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学

蒸年馍

2021-02-02 08:55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刘银霞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牛 林

  馒头,在我们家乡叫馍。年馍,在我们家乡也叫“大馍”,是几乎所有人家,特别是家有老人的农家,过大年时必备的食品,在二三十年前,几乎全部是自家蒸的。

  “大馍”有多大,说出来你别惊叹,小的如铅球,大的如足球,轻者半斤、一斤上下,重者达三四斤、五六斤,你要出门几天,背上一个就足够了。

  “大馍”的首要用途是,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早晨作为敬天、敬地、敬祖宗的祭祀供品之一,摆放在供桌中间敬奉的猪头或“刀头”(一大块肥瘦相间的熟猪肉)的两侧。一般为每侧五个,下三上二(下面呈三角,上面两个馍底相对),两侧共十个,寓“十全十美”之意。

  “大馍”其次是用于春节后走亲串友的礼品或回礼(也叫“压筐”)。“大集体”时,小麦产量低,每个农民每年只能分配120斤、每天人均3两小麦就算不错了,那时农民粮食普遍不够吃,朴素节俭惯了的人们就是平时吃糠咽菜,甚至忍饥挨饿,也要把少得可怜的小麦留一些到过年时磨面蒸成“大馍”,用它当礼品。那份情意该有多么厚呀!在那个年代,还有啥比送“大馍”更贵重的呢!

  再其次,就是招待客人或自家人食用了。

  既然“大馍”的“地位”这么高,不用说,它的蒸制过程也很精细。

  “大馍”做得如何,首先取决于面粉质量。村妇们先把小麦中的杂质筛除干净,再用湿毛巾将麦粒揩净(或淘洗晾干),同时也是给小麦适当加入点水分让它滋润,这样磨出的面才呈真正的粉状,会更加细腻,这一步叫“选麦”。

  第二步是磨面。那时都是用石磨来磨,靠人推或驴拉。在那“吱扭、吱扭”的石磨转动声中,从磨眼里慢慢淌出磨碎的、含有麦麸的混合面粉。然后用箩筐进行箩面,箩筐其实就是网眼很小很小的筛子,当地人叫“箩筐”。箩筐呈圆形,直径约50厘米、高约15厘米,箩底是丝网,村妇们把磨出的混合面粉倒进箩筐,然后放置在两根擀面杖般粗细的光滑木棍上开始箩面,下面用面筐接着。只见村妇们一手扶住面筐,一手捏着箩筐的边缘,在木棍上一推一拉,快速晃动,细微的面粉从箩底冒出,落在面筐内。从它飞扬的粉尘能将箩面的村妇的眉毛、鼻沟都染白以及衣领、肩头犹如披了一层白雪来看,你就能想象到这样的面粉该有多细,如果你用手指去捏,会明显感到,它比婴儿使用的痱子粉还要光滑、细腻。

  这种面被称为“头道面”,最白、最细,它是靠土肥养育,靠石磨研出,靠箩筐箩出,真正的天然,绝对的精华,用它做“大馍”原料,您想想该有多棒!留在箩筐的麸皮,他们将重新在石磨上研磨,有的再箩一遍,然后将箩下来的麦麸掺点米糠、青草、烂菜等作为喂猪、养鸡的饲料。很多人家磨第二道后,就不再箩,连面粉带麦麸一起当口粮吃,若是平常磨面,他们大多也是“一风吹”,就是磨一遍,不箩,就那样吃。

  第三步就是和面了,也就是加入酵母和水把面和成面团。那时没有发酵粉,就是有,她们也不会用的,会嫌那东西太泡、太虚,蒸出来的馒头松软得跟面包似的,没嚼头。她们可舍不得把那么好的面粉给糟蹋了,她们要用自酿的最信得过的土酵母。

  十七世纪末,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发现了酵母菌。酵母菌是真菌,是依靠自然界中的营养物,经过氯化、发酵而成的。农妇们可不懂什么真菌、酵母菌,她们只知从婆婆、婆婆的婆婆那里流传下来的面粉发酵方法好用,用这种土法发酵的面团发酵后呈蜂窝状,再经过十几、几十遍的揉搓、醒面,使面团看上去发亮,手指一按很快弹起,再根据主人意愿,分成一个个面团,然后再揉,最后团成圆馍状再醒一袋烟的工夫,即可上笼蒸。

  第四步就是蒸“大馍”了。选一口大锅,放上笼屉,笼屉内铺上透气性好的打湿的薄棉布巾,在地锅灶膛内放入干透的柴草或木块烧。水开后,把“大馍”面团一个一个放入,顶部和四周都密封后,同时加大火力,灶膛内的火苗便欢快地跳跃,有时还兴奋地窜出灶门口炫耀一下它的威风。约十几分钟后,那香甜的麦香、酵母香、馍馍香、柴草香便从笼屉的缝隙中飘出窜入鼻孔,诱得人直想流口水。

  鉴于“大馍”的个头较大,所以比平常蒸馍用时要多三分之一,需半个小时左右。村妇们确认“大馍”已蒸透时才熄火。略停片刻,掀开笼屉盖子,一大团浓雾般的蒸汽扑面而来,而馍香味则更浓了。蒸汽渐渐散去,只见笼屉内的“大馍”一个个如蒙古包,比初放入时要膨胀一倍,色泽如美人出浴,白得晃眼。村妇们小心翼翼地将“大馍”取出,放在早已准备好的、一种用高粱顶端的细杆(当地叫“梃子”)编制的圆形拍子上,因为它底部呈沟状透气,防止“大馍”底部粘连,把馍皮粘掉,就不好看了。

  如果一次和的面不够用,再和面时便不再使用土酵母,把上次的面团留下一小块掺入新和的面粉中,这叫“面头”,起着和酵母一样的作用,而且发酵得更快、更匀称。

  如果还嫌“大馍”不够大,那就得在已蒸好的“大馍”上再裹一层面团重新蒸,因为太大的“大馍”一次是难以蒸透的,这加面二次蒸出的“大馍”,体积自然又会增加很多,有的直径达30厘米、高约20厘米左右,恐怕是“馍王”了,可惜无人去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这种“大馍”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馒头了。掰开呈层状,不得不揭着吃,嚼着极为筋道,极富弹性,令人回味无穷、难以忘怀。

  更为神奇的是,它特耐储存,越干越好吃。腊月下旬蒸出,可存放一个月,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时,尽管它的外表已干裂,但上笼复蒸片刻,它又筋道得如同吃牛蹄筋。

  那时国家规定党政机关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初六开始上班,我们这些蹲点干部也准时归村,照例吃派饭。除了比平时更多了几碗菜肴外,在他们眼里,我也算“贵客”了,那“大馍”自然是顿顿少不了的。望着那半球状、雪白的馍皮,顶部还用毛笔或筷子点了一个红红的圆点,很像印度妇女额头上那颗代表喜庆的“吉祥痣”的“大馍”,再次被乡亲们对我的厚爱、真诚所感动。

  我的家乡淮河北岸有个陡沟镇,镇上有家数代专门做馒头生意的农户,“陡沟馍”的名气早已飞出淮河两岸。现在每到腊月,前来预定陡沟年馍的人几乎排成长队。不过在笔者看来,他们的馒头虽然比其他地方的馍馍筋道、好吃一些,但若比起当年村妇、村姑,甚至我的姥姥、妈妈亲手蒸制的年馍来,那还只算是“初级阶段”了。

责任编辑:刘银霞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