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乡土文化 老照片

漫说“鲁迅祖籍在正阳”

2018-06-06 08:30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yss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刘清珍武汉市鲁迅广场上的鲁迅塑像不远处,有一用中、日文等几种文字书写的鲁迅简介标识牌,其中,有关鲁迅籍贯是这样写的:(鲁迅)“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

刘清珍

武汉市鲁迅广场上的鲁迅塑像不远处,有一用中、日文等几种文字书写的鲁迅简介标识牌,其中,有关鲁迅籍贯是这样写的:(鲁迅)“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鲁迅祖籍在正阳?有人肯定、有人质疑、有人不以为然。“鲁迅祖籍”在不在正阳,不以人们的主观意愿为转移,而是需要用确凿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加以证明。为了不使问题的讨论过于严肃,本文以“漫说”的形式用笔。不当之处,欢迎指教。

关键问题是什么

鲁迅,原名周树人,属于浙江“绍兴周氏”。有关“绍兴周氏”的源流,中国姓氏学家大多认为起源于汝南。其始祖周仁(或曰“姬烈”),这一支周氏后来成为全国周姓氏族的主要支脉,繁衍最旺、影响最大,自称为“汝南周氏”或“汝南世第”。北宋哲学家、《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就是这支周氏的后裔。周敦颐故里有一副楹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这里说明了鲁迅、周恩来都是周敦颐的后裔,间接来说也都是“汝南周氏”的后世子孙。

对于这一氏族延续,不仅鲁迅承认,而且也有史料记载。鲁迅家的灯笼上就写有“汝南周”字样。这里的“汝南”二字,鲁迅的兄弟就有两种不同解释,周作人认为,宋因周敦颐出自“汝南周氏”而封其为“汝南伯”,“汝南”是其爵位,“汝南周”就是承认他们是周敦颐后裔,是从周敦颐所居湖南道州宁远迁徙而来的。但是,周建人则“相信我们原籍是河南省汝南县”,宋时,“为了躲避金兵,从汝南来绍兴落户”,“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民国《绍兴县志·姓氏篇》记载:周氏“谱载先世居汝南,唐永泰中有名崇昌者,仕致廉州刺史,居于道州宁远”。不论哪种认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鲁迅祖籍在汝南。

那么,鲁迅祖籍在汝南的什么地方呢?要论证这个问题,涉及两个地名:“汝坟”“安城”。因为史料记载“汝南周氏”源于“汝坟”的“安城”。“汝坟”是汝坟侯姬烈所封之地,“安城”则是汝坟侯的城邑,也有人认为因“汝坟”的叫法不吉祥而“改称安城”。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一个问题:要证明鲁迅祖籍在哪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安城”在哪里,搞清楚“安城”在哪里,就应该先问问“汝坟”在哪里。

关于姬烈所封之“汝坟”具体在什么地方,历史上有多家说法,其中“汝南说”只是一“说”,其他还有“汝州说”“汝阴说”“叶县说”“郏县说”“襄县说”等。而产生这几“说”的地方大都处在北汝河区域,属于北汝河流经之地。汝河,源出嵩县,经汝阳县、汝州市、郏县、宝丰县、襄城县,在襄城县丁营乡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时统称汝河(或曰“北汝河”),历史上视为“汝正源”,这几家地方“说”可以“汝州说”为代表来论述。

至于“安城”在什么地方,说“安城”在汝南,外地学者没有多大争论,倒是汝南当地的学者意见分歧,至今有几种说法难以统一。其中,就有“正阳说”“汝南说”“平舆说”“确山说”等。

上述各说,就叫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吧。但是,各种说法总应该有一种是比较接近历史真实的。下面,我们就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以求历史真相。

“汝坟”在哪里

我们当地的学者很自然地主张,春秋初年,周平王姬宜臼“分封姬烈于汝坟为汝坟侯”中的“汝坟”就在汝南。笔者作为驻马店人,当然能够理解这种心情和意愿,但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并不严谨。

“汝坟”一词,源于《诗经·周南·汝坟》一诗:“遵彼汝坟,伐其条枚。”这里的“汝坟”从《毛诗传》到现当代的权威工具书,都难见“汝坟”在汝南这种说法。《传》曰:“汝,水名也;坟,大防也。”意思是“汝坟就是汝水大堤”;《辞源》释“汝坟”为“古汝水上的堤防”。笔者以为,《诗经·周南·汝坟》描写的是发生在汝河堤岸上的人和事,可以泛指,任何一段汝河大堤都可称之为“汝坟”,而且位置都在泛“周南”之地,但姬烈所封汝坟国之“汝坟”,应当是实指。这个“汝坟”具体在什么地方,历史上虽有多家说法,但其中的“汝州说”曾得到过普遍认同,其论据也比较充分一些。

南宋时期学者罗泌的《路史·后记十》曰:“平之子三,长曰精,封纵为纵氏、精纵氏。次曰唐,封梁山,为梁伯。少曰秀,封汝州,谓之周。”此处的少曰“秀”,当是其他文献中的“烈”。说他“封汝州”,“汝坟国”就应在这里。

“汝州说”也为唐、宋时期一些名家的诗作及行为所佐证。比如,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行至汝州,想起自己的同窗好友,作《行至汝坟寄卢征君》云:“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

唐代诗人祖咏,原住洛阳,后徙汝州,在此修建自己的宅第,名曰“汝坟山庄”。《祖咏集》里许多诗词都是歌颂“汝坟”的,如《汝坟别业》《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著名诗人王维路过汝州拜会祖咏时,还留宿“汝坟山庄”,二人彻夜长谈。祖咏有诗《答王维留宿》以记之。

唐代欧阳詹留有《欧阳行周文集》十卷,其中的《汝川行》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汝坟”美女采桑图:“汝坟春女蚕忙月,朝起采桑日西没。”

唐代诗人沈千运,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后居汝北(今汝州),有诗作《感怀弟妹》,也作《汝坟示弟妹》。

唐末五代小说家皇甫枚,唐懿宗咸通(860~874年)末年,在担任汝州鲁山县(今鲁山县)知县时,把自己在汝州温泉的别墅也命名为“汝坟温泉之别业”。他在《三水小牍》中记载的就有“汝坟部将黄汉勋”、广州刺史张谋孙“北归于汝坟,于郡三十里郁阳驿(今汝州庙下镇)南汝水之上构别业”等故事。

宋代诗人梅尧臣,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任襄城县令。时西夏犯边,朝廷严令征兵,又天灾叠加,老百姓家破人亡,苦不堪言,作为县令的诗人也无能为力。无奈之下,作《汝坟贫女》以反映这种社会现实,起句曰:“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上述可知,至少到唐、宋时期,“汝坟”在汝州还是被普遍认同的。那么,“汝坟”在汝南又有何依据呢?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常引用唐代诗人杜牧《樊川集·唐故东川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增司徒周公墓铭志》:“周平王次子烈封汝坟侯,秦以汝坟为汝南郡。侯之孙因家焉,遂姓周氏。自烈十八世至西汉周仁,继烈封侯。”这里虽然明确了“汝坟”就在汝南,但“秦以汝坟为汝南郡”说不过去。汉高祖刘邦置汝南郡,因其范围大多在汝河南岸而名之,这才是“汝南”作为专有地名的得名之始。西汉初年所置的汝南郡,秦时尚属颍川郡,那时还无汝南郡之名。

再者,《毛诗序》认为“汝坟”就是“汝坟之国”。“汝坟国”,古国名,原为商代诸侯国,后归周。东周时“汝坟国”已不复存在,不再是一个诸侯封国,而是成了东周王畿的一部分。所以,有些文献记载周平王封其子烈“采食于汝坟”。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姬烈既是周平王之子,理应封侯,其处应该是“汝坟国”,不会是“采食”地。不管是哪种情况,这里的“汝坟”就应该是殷商后期的古“汝坟国”。这个“汝坟国”也有人说在叶县,与汝州临近,叶县至今还有一个村子就叫汝坟店村。

一定要说“汝坟”在汝南,就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汝南“汝坟”不是周平王时姬烈受封的“汝坟”,而是西汉时期周仁受“继封”时的“汝坟”。这一说法依据事实推理,还是比较符合逻辑的。“自烈十八世至西汉周仁,继烈封侯。”自烈为汝坟侯到西汉周仁,时间长达五百六七十年,一般按一世30年左右计算,“十八世”基本符合事实。五百六七十年间,历经春秋之乱世、战国之逐鹿、楚汉之纷争,战争频繁,社会震荡,民不聊生,无论是贵族、贫民,这么长时间里在一个地方安居乐业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姬烈受封“汝坟”虽在汝州,其后人在某一时迁居汝南一带是有很大可能的。汉帝为笼络周代旧族,继封周仁为汝坟侯,周仁则把自己迁居地仍名“汝坟”,该是顺理成章的。

“安城”在哪里

如果西汉时期周仁所封之“汝坟国”在汝南的观点能够成立,那么,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安城”(遗址)究竟在汝南的什么地方?

我们知道,西汉时期的汝南郡辖县三十六个,基本上包括淮河上中游地区。特别是现在的平舆、正阳、确山几县一直为汝南郡(元、明、清时期称汝宁府)所辖,而平舆与正阳还有较长一段时间直属汝南县管。所以,历史上有些重要的人名、地名、事件,即使在这几个县境内,也常常概而言之曰“汝南”。严格来说,这不能算错,但如果都争着说这人、这地在他那里,那就需要一番考证,而不能主观臆测。

我们先说“安城”之名的由来。有人认为是因“汝坟”这名字不吉祥而“改称安城”的。真要是这样,上文所说唐、宋时代一些名人、官员,或以“汝坟”命诗名,或以“汝坟”命自己别墅之名,甚至常在这些别墅内宴请并留宿好友、名流,那又该怎么解释呢?

实际上,“坟”的本义是土堆、高地(屈原《九章·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引申作“大堤”讲,没有什么不吉祥之意。先秦时期“坟”和“墓”有明显不同:坟高,墓平。《礼记·檀弓》:“古者墓而不坟。”古蔡国建国600来年,在上蔡有500余年的历史,其中有2225位诸侯王,但至今找不到一座蔡侯墓,这与当年的“墓而不坟”、墓葬深埋有很大关系,即使之后“坟墓”连用,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坟”一直有“土堆”之义,而“墓”没有。中国人常说为已故先人“上坟”“扫墓”,而不说“扫坟”“上墓”,即为明证。

那么,“安城”是怎么来的呢?民国《正阳县志·周仁传》有云:“汉兴,续周嗣,复封仁为汝坟侯,赐号正公。以汝坟下湿,徙安成。”是为安成建城之始,此城当时属汝南郡辖(汉置汝南郡辖县),后汉改“安成”为“安城”,仍属汝南郡。这里“以汝坟下湿,徙安成”的说法,比因汝坟之名不吉祥而“改称安城”似乎更靠谱一些。

那么,作为“汝南周氏”的祖籍地“安城”遗址具体在汝南何处,历史上有四种说法:《正阳县志》说在正阳县寒冻镇固城寺;当代的《汝南县志》《平舆县志》分别说在汝南县王岗镇北湖村、平舆县老王岗乡兴旺店村;民国时期的《确山县志》说在确山县境内。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有一些零碎的资料作依据,但究竟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一些呢?笔者认为,其中“正阳说”应该更加准确一些。

“正阳说”不仅“历代正阳旧志对相关内容也均有记载”,而且还得到全国学界的基本认同。《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均对此予以确认。这两部书是我国目前有关这一领域最权威的工具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毛主席于1954年提议编绘的,开始就由吴晗推荐谭其骧先生负责改编、修订清末杨守敬的《历史舆地图》。这项浩大工程于1974年始宣告完成,并先出了内部本征求意见,再经修订,于1982年开始出版,直到1988年才全部出齐,前后费时33年。全书由学部委员、中国当代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大家谭其骧先生主编,更有100余位历史地理专家、学者、地图工作者参与编绘,吴晗、范文澜等大家均有重要贡献,并历经几代中国领导人亲自过问。其所绘的历史地图从原始社会直至清末,吸取了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对于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进行了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错误。《中国历史地图集》是当代我国历史地理学的最重要成果、是到目前为止全世界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理图的杰作。

当然,这并非说《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就无瑕疵,更不能说有了谬误不能纠正,但要对这两部图书“纠错”,必须得到主流学界的基本认可、形成基本共识。如果没有新的文献资料发现,特别是没有考古出土文物直证,也不是随便说“纠错”就能“纠错”的。比如《史记》说嫘祖乃“西陵”之女,而西陵在哪里,原有十几种说法,《中国地名大辞典》有几种说法,就是没有“西平说”,但考古发现的“武威汉简”直接证明了:司马迁及其以前的西汉时代叫“西陵”的行政区全国就只有西平一处,所以,现在基本认同“西平说”,没有“武威汉简”,哪位大家也不敢确认嫘祖故里“西陵”就在西平。笔者记得西平召开学术会议讨论此事时,著名历史学家、河南大学教授朱绍侯老先生说过一句话:“没有那个‘汉简’,我是不敢讲嫘祖故里在西平的!”

虽然如此,也不能说“汝南说”“平舆说”“确山说”都是错误的。理由有三:一是正阳、汝南、平舆、确山诸“说”实际上可视为一“说”,就是“汝南说”,因为这三地(“确山说”也承认“安城”在汝南王岗镇,不过认为上古时此处属道国)在历史上统称汝南;二是“三地四说”的具体位置相近,其直线距离最远可能在20公里左右,基本上算是一个地方,这大概就是西汉时期的汝坟侯所占据的狭小地盘;三是“三地四说”的三个地方都没有出土文物直证,谁也不能肯定就在某处。所以,在没有能够直接证明的考古文物出土的情况下,这几“说”最多也只能各算一家之言。

笔者在地方文化研究中,很清楚有关“安城在哪里”的几种说法。我有自己观点,但从不反对他人主张,因为在学界类似“安城”问题很多。因其年代久远,文献匮乏而又零碎、分散,大家对于现存不多的资料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解读,更无考古文物直证,要取得一致意见很难,只能“多说并存”,这是学术研究常见现象。认为鲁迅祖籍在平舆、在汝南、在确山,都不能说错,但是说“鲁迅祖籍在正阳”更不能说是错误的,因为“鲁迅祖籍在正阳”的文献资料相对更权威,基本为主流学界认同。试问,武汉鲁迅广场标示“鲁迅祖籍在正阳”是随便书写的吗?

平舆县于20176月在其境内“姬烈墓冢”处举行了周氏祭祖大典,召开了中国·平舆汝南堂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不少知名文化学者、全世界周氏“汝南堂”的后人代表都参加了会议。

鲁迅祖籍在哪里,作为一个学术问题,只能依据文献记载与考古文物说话,不能主观判断。

责任编辑:yss

(原标题:驻马店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