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驻马店老区

先生火炬照四方

2018-11-12 09:2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律凯凯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范长江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出色的领导者,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范长江在纪念鲁迅先生的诗中写道:“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是他对鲁迅先生的高度评价,也是他本人一生的孜孜追求。

在新中国第十五个记者节前夕,带着对前辈先贤的崇敬,记者走进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和位于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的薄山林场芦庄林区,采访“新闻巨子”范长江与驻马店的两次交集,探寻铭刻在驻马店的范长江印记。

交集一:范长江追随彭雪枫采访抗战,帮助彭雪枫在竹沟镇创刊的《拂晓报》开创“传播最远,读者最众的黄金时代”

记者在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见到了被誉为“竹沟通”的馆长鲁金亮。

“到竹沟,不能不说《拂晓报》、彭雪枫;谈《拂晓报》、彭雪枫,不能不说范长江。”鲁金亮侃侃而谈——

在我党、我军新闻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拂晓报》,是彭雪枫将军亲手创办并培育起来的。

1938年10月1日,遵照周恩来的指示,新四军游击支队在“小延安”竹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同日,率部向豫东敌后进发。9月29日,在彭雪枫的倡议下,《拂晓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创刊。彭雪枫兼任党报委员会主任,亲为《拂晓报》题写报头、撰写创刊词。

远在延安的毛泽东专门为《拂晓报》题写了“坚持游击战争”六个大字,并在给彭雪枫的信中说:“《拂晓报》看到几期,报纸办得好,祝同志们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

范长江领导的“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选派著名记者李洪、任重于1939年冬和1940年春先后到豫皖苏边采访,并通过“国际新闻社”和宋庆龄主持的“保卫中国同盟”把《拂晓报》寄往国外。同时,《拂晓报》通过前苏联领事馆驻上海的办事机构,发行到前苏联、蒙古、美国、加拿大等国,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万国新闻报刊博览会”,开创了“传播最远,读者最众的黄金时代”。

此前,范长江已与彭雪枫相识。全面抗战爆发后,范长江到太原见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提出派记者随八路军采访的要求。毛泽东电告彭雪枫:“欢迎《大公报》派随军记者,尤其欢迎范长江先生。”

1942年2月,范长江来到新四军四师师部驻地淮北半城镇大王庄,淮北新闻界齐聚拂晓报社,欢迎范长江的到来。范长江在彭雪枫师长的陪同下来到报社,应邀作报告,对敌后办报谈了具体意见。范长江在淮北停留月余,与贺绿汀等为学员授课,范长江主讲新闻业务知识。范长江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及华中新闻学校校长,为党在华中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自1938年3月至1939年11月,竹沟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4800多人。这些基干队伍汇集党领导的各地武装力量发展壮大成为新四军二师、四师、五师,新四军三师、七师的部分骨干来自竹沟,竹沟是新四军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范长江与彭雪枫的情谊、范长江对驻马店的影响不言而喻。

交集二:范长江在薄山林场芦庄林区遭受近两年无休止的身体和心灵折磨,于19701223日决然西去奏响生命绝唱

1969年3月,原任国家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兼党组书记范长江,随首批500名劳动改造和接受锻炼、批判的人员来到位于确山县瓦岗镇芦庄村的薄山林场芦庄林区(中国科学院确山五七干校所在地)。范长江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度过了近两年的时光。1970年10月23日,遭受无休止的身体和心灵折磨、视荣誉为生命的范长江,投身于菜园内那口水井。

在薄山林场芦庄林区,记者采访了今年80岁高龄、当年留下看护山林的5名职工之一李长俊。

李长俊讲述,1969年8月,在建设五七干校食堂时,范长江负责为北屋山头上送砖,在两米多高的建筑架上,动作稍慢了一点儿,被监管人员一脚踹到地上,他一声不吭,趔趄着从地上爬起来,艰难地攀上两米多高的建筑架,继续一丝不苟地工作。

尽管遭遇残酷迫害,被诬陷为“三十年代反共老手”,被停止职务接受无休止的批判,范长江将自己的经历写成洋洋万言的《我的自述》,认为自己工作中虽然有缺点和错误,但决不是什么“反共老手”,而是一个称职的进步新闻工作者和革命者。

范长江一有机会就读书看报、学习《毛泽东选集》。

在薄山林场芦庄林区,记者还有幸见到范长江生前珍爱的《毛泽东选集》。

“这本精装合订一卷本《毛泽东选集》,是范长江临终前赠给我父亲的。范长江还叮嘱我父亲好好学习。”当年与李长俊同时留下看护山林的魏增华的儿子魏明庚,特意从家里拿出珍藏的范长江所赠《毛泽东选集》向记者展示。

今年65岁的魏明庚说,父亲魏增华在“75·8”大洪水中为抢救集体财产而遇难,自家的家什被冲个精光,仅保住了范长江所赠《毛泽东选集》。

记者留意到,时光过去近40年,这本《毛泽东选集》几乎崭新依旧。

记者在薄山林场芦庄林区还留意到,那口水井被填平,旁边建起了范长江纪念亭;当年的干校宿舍还在,范长江住室保存尚好;大食堂兼大礼堂已是断壁残垣,墙上的毛主席语录和大字标语依稀可见。

薄山林场芦庄林区默默记录着一段曾经过去的历史。一切都可以改变,唯一不能改变的就是历史。

范长江精神在延续、在传承,在驻马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新闻人

范长江的整个新闻生涯是同国家和民族命运,同我们党领导的进步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新中国成立后,范长江常常指出:新闻记者要有健康高尚的人格,责己要格外严,要树立正气,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作风。他在《怎么做新闻记者》一文中说:“记者要有操守,既不为金钱、利益、美女诱惑,又不为诽谤、诬蔑、威胁所吓倒,要能坚持真理。”

他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和“新闻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灵魂”等。这些关于新闻工作基本规律的重要论述,在今天看来仍闪烁真知灼见,为新闻理论界广泛引用。

追思先贤,一生不唯书、不唯上、不求权、不图利,而只唯真、只唯实,只为国家和人民利益说真话。范长江这样的精神,在今天依然显得那么高尚、那么可贵。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你若仔细研究会发现,范长江精神与“坚定信念、艰苦奋斗、顾全大局、依靠群众”的竹沟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一样,都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如今,“诚信、开放、创新、自强”的驻马店精神,与竹沟精神、范长江精神一脉相承,同样形成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竹沟镇薄山林场芦庄林区和芦庄村人,红红火火地发展养殖、种植经济,并着手发展红色经典、生态经济、美丽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社会安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还不时见到我市甚至外地的新闻工作者到确山县竹沟革命纪念馆和薄山林场芦庄林区来“朝圣”。许多人表示,要争做传播范长江精神的时代先锋、学习范长江精神的先进典范、实践范长江精神的行动标兵。

人物档案

范长江(1909年~1970年),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我国杰出新闻记者、新闻学家。

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晨报》、《世界日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到大西北采访,发表了一系列轰动全国的报道,首次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这些报道后收入《中国的西北角》一书。1937年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其后历任新华社华中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和国家科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等职。“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新闻奖。

责任编辑:律凯凯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