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王艳红的乡村文化情结
摘要:一路阳光一路歌——农民王艳红的乡村文化情结□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王珺 文/图“好!再来一个!”台上演员卖力演出, 台下观众鼓舞喝
一路阳光一路歌
——农民王艳红的乡村文化情结
□晚报首席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王珺 文/图
“好!再来一个!”台上演员卖力演出, 台下观众鼓舞喝彩。2017年春节,正阳县闾河乡夏庄村村民王艳红自办的“春晚”,让2000多名村民看得过瘾。
王艳红连年在村里举办“春晚”,吸引周边村庄农民红红火火过大年,带动众多农民积极举办、参与乡村文化活动。作为乡村的“文化名人”,王红艳的事迹被十里八乡的人传颂。
王艳红和村民们一起在家门口跳广场舞。
从小喜欢唱歌跳舞
3月18日,记者见到46岁的王艳红时,她穿着一件崭新的大红上衣。干净利索的她与丈夫张茂民一起坐在家门口剥花生。两人一边干活一边唱歌,有说有笑。
“我从小就特别喜欢唱歌跳舞。”王艳红说,她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表演,对唱歌跳舞情有独钟,是当时学校、乡间的文艺活跃分子。上学期间,王艳红非常喜欢唱歌。一碰到喜欢的歌曲,她马上把歌词抄下来,用心学唱。那时乡村大喇叭里经常播放的歌曲,她都能熟记于心。
她的二姐王小想喜欢唱戏,也常常引得王艳红跟着学唱,并唱得有模有样。童年时期的王艳红因性格开朗、成绩优秀,经常担任班长,在小伙伴中很有威信。她常在乡村夜晚的游戏中,给小伙伴们唱歌唱戏。那些《外婆的澎湖湾》《踏浪》《童年》等经典歌曲,让小伙伴们听得羡慕不已。另外,她还常常组织小伙伴们一起演唱。
上中学以后,因为喜欢唱歌、跳舞,王艳红结交了一些有共同爱好的朋友。她父亲是乡村医生,思想开明,很支持她的爱好。由于一直热爱唱歌,王艳红无论是从电视剧里,还是从广播上听到自己喜欢的歌曲,就一定想法设法找到歌词,唱歌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幸福的日子唱着过
“如果这一生我只能恋爱一次,你将是我毫不犹豫的选择……”记者采访中,王艳红再次唱起了歌曲《除了你》。王艳红说,当时20岁的她就因为该乡夏庄村同样喜欢唱歌的村民张茂民给她唱的这首歌曲,让他们一见钟情,喜结良缘。
婚后,王艳红常常在丈夫张茂民的歌声中睡去,幸福的日子唱着过。每天早上夫妻俩都是唱着歌起床,每次在田间干农活累了,夫妻俩也是一唱一和。“没事唱唱歌,心情上很放松,精神上也很富足,日子也多了很多快乐。”丈夫张茂民乐呵呵地说。
“我小时候,俺家在村里最先买的DVD,天天家里都放着音乐和歌曲。”大女儿张曼说,她自小因受父母的影响,也十分喜欢唱歌。家里这些年光买收录机DVD、音响等设备,就花费了一两万元。
2012年乡村流行起了广场舞,这让爱唱爱跳的王艳红有了发挥特长之地,她在家门口带头跳起了广场舞。每当夜色降临,她家门口的灯光、音响吸引了村里很多妇女来学跳广场舞。就连附近永兴镇、铜钟镇、彭桥乡等乡镇的妇女也过来学,人多的时候有100多人,活跃了乡村人的文化生活。
随着队伍的扩大,王艳红家门口的场地已容纳不了那么多人,为此,她培养出了五六个领队,组建了多支舞蹈队,在各自的村里和家门口跳起广场舞,目前已发展到8支舞蹈队。随着乡村广场舞的红火,王艳红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多外乡人都慕名前来请她去教广场舞。因对唱歌、跳舞有着不懈的追求,王艳红的人生多姿多彩,充满了阳光、快乐和自信。
85岁的村民梁秀芝是王艳红家的常客。从60多岁开始,她到王艳红家看戏曲碟,到现在天天到她家门口跳舞、听歌听戏,已成为她每晚雷打不动的“节目”。
“我们家的录音机从屋里搬到院里,又从院里搬到田地了。”张茂民说,在地里干活,他们也是一边干一边唱,20多年来从没间断过。王艳红兴奋地说,和家人、乡亲们一起娱乐,她感觉很幸福快乐。
乡村“春晚”很热闹
2014年春节之际,看到村里的舞蹈队伍不断壮大,乡亲们喜欢在一起唱唱、跳跳,一块乐呵和热闹。王艳红由此萌发了在村里筹办一场“春晚”的想法。她一把想法说给丈夫,丈夫立刻同意,并拿出地里的部分收入,请村里的“演员”们在家里排练。在乡亲们的积极支持下,王艳红夫妻在家门口办起了简易的“春晚”。 家里的音响搬出来,女儿婚嫁的四件套拿出来布置成台景。尽管舞台简陋,但乡亲们热情高涨,各种节目表演都是自编自演。
第一届“春晚”第一个节目就是几十名村民一起表演的广场舞《开门红》。王艳红一家更是齐上阵,上大学的二女儿张单亚做主持人,大女儿张曼朗诵了诗歌《歌唱新农村》,儿子张一浩表演了舞蹈和小品《打劫》,夫妻俩合唱了《红尘情歌》。乡亲、邻居、舞蹈队的姐妹们表演了小品、戏曲、歌曲、舞蹈等节目,小小的“春晚”让乡亲们乐翻了天。
本村收粮大户王栋听说“春晚”活动后,因来不及准备节目,从外地开着车赶回来,临时准备了100个红包,现场分发给了乡亲们,也借助“春晚”舞台向父老乡亲表达心意和祝福。这台简易的“春晚”给乡亲们留下了难忘和美好,也让很多没能登台的人留下遗憾。能登上“春晚”,成了村里人天南海北的心愿,也让王艳红筹办“春晚”一发而不可收。
第二年的春节,还没等王艳红张罗,许多村民就纷纷打来电话,要报名参加“村晚”节目。很多人在外,提早就准备节目,练歌、跳舞、编排小品,就为能在村里“春晚”上露一手。当年大年三十,“春晚”又隆重上演。尽管欢乐非凡,但仍让乡亲们意犹未尽,很多准备好的节目没能登台。在乡亲们的一再要求下,当年的大年初九,王艳红又举办了一场“春晚”。当年的正月十五,大家在王艳红的组织下,又自发地举办了村里的“元宵晚会”。连续3个晚上的演出安排了60多个节目,演员们笑点频出,观众掌声不断,群众在收获快乐之余,纷纷给村里的“春晚”点赞。“很好看,特别是村里的大妈们都上台跳广场舞,还有村民自编自演的小品节目,都是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的,村民很开心。”村民王玉强说。
“2017年的‘春晚’很上档次。”王玉强说,大年三十晚上,乡亲们便陆续赶到该村文化广场,2000多名村民品尝了一场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盛宴。戏曲、小品、广场舞,村民们编演得有模有样;唢呐演奏、舞狮表演,传统民间艺术更是锦上添花;连主持人都是回乡的4个大中学生登台,让小村“春晚”的文化层次、思想境界上了一个档次。
晚会刚一亮相,微信、电话的现代传播迅速快捷,让夏庄村“春晚”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周边乡镇的民间艺人纷纷远道而来、登台献艺。吉他演唱、儿童歌舞,更多新潮的文艺形式让小村的舞台群星荟萃、精彩纷呈。
42岁的村民王宝早已定居县城,听说后带一家老小,驾车回村观赏“春晚”。
乡村文化火起来
王艳红在村里已连续举办4年“春晚”,不仅带动了本村村民的热情,还吸引了周边乡村文艺爱好者前来参加“春晚”。每年“春晚”的现场都是人山人海,气氛十分高涨,引起了轰动效应,王艳红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名人”。
“带着村民一起乐,俺心里舒服。”王艳红说,丈夫的支持是她坚强的后盾。
王艳红自费搭建的乡村“春晚”平台不但活跃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培养了许多文艺人才。村里很多孩子开始参加“春晚”,如今,在学校里都成了小“歌星”。每年农历腊月,打工回来的村民就聚到王艳红家,琢磨剧本、选角色、排节目。
40岁的农村妇女陈东霞以前对音乐不太懂,现在成为痴迷者,每年都早早过来打招呼,让王艳红别忘了给她安排个节目;50多岁的袁子森,为了参加晚会,天天在家练拿手曲目。
王艳红连年筹办“春晚”的这一举动,受到了闾河乡政府的重视。2017年的“春晚”,该乡不仅从经费上给予了一定支持,乡分管负责人还到场维持秩序,确保演出安全。
如今,王艳红已成立自己的艺术团,更好地服务乡亲。在她的影响下,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自办文化节目。周边村民成立了8 个舞蹈队,吸引上千村民跳舞、唱歌,自娱自乐。
一路阳光一路歌。付出热情,收获芬芳,这就是王艳红的快乐人生!
责任编辑:fl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