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教育 职业教育

差异致安全感缺失 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取暖”

2017-06-26 10:5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责任编辑:yss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原标题:差异致安全感缺失 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取暖”  图为冯天麟(左一)与同校的中国留学生聚餐合影。  随着留学热升温,国外大学校园中,可以看到越来越

原标题:差异致安全感缺失 中国留学生热衷“抱团取暖”

  图为冯天麟(左一)与同校的中国留学生聚餐合影。

  随着留学热升温,国外大学校园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身影。一些留学生由此乐于在中国人的圈子里活动,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那么,这么做的利与弊有哪些呢?

  留学生注重选择

  当地华人社交圈

  大部分留学生出国时都抱着“世界很大,我想出去看看”的心态。走出国门后,一些学生遇到了现实问题,表示国外很难交到朋友,无法融入当地环境。于是便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将自己的社交圈局限在中国留学生中,抱团也成为留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冯天麟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生。她在未适应校园环境时,去寻求了学姐的帮助。学姐也是在墨尔本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她将冯天麟带入当地中国留学生的圈子中,使冯天麟很快融入了这个群体中。她回忆起自己刚到大学时的抱团行为说,“我在找合租舍友时,会倾向于选择中国舍友;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也习惯和中国人组成小组一起学习。”

  刑航在美国罗格斯大学学习人力资源专业。她认为,中国留学生抱团现象非常普遍。“一般来说,大家会寻找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做朋友,因为拥有同样的故乡情怀,彼此很容易相互交流;如果室友是中国留学生,或者因学习的专业相同,亦或来自同一个社团,就会自然而然地聚集在一起。总之,留学生之间结识的渠道多样,所以结成的小团体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刑航说。

  语言和思想文化差异

  造成“抱团”行为

  有接受采访的留学生告诉笔者,学校里的外国教授曾和他们讨论留学生抱团现象。教授认为,中国留学生习惯结伴而行是产生抱团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冯天麟则这样看待自己的抱团行为:“澳大利亚的华人非常多,华人圈子庞大,会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听到乡音,亲切感油然而生,所以我们很容易在华人圈里建立起自己的人脉关系。”

  刑航的室友是中国人。她认为,与室友抱团并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可以减少来自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刑航说:“在很多情况下,寻找中国同胞相助更加方便。中国人和中国人更容易成为知心朋友。”

  一些刚到国外不久的留学生会或多或少地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导致他们一时找不到和外国人的恰当的交往方式,再加上语言交流上存在问题,于是他们更加倾向于和华人交流。

  刑航说:“初到国外陌生环境,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不知如何敞开心扉同他人交往,于是留学生会选择通过抱团的方式来寻求慰藉,相互‘取暖’。此外,还有一些人因为担心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差,英语发音被人嘲笑,而羞于表达自己,不敢融入外国人的群体。”

  走出“舒适区”

  才能融入当地文化

  在笔者采访到的一些留学生中,部分留学生表示,虽然身在国外,但平时和外国人来往并不多。大部分认识的外国人都是学校里的同学,交往也仅局限于一起上课,生活中基本没有太多的交集。所以毕业时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几年下来并没有交到多少外国朋友。

  宋沫函就读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她认为,留学生融入当地文化的程度因人而异。“那些将自己的朋友圈局限在中国留学生圈子里的人,往往失去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的机会,也失去了了解外国人的机会。以至于即使身在国外,也对外国人存在误解,认为他们不易亲近等。其实,只要敞开心扉,秉承开放的态度,适当改变自己的交友方式,多参加社交活动,勇敢地表达自己,就会交到朋友。” 宋沫函说,“我在坐公交车时,经常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外国人,我们彼此会热情友好地打招呼,有时还闲聊上几句。我很享受这种日常的交流。”

  冯天麟说:“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抵触和外国人交流。如果尝试着主动交流,就会很快融入到他们的群体中。”冯天麟认为,在同中国人交往和同外国人交往之间,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有的时候,留学生可以采取抱团行为,如在中国节日聚会、解决生活上的燃眉之急等。但是也不能只在华人的圈子里打转,毕竟出国的目的,除了学习知识,获得文凭,还应该有了解当地文化这项内容。过于封闭自己,出国的意义也会打折扣的。(林之韵)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