玄都宫的雄伟,但老人说他会一直守候在这里。

站在玄都宫台,远望四周,任泉声、风声、鸟语奔涌而来,我的脑海里却突然想起了一首小时候每逢天雨连绵,妈妈都会哼唱的不知传了多少代的歌谣:“拿着勺子挖挖天,云彩跑到西南山,西南山上在下雨,咱这还是好晴天……”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从灵应庙到陈平庙,玄都宫承载的是“靠天收”年代,人们对被视为农业生命之源的“雨”的渴望和对“灾”的无奈。

 

责任编辑:ldm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