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情感

音乐与诗

2022-12-12 15:17 来源:驻马店网 责任编辑:闫继华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文/任蒙

  一

  诗忌直白和浅显,歌词的语言却要求通俗易懂,但歌词自有歌词的艺术难度。

  许多诗人不太愿意写歌词,有人说他们是不屑于这种浅显的文字。诗人从事歌词创作,本来是有优势的,可现实中既是诗人,又能把歌词写作当回事做的人极少。也许好些诗人真的对歌词持那样的态度,只是不便于公开表示出来。我熟识的一位老诗人曾经奉命写过不少歌词,并有作品荣登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可他却一直把写歌词看作是创作之外的负担。至于为什么,他也没有明说。

  诗人们对待歌词创作,可能存在偏见。然而在我看来,词作者的努力创作无法决定歌曲的成败,却是影响诗人参与积极性的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

  歌词只是开启作曲家创作灵感之门的钥匙,而优秀的歌词并不一定能够激发出他心中美妙的旋律。

  一首合格的歌词,是一支歌曲诞生的前提和基础,但这支歌曲能否成功,或者说能否为听众所喜爱,其关键在于作曲家的创作。

  二

  决定音乐成功的因素,是作曲家的天赋和某种艺术机缘。

  好词能配上好曲,这样的概率极低,一旦遇合,将是绝唱。

  1939年初,诗人张光年在吕梁游击区从事抗日宣传活动,一天行军从马上摔下来折断了胳膊。为了治伤,他获准去了延安,再次与冼星海相遇,并再度合作。于是,民族音乐史上的丰碑《黄河大合唱》诞生了!

  这首宏伟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与诗人的心灵高度契合的产物,更是民族危亡时刻的产物。

  然而,如果张光年不被摔伤,没有他与冼星海的延安之遇,就很难说有这首音乐史诗,尽管他们曾经有过多次合作。

  诗人回忆说,未去延安之前,他的心灵一直被黄河所震撼,一直想写一首以黄河为象征,反映抗战情绪的长诗。去了延安之后,冼星海催促他尽快写出来。他一写出来,就立即点燃了音乐家火一般的创作激情。

  不遇冼星海,《黄河大合唱》只能作为一组救亡诗歌保存下来,决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诗人自己也如是说。

  三

  有的歌曲,旋律十分优美,但听不清它唱的是什么内容,一看歌词却平淡得很,甚至文理上都感到别扭。相反,再好的歌词如果谱曲不成功,就无法实现它作为歌词的价值。没有优秀的曲子,歌词假如是一首好诗,它仍将作为一首好诗存在。

  四

  其旋律不能拨动听众心弦的曲子,就是一首谱得不成功的曲子。不能在一定范围传唱的歌曲,其结果或许连一首失败的诗都不如。诗,作为文学作品躺在那里,并不妨碍拒绝它的人;而糟糕的音乐像噪音一样,往往叫人无法躲避。

  某诗人的作品在当世几乎没有一个人欣赏,诗人却宣称200年以后的后人会从故纸堆中找出他的作品,像发现绝世珍宝一样。这样的事情在文学史上好像有过。而一首不被时人接受的音乐,若干年后被人欣赏的事,却从未听说过。

  鉴赏音乐的耳朵要比读诗的眼睛多得多。

责任编辑:闫继华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