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文化 天中文化 动态

著名画家李新国:且与牡丹共从容

2022-08-14 09:36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王晓晶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牡丹1

文/樊婉婉

牡丹2

每次看到李新国老师的牡丹图,我都会想起西方关于狐狸和刺猬的古老谚语: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只知道一件大事。我想,李新国老师应该就是那个具有刺猬思维的人吧:一直都在做他认定的那件大事——借景生境画牡丹。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笔下的牡丹,出人意料,超乎想象,颠覆一般人对牡丹画的“想当然”。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牡丹形象变幻无穷,既柔情万种,又奇崛峥嵘。既是雍容大气的国花,生机盎然,醉香东风,又是谦卑倔强的草根,经霜傲雪,笑迎春天;既是灵动活泼的,也是气势磅礴的;既是诗情画意的,也是风雪凛冽的。如有《神州春色》的花海涌动,《月下牡丹》的溶溶娴静,拱土而出的《傲雪》红芽儿,也有盛唐的诗意再现《花开时节动京城》。画面有让人心生醉感的空气,蜜蜂振翅,蛱蝶飞舞,也有来自《寒母》枝头的素朴母爱,《泥土香》和《天中晨鸡》的家乡情怀……

品读一幅幅牡丹图,水墨丹青幻化淋漓,浑厚高华之气扑面而来,似有石涛简括笔意的清脱,又似有吴昌硕酣畅笔墨的格致,却又有独树一帜的健朗之质、拙朴之趣、恢弘之气。一簇簇,一丛丛,走心打眼三二朵,王者之风摄人心魄,一个属于牡丹的世界徐徐打开:清贵的形色,沉郁的蓬勃,深邃的大雅……你恍然,他,属于牡丹。花王牡丹独领东风的雍容、从容,他,找到了。

牡丹3

(一)偏爱人间富贵花

牡丹是国色天香的大美,古人曾这样赞美牡丹:“聚天下之灵气,日月之秀色,万卉之姿韵,为天下人所珍爱。”近代学儒王国维更是不吝溢美之词:“阅尽大千春世界,牡丹终古是花王”。

在民间,女皇武则天和牡丹仙子的传说流传甚广。“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面对武则天的诏令,百花不敢抗旨,纷纷连夜冒雪盛开,只有牡丹仙子,不畏权势,不愿违背天时,依旧在隆冬蛰伏。牡丹触怒君威,被连根拔起贬到洛阳。

冬去春来,百花芳菲斗艳之时,扎根洛阳的牡丹却迟迟似无花开消息。直到暮春时节,百花萎谢之后,枝叶纷披的牡丹才以井喷之势,开出一片千娇百媚、雍容华贵,在暮霭万籁般的寂静中开出一片春的富丽。牡丹的芳华、气节、从容和力量,折服天下,被世人誉为“百花之王”。历代文人墨客喜爱吟咏牡丹,因为它象征了一种繁荣昌盛的愿景。民间喜爱牡丹,因为她象征花开富贵。

李新国老师对牡丹的第一个印象来自疼爱他的奶奶,“我奶奶手巧,会剪纸。她剪了一朵很大很好看的花,跟我说这是富贵花,叫牡丹。我们家穷,但是也向往富贵呀。”

也许是得益于奶奶艺术天分的遗传,李新国老师从小就显露了对绘画的敏感和热爱。他喜欢看连环画,喜欢描摹、涂鸦。画什么像什么,让他在高中毕业后走进了汝南县俱乐部当美工,给供销社画商品广告,给豫剧团画舞台布景,给电影院画巨幅海报。越画越好,画到了漯河、许昌等地,上世纪70年代还为电影《夜幕下的哈尔滨》制作过布景 。

时间进入80年代,国家百废待兴、生机勃发。已到而立之年的李新国老师,此时对前途有了更多的思索:一辈子要画布景吗,出路在哪里?终于有一天,他收拾行囊别离妻子踏上了西行的列车,奔赴西安美院,师从刘文西、张之光、刘保申等老师,开始了4年的专业学习。

造型能力,他有。他要解决的是国画笔墨问题。当然,还有今后的创作方向。选方向,得扬长避短。他擅长人物画,也喜欢画花鸟,可他又不想模仿老师刘文西、张之光他们,也不想画梅兰竹菊,他想“另辟蹊径”。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奶奶剪的牡丹花、洛阳见到的牡丹花。因为他发现,同学和老师中没有专画牡丹的。

国画史上,牡丹画是一个雅与俗争议不断的微妙题材。虽说历代有很多著名书画家都喜欢画牡丹,但名儒周敦颐一篇《爱莲说》,借花喻人,用牡丹讽喻世人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一下子打压了不少清高画家画牡丹的兴致。其实早在宋代,画家李唐就有“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的嘲讽。时下,民间虽然普遍喜欢牡丹“花开富贵”,但大江南北城乡厅堂里悬挂的牡丹画,却基本是画匠行画,用色大红大绿,甜腻呆板,怎一个俗字了得 。

牡丹很雅,可是牡丹画,真的让人一言难尽。

一个画家,当他宣布要画牡丹的时候,他就得知道自己选择了什么。

画牡丹,真的入了俗流吗?

既然大家都觉得牡丹俗,那我能画得不俗吗?

那股不服输的倔劲儿上来了。

从小他就性格刚毅,既不怕苦,也不怕累,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拼力完成。

现在,既然立志要画牡丹,画出牡丹的不俗面貌来,他面对的就是“挑战”。

在李新国老师的牡丹画谱里,1983年是个难忘的年份。得知洛阳牡丹花会的消息,他萌发了一睹牡丹芳容的念头。从驻马店火车站坐了7个半小时的火车赶到洛阳,一到牡丹园,姚黄魏紫国色灿烂,春风浩荡天香醉人。其叶其花其蕊其苞,或独占枝头,或双头并蒂,随风舒展,姿态万千,夺人心魄。场面太震撼了,李新国老师激动之情难以形容:惊艳!怎么那么好看!

牡丹之美征服了他。自此,他成了“探花郎”,也成了牡丹花下的“苦行僧”。连续8年洛阳牡丹花会,他年年风尘仆仆、如约而至。李新国老师是个有心人,写生,做笔记,做记号,同一棵牡丹,花色状态,今年跟去年对比,总会有新发现。

从喜爱到痴迷,他对牡丹的情感与日俱增。在他眼里,牡丹有太多不为人知的神奇。牡丹的花、枝、叶、皮、根可入药,可防腐、消炎、止血、散瘀,浑身上下都是宝。李新国老师尤其强调说,“牡丹是木本,寿命长达60~80年,花杆会有胳膊一般粗。开花最好的时候是10到20岁。跟人一样的寿命,跟人一样的生长规律,很独特,所以我把牡丹当人看待。每年她这个新发的杆呢,长一尺,缩(到)八寸,往后退退还走,退退还走,然后才变得又粗又结实,奇不奇?叶子呢,三叉九顶,很独特。花呢为什么称花王?其一就是花朵大。比如姚黄,王中王,花径六七寸,盘子一样大。重瓣起楼,两个花心儿往上走,半尺多厚,那个丰硕华美,奇不奇?其二就是色美花香,深红浅红万紫千红,香是天香色异常。”

在历代文人墨客眼中,牡丹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暮春花,谷雨后才开,既不争抢风头,也不孤芳自赏,沉着大气,富丽堂皇。“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王风范折服天下。

李新国老师说,牡丹象征富贵,可是在我眼里,她的富贵是历经沧桑、傲霜傲雪挣出来的。冬天牡丹不怕大雪压,越压春天她起的越高。牡丹没有严寒不行,没有严寒花朵开不大。牡丹的这个特性、这个精神我喜欢:要积蓄力量,要开花。牡丹是神奇的“富贵花”,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大。我喜欢牡丹,想把牡丹画好,“画好牡丹”就是我最大的追求。

牡丹4

(二)牡丹花开见真我

“初试一朵两朵,渐看十田五田”。

李新国老师受长安画派影响很大,“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临摹与写生并重,广泛借鉴古代艺术家和师长们工笔画牡丹的手法,意在融会贯通。美院毕业后,有了废纸三千的底子和充盈心头的诗情画意,堪称壮举的工笔牡丹之旅开始了。

1989年,第一幅百米牡丹长卷。对景写生,以地为席,六尺八尺宣纸在花丛空地里根本铺展不开,边画边卷,边画边移,挥汗如雨是他写生的常态。这次创作,动用了他几年来积累的全部牡丹写生资料。工笔画难,画大画儿尤其是百米长卷更难。造型、构图、敷彩,反复打磨修改,非常耗时,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当时画牡丹,心里就想把牡丹画得非同一般”。1992年,他带着他的心血“巨作”,坐了15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西安美院。巨幅展开,老师初看很惊喜,哎呀新国,你的苦干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啊!正高兴呢,却又听老师责问道,你这画的是什么呀?牡丹画得很好,可我怎么感觉像动物园呢?原来,为了象征花开吉祥、和平富贵,他在牡丹旁边加了不少动物,牡丹和鸡,牡丹和鸽子……“动物园”三个字一针见血,羞得他匆匆收起长卷就回家了。

画面太直白太热闹了,追求大而全,破坏了意境。继续写生,搜集资料,不怕失败的李新国老师重振旗鼓,投入到了第二个创作中。春去春回,花两年半时间完成了第二幅百米工笔牡丹长卷。这一次,他去掉了动物,牡丹形象更加丰富,九大色系,十大花型,十二个品种,细腻传神。或花傍山石,或临泽照影,百花吐艳,满目春晖。他信心十足地来到了母校西安美院。“系主任召集老师来给我提意见,开始都说不错不错,从头看到尾后,老师就不高兴了:你这画的是个啥嘛!怎么是波浪式构图?”“波浪式构图”缺陷,一下子击垮了他的自信:挑战,又失败了!

回家后他心头郁闷,来到村西的倒流河畔,一个人发疯似的又哭又叫。算了,不画了,还是到乡中学当美术老师去吧!其实关于创作的思索大脑从未停止过。有一天在校长办公室,墙上的中国地图让他灵感乍现:哎,构图、色变,可以借鉴每个省份不同的地图啊!顿悟给他的第三次百米创作点燃了巨大激情。

“太阳下的牡丹,风天的牡丹,雨天的牡丹,都不一样。牡丹在想啥?你得带着感情去感受她。我年年都对牡丹写生,是把牡丹当成知音来看的。到洛阳到菏泽,是见至交好友、红粉知己去了——思念、想见、期待。”花前月下,他与牡丹一次次“约会”,像面对一个红颜知己那样,揣测牡丹的“心事”,去定格牡丹的形象。这次构思巧妙,一个省份一幅牡丹图,从南到北,色彩由暖到冷,逐次渐变。他预感此次创作要有所收获,全心投入、分秒必争,画了看,看了画,夜以继日,眼里心里只有画画一件事。李新国老师有这样一个创作习惯:触动心弦的时候,激情澎湃,不吃不喝不睡,连续工作,仿佛不知疲倦。终于有一天体力不支,画着画着,汗水滴落,右手就突然动不了了。笔掉了,人也在画案前倒了下去。 那天幸亏贤惠的妻子就在外面,迅速赶过来给他服了几粒速效救心丸,这才慢慢缓了过来。病后稍加休息,不顾家人劝阻,他又站在了画案前。

他的姿态依然是“挑战”。

“挑战”一是挑战自己,二是挑战世人认为画牡丹易落俗套的认知。挑战的法宝是“创新”:“我的老师陈忠志说,‘创新易失败,远胜模仿成功。’我要画跟别人不一样的牡丹,就得把我对牡丹的情感画出来。”

而要想表现自己的东西,那就不能被传统的技法给框死了,得根据需要随机应变,为达到效果不拘一格。

作家罗曼·罗兰曾说:人生有如一股奔流,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前两次的创作失败,给了他打击和教训,也给了他宝贵的经验和反思。这次创作,观念更新,技法创新,整个状态神完气足,每走一笔,他都感觉牡丹在生长在舒展,牡丹在说话。“我把牡丹当成一个人来画,边画边交流。我常常感觉,牡丹就是我,我就是牡丹。这多有意思啊。”

老枝用墨华滋多变,新枝敷色清嫩鲜活。花色厚重渐变淡雅,花朵虚实相生,微妙传神,以春色无边的深远之境,让人惊艳留恋——他笔下的牡丹,脱俗、高贵,清新,自家面貌特色明显。

“莫把丹青等闲看,无声诗里颂千秋”,1999年,让人叹为观止的第三幅百米牡丹长卷终于完成,李新国老师带着这幅《国花颂》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国色天香画牡丹”节目,接受了主持人赵忠祥对他的创作访谈。千姿百态、大体量的牡丹形象支撑起史诗般宏大的百米画卷;细腻精到的笔触,沉郁磅礴的气势,寸寸锦绣,透着花王牡丹令人沉醉的芳菲。《河南日报》也以《喋血丹青》为题作了长篇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2001 年,应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邀请,李新国老师踏出国门赴欧洲进行艺术交流。

就像牡丹“花开时节动京城”那样,牡丹画家李新国也名动天下,出名了。

是的,牡丹花开。

“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他的牡丹,终于开了。

至此,一笔一划勾勒,三矾九染敷色,李新国老师整整画了10年工笔牡丹。

牡丹5

(三)笔墨涅槃写国色

在李新国老师眼里,牡丹有博大精深的大美文化,吸引着他倾注心血去手摹心追。

“看牡丹,你看跟我看,可能有很大的区别。幸福人看的是她外貌的华丽,我找的是她的幸福境界。一般人不会去关注牡丹的内心:不就是个牡丹花吗?画画就是了,你还扯啥精神不精神呀。咱是把牡丹比成咱的生命了。我不但画牡丹的生,也画她的死,画她的灵魂。我是沿着生命的足迹去画牡丹的 。年轻时我画的牡丹,旺盛。年龄大了画牡丹,牡丹护子,神态左顾右盼。就是我把她的“几度夕阳红”也画出来了。就连开败的花,也是美呵!不光看到鲜美的牡丹,也得看到死去的牡丹。花开花落一周左右,非常短暂,最后一口气,还把种子结出来哩。把美丽献给人间,牡丹就有这种大爱。”

回看李新国老师三次百米工笔牡丹创作,三幅百米长卷,幅幅堪称工笔画的“长征”,在当今美术界,肯下如此苦功夫的画家,少有。而支撑他巨幅创作的,正是牡丹的精神。

非同寻常的十年磨砺让李新国老师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实现了笔墨涅槃。从2000年开始,他跳脱工笔,转向写意牡丹。他说,技术问题解决之后,我的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创作,我喜欢不走寻常路,因为我很享受创新的乐趣。

写意的“写”很重要。中国画家讲究风格,风格就是靠“写”出来的,一支笔、一根线条就反映出画家的境界与水平,雅俗之别立判高下。李新国老师非常重视书画的线条,认为线条可以体现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他说,好线条是有气息、有情感、有节奏的。好线条是活的,有生命力的。活的线条哪里来?从书法中来。书画同源嘛,要懂得书法用笔的奥秘:一呼一吸、一快一慢、一收一放、一阴一阳。就像打太极一样,连绵不绝、气脉贯通。线条靠情感来抒写,也就是以意领气、以气引线。他说画家要书画兼修,画画之余他常常看书、临帖、写字。他在《诗意牡丹》系列中的题字,隶行杂糅,简阔清雅,气韵与画面相映生辉之妙,令人叹服。

李新国老师喜欢读老庄,画过《老子出关》和《庄生梦蝶》。庄子曾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李新国老师之前的工笔牡丹就是雕琢,之后的“写意”就是目遇神合的取舍。他对石涛的“一画论”有很辩证的思考。他说,一幅画,搭眼一看,扑面而来的气息就已经了解画家处在什么境界了。我们看齐白石的作品,删繁就简到一花一叶一虫,却蕴有田园无限生趣。这是经年积淀形成的对笔墨高度认识、理解的结果,也是齐白石“衰年变法”后的崭新面貌。所以,一般情况下,走传统的花鸟画一路,路子很难,难在笔墨上表现精气神,难在面貌上独树一帜。

那么,他的牡丹,究竟要呈现怎样的、更丰富的“美貌”?

“意态天生异,转看看转新”。一个人在姹紫嫣红的牡丹园里痴坐,在落花满地、寂寂无声的丛中徘徊。他在寻找,寻找他脑中想要的那幅画。跟年轻时不同,他不再去画那个最大最美的牡丹,他想画的,也许是一朵已经凋落枯萎的牡丹,也许是一株风雨中拼尽全力用花瓣护住花籽的牡丹,也许是一朵做梦的牡丹……那样的怀有心事的牡丹,意在笔先,形象在他心里立起来,才去追寻他满意的表达。

笔墨是中国画的看家本领。李新国老师非常重视笔墨技巧,对徐青藤、陈白阳、石涛和八大有持续多年的深入研究。“从来国色无妆点,空染胭脂媚俗人”,青藤老人《水墨牡丹》这句诗对他的启发很大:色彩的节制,造型的节制。“莫将红粉比秾华,红粉那堪比此花”,即便是墨色,也一样可以写出蓬勃的生机、青春的姿态、生命的绽放、灵魂的光采。

为了突出主题,他把“三叉九顶”、绿掌纷披的叶子简略了,只留片叶或嫩芽,强调和突出花朵的形象。“该表现的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需要的要减少笔墨。这叫艺术的诱导!”他强调要用哲学的观照来处理画面:审美意识里有矛盾、有对比。大小、远近、高低、干湿。牡丹,有正叶就有反叶,有向阳的就有背阴的。矛盾处理好了就是一幅和谐的画面。”

他的作品,笔墨技法丰富独到,或浓墨重彩如泼如注,沉郁磅礴如《国花峥嵘》(之一和之二,尺寸均为180cmx960cm)和《呼唤》,色彩饱满热烈如《天香夜染衣》和《春潮》。或轻描淡写色薄如翼,似梦似幻如《牡丹十二品》。《牡丹之歌系列》和《梦牡丹系列》,枝叶全是墨色,《早春》是醒目锐气的刚健婀娜,《奉献》则是韶华已逝后的含蓄澹然。

有人说,他的牡丹,色相各异,神韵卓然,有脱俗之美。他说,取物造型,他既不杜撰从未见过的“抽象”,也不甘写熟知的“表象”,他只倾心于心意所属的那个“意象”!他注重写生,但决不是形貌上的写实。关于写生,他有个质朴的妙论:“写生啊很多人照着那个山去描。你能描出啥了呢?你去走一走,感觉一下山的起伏,感受一下山的气质,然后呢闭着眼你就能画了。”

下笔时他注重情绪饱满,思想集中,一气呵成。这样笔笔相互映带,气势通顺流畅,放胆挥毫,笔笔有生气。古人所谓“一画”、“一笔画”就是此意。一气呵成之后,暂时不再管它了,喝喝茶休息休息,再拐回来,从细处着手,再看再改。

造型取势 ,他是放胆、果断安排的,用色,对色差的拿捏,他又是讲究的、精微的。关于作画的技巧,笔法墨法,有人常常讳莫如深。李新国老师却一针见血道:“技巧很神秘,对外行来说,肯定很神秘。对内行来说,神秘啥呢?看你用心不用心了。我的技巧就是随机应变、不择手段。”

囊括万殊,裁为一相。多年为牡丹写照,让他笔墨取舍极其自由。勾勒、擦皴,点厾、渲染,以神取形,以意舍形,终能做到意在笔先、笔墨清脱。

笔墨可以练习,画中的气势,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聊以写胸中逸气耳”,虽能得意忘形、逸笔草草,虽能翰墨淋漓、一气呵成,但他,却绝无一丝“画到牡丹不让人”的傲气。相反,他有的只是淡然和谦虚,他坦承即使画到现在,也都常有画出废纸的时候。他说艺无止境,“写不尽,此花风度”,你满足了,也就停滞不前了。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技一旦达到自由进退的境界,也就成了道。

从2003年开始,李新国牡丹画展相继在郑州博物院、北京小汤山、武汉一二美术馆、岭南美术馆等地展出,展出的都是写意牡丹。

2004 年 12 月,李新国老师应邀到中南海,历时2个月为国务院办公厅会议室创作了巨幅写意牡丹《神州春色》。这一年,他的作品《鸭场》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牡丹6

(四)诗意牡丹动天下

庄子曾在《逍遥游》中用大鹏这个形象的比喻,写一个想象中的、能够脱离羁绊有强大力量高飞的大鹏,而李新国老师所向往的就是这样一只大鹏。

他要在牡丹画的世界里来一场逍遥游。

他的牡丹,是冲破霜雪而来的生机,是挣脱羁绊的生命颂歌。

只有在痴狂般的沉醉里,在陶然忘机的浸润里,才能体验牡丹世界的“幽暗与深沉”。古词有“问桃花何苦红如此”之叹,李新国老师则常有“问牡丹何苦娇如此”之慨。他笔下的牡丹无一重复,各具情态。花开或花落,都有生命的力量和故事:青春的舞蹈,夺目的绽放,无声的凋谢,来年的希望,尘封的等待,风霜的严酷,苦难的挣扎,凋亡的无奈,以及春风吹又生的萌动。所有这些笔底万象,不是来自虚无,而是来自岁月的节律,来自他对牡丹的深度解读。

2006 年,他的牡丹作品《国花颂》获全国牡丹艺术大展金奖。同年,在河南博物院举办《迎国花——李新国大型牡丹画展》。

2007 年,武汉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了李新国大型书画展。

2008年,李新国老师斩获第二届花鸟画全国名家邀请展一等奖。同年,出版《李新国作品集》。

2012 年,在岭南美术馆举办了《牡丹新国画展》。

2013 年 5 月,中央电视台和英国BBC电视台联合拍摄《话说牡丹》专题片。同年 12 月,在湖北美术馆举办《李新国画展》。

一花一世界。

“娇欲语,巧相扶。不妨老干自扶疏”,老辣的用笔设墨饱含汹涌浩荡的情绪,枝干奇崛粗砺,铁骨铮铮,墨点雨点泪点纷飞氤氲,花叶花团花影疏密交错,震撼人心,一扫传统书画里牡丹的娇弱烂漫。

创作于2009年的《诗意牡丹系列》(1-8),是李新国老师笔下轻松浪漫的诗意表达,也是岁月静好里的性情笔墨。除了第一幅“泥土香”,其余七幅里面都有人物,或举杯邀月,或花前自语,或“夜惜衰红把火看”,人物以老翁居多。他们衣袂简括,神色澹然却古风浓郁,仿佛是老子或庄子再世。(之六)所题唐诗“青苞虽小叶虽疏,贵气高情便有余……”,这是对牡丹含苞待放的期待和礼赞,(之七)所题宋诗“花前把酒花前醉,醉把花枝仍自歌。花见白头人莫笑,白头人见好花多”,则多了一份让人亲近的风趣和幽默。亦庄亦谐的诗情风雅,跃然纸上。

组屏《牡丹十二品》,枝叶脱略,用色典雅,气韵清贵。首品就是绿牡丹,讴歌“绿珠坠楼”传说的气节。(之十)题有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的诗,“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在他笔下,《牡丹十二品》等一大批充盈诗意的新作,洗炼冲淡如“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为尘世牡丹图洗去了俗艳,也洗去了俗世偏见。大雅牡丹“斯文在兹”!

西方著名画家高更说过,色彩是思想的结果而不是观察的结果。历经40多年的笔墨探索,万紫千红终于在李新国老师笔下凝炼成一抹抹魔幻般的空灵色彩,但空灵中却饱蓄着牡丹的力量、“虚”的力量。

中国画的虚与留白有“以无胜有”的意境,他对牡丹形象的虚化,有时候会处理成朵朵朦胧、混沌的花影。“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朦胧美不仅仅在诗词中让人浮想联翩,在视觉中,他的牡丹作品同样让人生发出无尽想象。

继河南博物院、北京小汤山、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岭南美术馆等地举办画展后,2018年12月,在武汉一二美术馆举办《聊以丹青藉此身——李新国牡丹画展》。

2019年9月,再次在武汉一二美术馆举办《聊以丹青籍此身——李新国人物画作品展》。

李新国老师擅作巨幅,近500幅牡丹作品中,8-20米的大幅作品就有30幅,是响当当的大手笔。孜孜矻矻、如痴如醉的执著探索精神,笔墨纵横的高超驾驭能力,形成了李新国风格独特、佳作纷呈、精品多、画展多的创作“嘉年华”奇迹。

跳出牡丹画的种种窠臼,挖掘牡丹精神,几十年来“文心绘境”,自升画格,终成一家面貌,几多不易。李新国老师的非凡成就,赢得了画坛名家们的高度认可和推重。刘文西为武汉“李新国艺术馆”题写馆名,杨之光为《李新国画集》题写书名,他的母校恩师张之光说“李新国是西安美院的骄傲”。河南省文联原主席、美协原主席马国强也大力推介李新国的艺术成就。

画界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李新国老师笔墨刚柔并济,似名将提兵,调度自如。他笔下的牡丹,有黄钟大吕式的庄严和大雅。美术评史论大家汤麟说:“新国的牡丹,立意苍茫,章法大胆,有《神州春色》历史的隆重,《红衣舞》的婀娜,《奉献》的执著。”综观李新国创作成果的丰硕,牡丹面貌的高致风格,汤麟不吝这样高度评价:“我可以狂言一句,这么好的牡丹,后来者我不敢说,但确是前无古人的,近六十年所未曾见”。

牡丹7

(五)无声诗里颂千秋

清代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 西方19世纪著名画家马奈也说:“人必须画属于他的时代、他所看见的内容。”

“丹青难写是精神,精神就是你的思想。”李新国老师认为,笔墨当随时代,要抒写时代的东西。即使是画牡丹,也应有今时牡丹的面貌。要通过作品的形式,反映出一种时代感。花鸟画不能只停留在宋元明清的模式里,学习它,但回过头来还要画出当下这个时代一花一草的精神,因为我们毕竟是生活在新时代。

秉持着“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李新国老师在题材内容、精神内涵及笔墨语言上,力求突破、写新。

那一年,他正在外地写生,惊闻汶川大地震,在宾馆里荧屏前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悲无辜,他叹无常。悲痛中他创作了“为悼念汶川地震遇难的人们而作”的《五月雪》:山川崩裂,风霜来袭,牡丹枝头零落,但废墟惨淡中一簇红色新芽悄然萌发——是祈福,是信念,也是牡丹抗争命运的顽强。新冠疫情肆虐之际,他创作的《白衣天使》,白色的牡丹花,像白月光一样闪耀在黑夜里。上题:“白衣天使真牡丹,赢得春色满人间。”这些,都是画家借牡丹形象以花喻人,关注社会民生、移情时代的创作典范。

除了牡丹,李新国老师的画路很宽,人物、花鸟、动物、小品等题材均造诣颇深。他蛰居乡曲,潜心纵笔丹青长达半个世纪,浑然坐忘于牡丹花下、乡野园圃。他笔下不乏老牛耕耘、笨鸭入水、豆麦归仓等精品佳作,比如抡着碓碓舂粮食的《二妞》,手执木杈“扬场”的《乘风》,更有《宿鸭湖畔》、《天中晨鸡》等作品,以中原风物传乡音乡情,达田园意趣,作品生动自然、清新朴厚中透射出时代的沧桑变迁,每每引观者会心莞尔、玩味思索。

李新国老师笔名老三民——来于民、立于民、长于民。他常说,牡丹的精神就是坚强、大爱。人也一样,你把最美好的献给社会就可以了。

多年来,他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执教,年年都会开办书画培训班,教授速写、花鸟画创作技法,为家乡艺术教育贡献力量。

2016年,李新国老师用多年创作收入,在汝南县板店乡,投资2000多万元兴建了河南省第一座乡村艺术文化馆。这座建在乡亲们家门口的艺术馆,里面不仅有孝道园、牡丹园、美术馆等多个展馆空间,还有由不少农耕文化老物件儿组成的“乡愁记忆馆”:锄犁纺车织布机,耧耙石磙大磨盘……这座耗时4年落成的文化馆,四时花木扶疏,人文气息浓厚,可赏可观,成为驻马店市多所中小学校德育基地。

2018 年 4 月,他在家乡这座艺术馆举办了《不忘初心,留住乡愁——李新国画展》。

2022年7月,河南驻马店市突遭疫情,为赞美高温天气里辛苦工作的抗疫人员,年过七旬的李新国老师连夜画下了《脱下防护服的大白》。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那个可敬的背影,成为防疫战线上让人难忘的画面。

他身体力行着“笔墨当随时代”。

李新国老师曾自撰过这么一幅对联:

泥土情泥土香泥巴亲万物生根,

水与笔水与墨水与纸笔墨见地。

我画我心。

牡丹8

石鲁是李新国老师特别欣赏的画家。石鲁说过:不能只看你画了什么,要看你表现了什么感情。对李新国老师来说,火热生活,创作素材。此生之襟怀,是最好的诗情。他在作品里的感情,是对笔墨的痴迷之情,对艺术追求的的探索之情,也是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丹青不知老将至。寄身于翰墨,倏忽入古稀。李新国老师幽默地说,我七十岁了,感觉还通年轻着呢!最美的那幅画还没画出来呢。

人一旦形成了成熟的时空感,随着时间积累和空间转换,成就会越来越大。正谓厚德馨远,硕果累累。我们以此期许李新国老师,人书俱老丹青路,且与牡丹共从容!

牡丹9

人物简介:

李新国,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南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花鸟协会副会长,中国牡丹芍药协会职业画家。闻一多基金会顾问,郑州大学特聘教授,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终身教授。

责任编辑:王晓晶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