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历史 人物

六年祭奠 奎山先生从未走远

2018-05-25 08:2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jh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 ?2012年5月24日,一代小小说大师王奎山在驻马店与世长辞,有人在网上发布了王奎山先生去世的消息。结果,全国各地小小说界的朋友自发从郑州、广州、黑龙江…&hellip

 

?2012年5月24日,一代小小说大师王奎山在驻马店与世长辞,有人在网上发布了王奎山先生去世的消息。结果,全国各地小小说界的朋友自发从郑州、广州、黑龙江……坐火车、乘飞机赶来,与王奎山作最后的告别,他们带着对王奎山先生的敬仰,自费而来,自费而走。有的,还在网上给王奎山开设了祭奠灵堂,方便文友们祭奠。一时间,一个看似普通的人、一个一生怕麻烦人、一个一辈子低调的人,去世后却在小小说界、在民间、在网络,掀起了祭奠狂潮!

奎山先生自信是一个认真的小小说写作者。他在2011年6月获得小小说终身成就奖获奖感言里说:“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再到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我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探索,对小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表达形式的实验和追求,我自认为是真诚的和不遗余力的。”

遥寄哀思

□杜 

wangy180542.jpg 

 我和奎山先生认识是在32年前,当时我在古城电厂当工人。有一天,我的一篇小说《红窗帘 绿窗帘》刊登在《天中》杂志的第二期上,并且是发头条。后来,我才知道,小说的编辑叫王奎山。我知道他也是写小说的,就希望有一天能当面向他请教。

不久,我接到当时地区文联开笔会的通知,让我到确山文联报到。那次笔会让我终身难忘。奎山先生让我和他同住一个屋,我们在确山油库住了半个月,和奎山先生朝夕相处,可以说,我们的友谊从此开始。

后来,又有幸和奎山先生去郑州开了一次全省的小说创作会,住宿的时候我俩同屋。奎山先生烟瘾大,半夜醒了也要抽两支,甚至半夜想到了什么,会把我叫醒,讨论小说创作的事情。

在我与他的交往中,我能看出他对我的喜爱,他希望我能有所建树。在这一点上,我愧对奎山先生。

奎山先生将创作和对艺术的思考看成与生命同样宝贵。我只能说,当初,在小小说这片领域,他以一己之力,让驻马店这片沙漠变成了绿洲。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

永远的记忆

□王新立

wangy180539.jpg

我与王奎山老师一生中只有一次短暂的谋面,他以大智若愚的形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只是一个满身浮躁的文学青年。劳作之余,我四处拜师,希望自己稚嫩的文字能够化作铅字。那时,驻马店地区唯一公开发行的报纸《驻马店报》刚刚创刊。那是一张小型对开四版的报纸,在第四版“竹沟”文学副刊里,有一个《七彩人生》栏目。而在这个栏目里,每期都要发表一篇署名“王奎山”的小小说:《紫纱巾》、《蓝风筝》、《绿发结》、《黑蜻蜓》、《红绣鞋》、《别情》等。这些系列作品篇幅很简短,但在每篇作品中,作者都要给广大读者塑造一个难以忘怀的人物形象。

当时,我心中只有一个渴望:有一天能够拜见这位文学高人。

2004年,全市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在天中山招待所召开梁祝文化研讨会。我作为主办方的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那天,我提前走进会议厅,一眼就发现摆放着王奎山名字的座签。

在会议讨论期间,我走到王老师身边,悄声对他报了自己的姓名后,真诚地说:“王老师,我很喜欢文学,很早就在《驻马店报》读过你的小小说,请你以后多多指教。”王老师听了我的话,咧开大嘴说:“我写的那些东西,都是自己弄着玩的,上不了大台面,你可不能当真哦!”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和王老师见面。

(作者为汝南县作家协会主席)

仰望奎山

□张文智

wangy180538.jpg

 我对奎山老师有一种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起源于他的小说。从奎山老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多年来,奎山老师一直细心地观察着与他血肉相连的农村、农民,又时时深情回眸远逝的少年时代和田园生活。他的小小说深深地植根于中原的厚土,内容上往往具有短篇小说的容量与结构。他的创作不取材于理,而取材于情。比如《红绣鞋》,这是一首感人肺腑的爱情绝唱,更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人性美的颂歌。

奎山老师小说里的语言很值得研究。 他的语言成分多是河南特色方言。在他农村题材的故事里,这方面表现更加突出。

奎山老师的艺术情感比较冷静,他一般不对他小说里的人物和故事直接抒情。他的情感都是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表现出来的,即使在叙述人物的动作细节时,叙述人的语言也极为简洁、含蓄。

奎山老师去世6周年的纪念日即将到来,我们心中充满了缅怀和敬仰。《王奎山小小说全集》的出版,是我们驻马店文学界的一件大事,是奎山老师留给我们的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泌阳县小小说作家)

三次拜谒

□朱国喜

wangy180541.jpg

我与王奎山老师只见过一面,还是在他辞世的当天上午。那天,县作协主席李新华打电话通知我,说王老师不在了,大家一块儿去与他作最后的告别。回来后,想起与王老师的几年神交,往日情景历历在目,悲不自胜,就写了一首新诗贴在“小小说作家网”以示悼念。此举无疑投下一枚“炸弹”。我想,杨晓敏主席他们也应该是从这里得到消息,然后向市作协求证的。王老师弥留之际立下遗嘱:“走后不告诉亲戚以外的其他人,以免惊扰别人;不开追悼会,安安静静地走。”我的一首诗,当不算违背老师的遗嘱吧。

奎山老师是土生土长的豫南汉子,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对自己赖以生长的那方土地上的风俗人情体察幽深,对农村天地里的那些形形色色的普通人物的性情揣摩入微。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王老师多视角观察社会、透析人物、思考人性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储备。

转眼,老师已走6年。6年里,我曾三次拜谒他的坟墓。在盘龙山公墓的偏僻处,他的墓与其他墓并无二致,不阔气,不引人,一如他活着的时候。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王奎山小小说全集》的出版具有存史的长远意义,对繁荣我市小小说创作具有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为确山县作协副主席)

人生的灯塔

□郭俊峰

wangy180540.jpg

最早接触王奎山老师的小小说还是在我中学时代,当时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王奎山老师的《在亲爱的人和一头猪之间》,便被深深地吸引,感觉作品很有内涵、很真实、很吸引人。后来了解到王奎山老师是确山人后,更有种亲近感,于是又认真学习了王奎山老师的《红绣鞋》、《打工的憨宝》、《别情》、《阿姨家的苹果》等作品,慢慢地就喜欢上了王奎山老师的小小说,随后演变成喜欢小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后来我也开始尝试着写小小说。可以说,王老师是我人生的灯塔。

王老师的小小说味道很浓,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他的作品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曲折的传奇故事,而是在普通的生活中发现“小人物”的题材,找到灵感,写出打动人心、富有内涵的作品。

 王老师的语言很生动,读着很有趣,很有画面感,能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种快餐式阅读时代,小小说作为一种精短的文学,更符合当今人们阅读习惯。这几年全国小小说的创作量很高,但是感觉质量高的并不多,很多作品很平淡,没有太深的内涵,读完感觉浪费时间。真希望能够多读一些像王老师那样有内涵的作品。

(作者为确山县小小说新秀)

(本版图片为晚报记者王莹拍摄)

责任编辑:yjh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