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文学

高韵深情 坚质浩气 ——张万庆先生书法艺术摭谈

2021-07-27 14:49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月是故乡明》 张万庆

□ 西中文

  张万庆先生的名字,我在二十几年前就听说了,而且对这位中原书风的先行者一直比较关注,但至今与张先生仍是缘悭一面。我之所以关注张先生,是因为他是一位特立独行、不同流俗的书家。张万庆先生的书风从传统中来,和古代的中原古法一脉相承,同时也是当代中原书风的一种形式,然而却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张万庆艺术实践的意义,既说明中原古法乃至书法艺术传统尚有深厚的内涵等待挖掘,也说明当代中原书风并非一种模式。纵观书法复兴以来的30多年,在全国展赛机制的推动下,兴起于河南书法界的中原书风曾经风靡一时,以致其他省的作者也群起仿效,这种邯郸学步的路子越走越窄。此情之下,张万庆先生对于中原古法和书法艺术的开拓就显得更有意义。

  张万庆先生的书法艺术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张万庆先生的书法风格属于典型的碑派。他取法很广,但基本上是以汉魏南北朝以前的书法经典为主,诸如金文、小篆、隶书、北碑等,取法隋唐以后的书家,也以和碑派风格比较接近的颜真卿一路为主,线条极其厚重朴拙,全用中锋,几乎不用提按抑扬、牵丝映带、侧锋取研。张万庆的作品就像一个朴实健壮的北方汉子,站在广袤坚实的黑土地上,引吭高歌,唱着高亢入云的信天游或者大调曲子,给人以雄强健硕、稚拙浑厚的美感。

  张万庆书法的传统功底十分深厚。他对钟鼎文、小篆、隶书的《张迁碑》《夏承碑》《爨宝子碑》等有很深的浸淫,深得其中的神髓妙理。更为可贵的是,他在创作中不是亦步亦趋、再现古人,作技巧展示,而是遗貌取神、改头换面,达到驱古人为我所用的境界。

  张万庆的用笔汲取北碑和篆隶的特点,谨守中锋,方圆兼备,稳健扎实,不弄小巧,用“屋漏痕”笔法,极力表现曲折与厚重感,力送到尖,绝无轻浮虚怯。北碑的这种笔法,一般来说,比较适合写楷书,故北魏碑志基本上都是楷书,而张万庆则主要是用来写行书。清季以来,碑体行书探索者多,成功者寥寥,张万庆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第二,张万庆先生特别注重书法艺术的视觉效果。他善于调动种种艺术手段来增加书法艺术的表现力,突出书法艺术的视觉艺术效果。从书法史来看,自从文人书法兴起之后,书家便崇尚从书写的个性化中体现书法艺术的情趣,同时谨守书法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戒律,从而对书法线条结构的装饰美开拓不够。而当代的现代书法思潮,又企图从解构汉字入手,试图重建书法的视觉艺术语言体系。这两种倾向,前者不足,后者过之,张万庆都不取。张先生的书法,严格以汉字为基础,在书法传统中挖掘审美元素,从而构建一套具有鲜明个性风格的书法视觉审美的语言体系。

  张万庆先生的做法:首先,大幅度加强用笔浓淡疏密收放纵敛的变化对比,观其作品,真正做到了浓似云聚、淡如风轻、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纵观书法史,疏密浓淡对比强烈的书家如王铎、徐渭、郑燮、金农等,但与张万庆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张万庆的书法,一眼看去,首先是一幅画,仔细观赏,才发现是地道的书法作品。看了张万庆的书法,人们的第一感觉或许是:“书法也可以这样写吗?”然而接下来的感觉就会是:“书法这样写又有什么不可!”

  其次,张万庆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创造出许多极为新颖的艺术形式。如援印入书。张万庆的一些作品,用很大的印章,在这里印章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成了书法作品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再如团扇作品的向心性书写,书法作品完全按照图画的方式构图,完全打破了书法作品传统的章法格局。再如大字与小字的完美结合,在强烈的视觉效果中展示出作品文字之外的丰富内涵。如其代表作之一“家”,一个大篆的“家”字犹如一间简陋而温馨的小屋,钤在空白处的多枚小印像是贴在窗上的朵朵窗花。而小屋四围密密麻麻的小字则恰如生长茂盛的菜畦,整个作品给人一种特别的宁静和温馨。这些丰富的内涵,都不是一个简单的汉字所能包容的。

  再次,张万庆先生在墨色上的驾驭能力也是非凡的。用墨本来是书法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传统的墨法无非是线条的浓淡燥润,而张万庆则大胆地在书法这种黑白艺术之外又开拓出“灰”的领域,使书法几乎也像图画一样墨分五彩、层次分明、鲜艳夺目。他的许多作品,以淡墨字作背景,使之衬托浓墨重彩的大字,画面层次感极强,令人赏心悦目。

  第三,张万庆书法继承传统,不是对古人的简单复制、单纯临仿,而是深入地挖掘传统、广泛地开拓传统。

  以图式语言融通四体,是张万庆艺术探索的一大成就。书法艺术在当代的发展趋势,总的来说,是从文人化走向艺术化,随之而来的就必然是单纯的笔墨语言扩充为丰富的图式语言。因而四体融通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当代有些书家在积极地进行这方面的探索,但各人的路径不尽相同。张万庆以图式语言融通四体是一条颇具新意的路子。当然,融通四体的基本前提是四体皆能。这个条件张万庆是具备的。他有深厚的篆隶功底,对大小篆的字法非常熟悉,且能通达权变、运用自如。他的许多作品杂糅篆隶、化裁楷草、遗貌取神、新意叠出,让人很难看出属于哪种字体。作者对《爨宝子碑》下过很深的功夫,但写的《爨宝子》灵活通透、字字欲飞,与历来写《爨宝子》的稚拙呆僵大异其趣。可以说,张万庆是一个既尊重传统、学习传统,又能够与传统对话乃至交流互动的书家。

  对少字数作品的开掘,也是张万庆艺术探索的形式。少字数作品(如写一两个字)在国内当今书坛不在主流之内,像全国展这样的大型展赛不接纳这种形式的作品。然而毋庸置疑,少字数作品也是书法传统的一种形式,历史上也留下许多著名的作品,如绍兴兰亭的“鹅池”、华山的“天下第一山”等。少字数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更是现代书法三大流派之一。张万庆先生充分认识到少字数作品的价值,并对此做了深入的挖掘。他的少字数作品大都以大字搭配小字,画面层次丰富、对比强烈。其大字磅礴恣肆,气象浑穆,有时加以适当的夸张变形,亦书亦画,趣味无穷;其小字则点画精微,清雅爽健。大小搭配,相得益彰,远看是画,近观是书,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继承传统是书法艺术发展传承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毫无疑问。然而传统如何继承,却是一个并不简单的问题。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只是对古人作品的追摹临仿,还必须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张万庆先生对此有很好的理解。他在深入传统、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内涵做了深入的挖掘,对传统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一种新的形式、新的面貌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和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

  刘熙载论书云:“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张万庆先生的书法,韵味十足,盛情充沛,质性坚贞,气格浩然,为传统书法审美领域别开了一条新路,把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

   丙申十月既望于中州玉衡居

  注:张万庆,1938年生于汝南县,毕业于河南大学,曾任河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河南省中国画院院长,先后在展览馆、博物馆、艺术馆和画院从事专业美术、文物、古币研究近30 年。他的书法代表作品有中央电视台栏目名《夕阳红》、广泛流传于海内外的篆书《家》、如诗如画的篆书《和》。为彰显张万庆先生的书法艺术成就,文化部于1997年在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张万庆书法篆刻作品展”。他著有《两字书法集锦》《佛文化书法集》《天中文化书法集》《茶文化书法集》和诗词集《散落的小花》、楹联集《友情的小溪》、金石集《愚尘印痕》、韵文集《说东道西》等20余种。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