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情醉麦积山

2020-12-19 09:33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魏甜甜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摘要:这些形象多样、造型独特的泥塑和壁画,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诠释着佛像不朽的传奇。是他们让我们看到这么精美的佛像,是他们让艺术的精髓流传后世,他们将和这绵绵青山、古老的石窟一起让后人敬仰!先有万丈柴,才有麦积山。”

□ 程磊磊

在有着“陇上小江南”美誉的天水,在绵绵的秦岭山脉上,有一座麦垛型孤峰山巍然耸立。她山峦叠翠,草木葱茏;她历经风雨的洗礼依然风景秀美,如诗如画;她带我们穿越岁月的风尘,追溯佛教的历史兴衰,感受时代的风云变迁。

迎着绵绵细雨,我走进了古老而神奇的麦积山。起初并未觉得她有什么与众不同,慢慢地绿色在我眼前铺展开来,一株株枝叶茂盛的大树伸展着枝干,热情地迎接我们。走在细雨浸润的林间小道,聆听雨滴的轻声细语,一股凉意涌上心头。我仰头凝望山顶,麦积山石窟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凝视着我,那目光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那么深远那么幽邃,让我忍不住想要走近它,感受它那来自遥远时空的过去。

麦积山石窟是文化延续性最长的一个石窟,开凿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和隋、唐、宋、元乃至明、清等朝代。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麦积山石窟特有的时代印记,让现存的每一处洞窟和石碑都写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蒙蒙的细雨格外多情,给麦积山增添了几分诗意与神秘。此时山上云雾缭绕,我看不清它的模样,只能模模糊糊看到大大小小、或圆或方的洞窟半遮半掩地散落在悬崖峭壁之上。最为显眼的就是屹立在中间的三座大佛,听导游讲这是98号洞窟,建于北魏时期,主佛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高12.2米,他眼睛微闭,慈祥地诵读经文,普度芸芸众生,让人不由升起一股膜拜之心。旁边观世音菩萨的佛像因为长时间的风吹雨淋,脱落风化掉了,不禁让人心生惋惜之情。苏轼曾经有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虽然看不到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的模样,但这种残缺的美,不仅引发了我们无限的遐想,保留了历史的原貌,还清晰地还原了古人开凿石窟的大致过程,让我们惊叹无数工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凿石窟的巨大工程,并为古代劳动人民精湛的技艺和无穷的智慧所折服。

我沿着狭窄陡峭的台阶向上攀爬,沿途看到有抱着孩子的父母,拄着登山杖的老人,背着相机的摄影师努力前行的身影。他们每到一处都深情抚摸着岩壁,把手机、相机的摄像头贴近铁网的孔隙,记录下石窟里每一尊佛像历经千年不朽的传奇。

沿着迂回蜿蜒的栈道,我看到了造型多样、刻画细腻、生动传神、姿态各异的精美泥塑。他们有的屏神凝视,神情严肃;有的头戴蒲扇,慈眉善目;有的双手合十,默念经文;有的低头含笑,温婉慈善;有的手持法器,威武雄壮。这一尊尊灵动的佛像有着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着形神兼备、动静相生的虔诚,仿佛能穿透你的思想,洞察你的心灵。在它们面前,所有世俗的杂念和浮沉都瞬间烟消云散,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宁静与洒脱。

我凝望着这来自不同时期的泥塑,欣赏着每个时代对美的不同诠释。精美的女性塑像,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端庄高贵与典雅,将那个时期女性的柔美、慈母般的微笑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历史的画卷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之美;形体高大的男性雕像,展现了华夏炎黄子孙顶天立地的伟岸形象,将男性的刚毅,威猛不可侵犯的庄严刻画得惟妙惟肖,在岁月的洗礼下依然有气吞山河的气势;天真可爱的童男童女泥塑极富生活气息,工匠们把孩子的稚气与无邪灵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威严的佛像群里多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还有那少男少女相互依偎、窃窃私语的雕像更是打破了封建世俗的束缚,更趋向于世俗化、人性化,富有反抗精神。

这一尊尊佛像既有后秦时代的西域风格,又有北魏时期的中原风格,北周的方中求圆风格,宋代的写实风格。这些形象多样、造型独特的泥塑和壁画,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仍闪烁着艺术的光芒,诠释着佛像不朽的传奇。它们在朝代的更替中变换着模样,在文化与情感的碰撞中拉近了人与佛的距离。艺术家和工匠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将美丽与信仰注入宗教佛像的身上,见证了每个时代历史沉浮中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真是精妙绝伦。

再往上走,我终于来到了高达88米的栈道。登高望远,心中豁然开朗,此时雾气升腾,对面的山已被云雾笼罩,白色的浓雾掩映着青山绿树,让人感觉飘飘欲仙。再回望那一尊尊大佛,让人恍若到了佛经里描绘的西方净土,此时已分不清哪里是真哪里是假,只觉得心如止水。回过神,一尊尊大佛的头上似乎惠光普照,他们俯瞰着山石松涛,俯瞰着潺潺流水,做大山最忠实的守护者,向人们回望着历史,展望着未来。

从上面往下走,依然别有洞天。你看那44号洞窟西魏造像,风格继承秦汉传统,技法精湛,主佛释迦牟尼面容饱满莹润,神情典雅圣洁;90号北魏时期、北周重绘、宋代重塑的正壁佛左侧弟子迦叶沉着稳健,右侧弟子阿难潇洒聪颖;165号北魏时期、宋代重修的供养人神态潇洒,写实自然;76号供养人蜗卷式发髻偏向一边,生动别致;还有那78号窟内的三佛雄健挺拔、威严肃穆,造像风格有明显的外来影响,右臂坛基前的男供养人手持莲蕾,虔诚恭立,栩栩如生,铸就了佛像的经典。

这么多智慧的结晶,这么多艺术的典藏,难怪有对联说“艺并莫高窟,文传庚子山。”我们今天能看到这么让人震撼的泥塑,不得不感谢民国时期的知名学者冯国瑞先生。麦积山石窟在冯国瑞发现之前,沉寂了几百年。生于天水的冯国瑞看到麦积山有关的史料记载后,不畏艰难险阻,先后六次深入大山深处,探秘麦积山石窟的秘密,他发现了散花楼窟顶的壁画,获得了麦积山石窟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麦积山泥塑神秘的面纱。

除了感谢冯国瑞,我们还不能忘了大批的文物修复工作者。这里依山傍水、潮湿多雨,虽然工匠们在泥巴里拌入蛋清、中草药、头发丝来增强泥塑的韧性,起到防腐防虫的作用,但岁月的洗礼还是让很多泥塑风化残缺得厉害,有的只剩下一堆浮尘。为了让这千年的历史永存,让更多后来人见证灿烂的东方文明,大批的文物工作者和麦积山的居民开始了漫长的修护过程。他们在狭窄潮湿的洞窟里重复着枯燥的修复工作,一坚持就是几十年,有的甚至付出一生的心血。是他们让我们看到这么精美的佛像,是他们让艺术的精髓流传后世,他们将和这绵绵青山、古老的石窟一起让后人敬仰!

麦积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和谐统一,远离了喧嚣,用它那独特的魅力和故事吸引着中外游客。麦积人的故事还在传诵,“砍尽南山柴,才修起了麦积涯。先有万丈柴,才有麦积山。”的谚语还在山上回响,而我仿佛看到了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魏甜甜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