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谣不传谣 讲文明树新风 网络安全
首页 新闻 河南

等你!——聚焦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2023-12-20 10:07 来源: 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付琳
发送短信 zmdsjb 10658300 即可订阅《驻马店手机报》,每天1毛钱,无GPRS流量费。

a_884229302990663681.jpe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文齐 王向前 师喆

临近2023年年终,一份关于河南人才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今年院士增选中,有6名专家当选,是河南有史以来第一次;

现有全职在豫两院院士42人,2021年以来新增17人;

普通高校数量达到168所,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突破300万人;

全省人才总量达到1410.31万人,比上年增加209.08万人,实现了17.4%的大幅增长;

……

河南,正悄然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越来越多才俊选择回到河南、来到河南、留到河南。

命运的齿轮不会突然转动,这背后的“驱动力”值得深探。

栽桐

“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

“我再一次诚邀海内外的科学家、杰出青年学子,尤其是河南籍的优秀人才,积极投身河南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火热实践,在这片沃土施展才干、成就梦想!”

“我在此真诚地邀请海内外优秀的医学科学人才选择河南、加入河南、圆梦河南,在这一片沃土上施展才干、成就自己、造福人民!”

……

从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到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从“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到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每逢重要场合,每到关键时刻,省委书记楼阳生挂在嘴边的,总有对天下英才最深情的呼唤。

这呼唤,让一个个“家乡人”“外地人”起心动念。

“我从中听到了河南对创新、对人才的渴求、决心和底气。毛遂自荐后,我主动带着我们团队过来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纳米酶工程实验室主任阎锡蕴回到老家河南,投身中原医学科学城建设。

a_884229302990663684.jpeg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创新必须“在线”,人才不能缺席。

正是在这样的深刻认知下,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正式写入党代会报告。

高起点谋划,是一号战略,也是一号工程。

在全国,河南率先成立科技创新委员会,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对科技创新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已召开13次会议。

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着眼长远、立足当下,两年来,近百项决策部署和重大事项密集落地、扎实推进。

高标准落实,对标一流,争创一流。

《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为一个单位立法。

《河南省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为一座科技城立法。

《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关于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意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工作方案》《关于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若干举措》等,不仅明晰了“规划图”“路线图”,更释放了一个鲜明信号——举全省之力推进一号战略。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凝练一流创新课题、培育一流创新主体、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创设一流创新制度,厚植一流创新文化……一道道难题、一个个环节、一项项空白,需要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

高质量推进,是第一资源,也是第一优先。

“即便损失了超千亿元土地出让预期收入,郑州也要拿出最好的地块,力挺中原科技城建设。”中原科技城人才工作局局长邬蒙说。

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实验室、产业研究院,最优越的环境留给科研人员,最精干的队伍服务科学家,这便是河南的取舍和魄力。

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为引领,涵盖引才措施、推进机制、服务配套等人才工作各环节、全链条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含金量”满满、“含亲量”十足。

推进顶尖人才突破行动、领军人才集聚行动、青年人才倍增行动等“八大行动”,精准施策、层层递进。

“对标上海、深圳等先进地区做法,经过升级优化,我省人才政策体系在省级层面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一处处长高志刚说。

辩证想、长远看、全面比,为的就是人才这“第一资源”。

“在河南,对于创新和人才,这样的重视程度、政策密度、推进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省科技厅副厅长潘刚说。

筑巢

河南省科学院6楼空天信息研究所,一个通体幽蓝的“大家伙”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高光谱微纳遥感卫星,在公共卫生、气候环境、粮食安全等领域都大有作为。这颗是等比例模型,但我有把握,明年就能把第一颗由河南研发的卫星送入太空。”该研究所所长赵兰普信心满满。

从“想造一颗星”到“能造一颗星”,赵兰普走过了6个冬夏。

2017年,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已展露苗头,赵兰普也摩拳擦掌想造星,名字都想好了——“豫科一号”。

但,没有平台、环境、团队,做空天只能是空想。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让临退休的赵兰普看到了希望。“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被列入全省28个重点产业链,让他有了底气。

再出发!6月底完成注册后,研究所仿佛插上翅膀:引入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良培等顶尖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与武汉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院校开展合作;从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招引博士……

赵兰普在河南实现造星、管星、用星“0到1”的突破,终于不再是空想。

1657023271806396_副本.jpg

相较于资本、技术、土地等,人才资源流动性最大。于人才而言,事业是最具吸引力的磁极、平台是最具感召力的舞台。

1410.31万人才总量背后,人才载体不断扩量提质,是先导性、支撑性、关键性环节。

“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立起来。

菊芋,在河南被人当作下饭菜的普通植物,在加拿大化学学院院士韩南丰眼中,却如同“黄金”:抗旱、耐盐碱,可做绿色饲料添加剂,可制成花茶等食品调理肠胃、调节血糖,可做化妆品抗氧化……

2018年,韩南丰应邀来过一次河南,想合作却苦于没有合适平台。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他受聘成为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设立河南省植物活性物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菊芋进行综合利用及产品开发,加快推进相关成果在河南实现产业化。

各路英才只有拥有“用武之地”,才能施展不凡身手。

两年来,河南坚持“四个面向”,全力建设以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科技城、以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医学科学城、以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为支撑的中原农谷,形成“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为创新人才集聚打下了坚实基础。

目前,依托省科学院创新平台建设研发实体39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中原农谷,核心区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7家;中原医学科学城,10个研究所已入驻。

a_884229302990663682.jpeg

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多起来。

“实验室刚成立时去省外招人,有人一听到嵩山俩字就直摆手,以为我们是做少林功夫的。”嵩山实验室人力资源部部长李一鸣笑着说。

随着实验室不断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并取得重要成果,嵩山实验室也渐渐成为全国信息技术领域一块响当当的招牌,从“以前不好招博士”到“现在挑博士挑花了眼”。

2021年,100天内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级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2022年,龙门实验室等5家省实验室先后揭牌;2023年,7月份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等6家省实验室集中揭牌,10月份中原纳米酶实验室和尧山实验室揭牌。

40家省产业研究院、36家省中试基地在我省相继落成。

梯次推进、创建高峰,协同创新体系不断拓展。

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也是佳音不断。

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为先进计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算力基础。

由河南师范大学牵头建设的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高等院校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全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5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7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1家。

“河南能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陆续搭建这么多平台,充分表明了省委和省政府对于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心,更折射了河南高质量发展对创新驱动的强烈内在需求。”中国工程院院士、嵩山实验室主任邬江兴感慨。

高等教育壮起来。

“给普通的机器人下个指令,让它向前行进5米,它会按照量化的程序完成动作。让智能机器人去5米以外的地方拿一个杯子,却不告知杯子的方向位置,它一样能够完成。”哈尔滨工业大学郑州研究院机电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所内,随着“90后”博士后张点金发出指令,一台四足智能实验机器人顺利完成任务。

2022年,张点金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毕业来到河南。“在这里,没有论资排辈、不担心过度内卷,掌握的知识技术可以直接应用落地。我们做科研的不就是看这个吗?一个地方、一家平台有充足的发展潜力,才能不断激发我们做科研的动力。”他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网友、大V用“狂揽”一词形容河南“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的建设。短短两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已招收硕博士近500人。

既要请来“外援”,也要练好“内功”。

在办学规模上,两年来,河南新增12所普通高校,总数已达168所,高等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将突破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可达57%,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持续提升。

在高校布局上,2023年,完成信阳师范大学、郑州美术学院和11所专科学校审批设立,推进新设置河南体育学院和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2所本科高校,加快筹建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戏剧艺术学院。

在“双一流”建设上,形成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双航母”的“双一流”建设梯队,4所创建高校的7个学科入选教育部“高校学科领域优先发展”规划。

 引凤

湖水波光粼粼,芦苇迎风摇曳。站在楼上向外眺望,冬日美景尽收眼底。

“省里的支持很实在,不仅在省科学院给了1000多平方米的办公用房,还批复了省直事业编制,鼓励我们尽快把研究院筹建起来。”12月18日上午,中原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孙国英,领着记者参观马上就要装修的办公区。

这家研究院的灵魂人物,是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滑铁卢大学教授李明——世界公认的现代信息论奠基者之一、AI生物技术全球主要开创者之一。

“有不少顶尖高校和发达省份向我抛出‘橄榄枝’,但我思来想去,最终把‘院士办公室’落在了郑州,并决定定居这里,全身心投入工作。河南对科研人员的付出,着实打动了我。”见识过科研“大场面”的李明说。

a_884229320355082242.jpeg

河南坚持把引育人才、集聚人才作为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大事来抓,围绕“需要什么人才”精准引才,围绕“人才需要什么”精准服务,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

引,真心实意。

这是河南引才的精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接到邀请后仅仅20天,他担任黄淮实验室主任就列入省科创委会议议题。每周雷打不动抽出3天时间,或来现场督战,或开远程会议,实验室建设得以强力推进。

面对顶尖人才,河南通过“一人一案”精准对接引进、“一事一议”提供政策支持、“一人一专班”全程跟踪服务,今年以来全职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11人。

这是河南引才的力度——

2021年11月,苑景坤来到哈工大郑州研究院工作,他享受到了工作所在地的一系列人才政策。今年9月,他又拿到“郑州市高层次人才”证书,在购房、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到更好的服务保障。“河南的人才政策一直在加码,强度越来越大。”他说。

“伯乐”团队也更专业。

河南人才集团是中部六省首个省级人才集团,揭牌成立14个月后,迎来省市合作人才服务平台第十子的“漯”定,漯河市人才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前不久,河南人才集团还首次参加海外高校招聘会,前往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延揽英才。

这是河南引才的诚挚度——

一场招才引智活动可以饱含多少心意?

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由省委常委会专题审议总体方案,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省外高校招才引智系列专场活动,省委组织部门和省人社部门高度重视,负责同志到活动现场跟踪指导,确保招聘效果;大会现场,三门峡市委人才办拿出削好的灵宝苹果给求职者品尝;许昌祭出“许君以昌”这一曹操求贤典故,表达对人才的渴求……

一群人的忙碌换来更大一群人的收获。省内外全部60场活动下来,累计签约大学本科以上人才29.7万人,签约高层次人才合作项目2452个。

b13e87c545b345ce87ef40af33a0ce46_副本.jpg

育,真金白银。

郝倚风,人如其名,御风而行。

今年3月,得益于她在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的突出成绩,1988年出生的她连跳两级,从讲师直接升为教授,成为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最年轻的教授。

“能这么快被评为教授,我自己都很意外。”作为在河南土生土长的青年人才,2021年,首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上,郝倚风参与的“人造板甲醛治理关键技术”项目获得金奖。

让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河南以更大力度支持青年人才发展。

——扩大支持规模。“中原英才计划”青年项目每批支持数量每年都在增加,今年更是增加83%,由60人增加到110人;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安排一半以上项目专门支持青年人才。

——畅通成长通道。在省级层面每年单列不少于200个“特设岗位”,专供35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申报正高级职称、30岁及以下青年人才申报副高级职称,不受单位结构比例限制。

——优化服务保障。对出站留豫、来豫工作的博士后,给予每人20万元安家经费补助;各省辖市对毕业3年内来豫工作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和技工院校技师,每人每月给予500元至1500元生活补贴。综合采取购买、租赁、新建等方式,筹集人才公寓,仅郑州就建设人才公寓17.2万套(间)、完成配租2.7万套(间)。

用,真改实改。

马明星,龙门实验室副主任,也是河南科创领域的一位“明星”。

本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党委副书记的他,却毅然辞去公职奔赴一线科研机构。本是山东菏泽人,他却瞄准外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机遇来到洛阳大显身手。

“机制灵活、管理柔性,我很看重这个平台,把它当作一份事业在干!面向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新能源材料、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攻关,这与我的专业十分契合,期待和同事们一起‘跃龙门’、出成果。”马明星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聚,目的在用,要聚有其力,用得其所。

——为人才松绑。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科研经费“包干制”,切实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

——为单位授权。省属事业单位实现“6个自主”,自主使用编制、自主设置岗位、自主制定招聘方案、自主发布招聘信息、自主组织考试考察、自主办理聘用手续。

——改人才评价。推进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和人才评价“破四唯”治理,修改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

紧抓大环境,更需营造小气候。

碳基材料生产大型设备需有足够场地,在郑州高新区的协调下,今年年初,省科学院碳基院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在高新区一处废弃厂房正式开建。

首期设备仪器经费总额高达6000万元,全程没有任何行政干扰,所需设备仪器已顺利完成采购招标。

这样的自主权,让全程操持的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副院长任宣儒感触最深。

“过去在高校工作时,我买一台二三十万元的设备,都要排队很久,甚至会遭遇‘砍价’。”任宣儒说,“现在一门心思只需扑在科研上。”

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

充分信任、主动放权,更多“凤凰”正在飞来。

起势

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最近投产了全国首条烩面全自动生产线,让全国网友“香迷糊了”的老方城方便烩面,就从这里“诞生”,一天可生产10万包。

而在此前,这个产量需要一周才能完成。

烩面含水量大、拉伸难度高,自动化生产中易发生粘连,这个问题一度成为企业生产研发人员的“锥心”痛点。

“夜夜睡不着,调水分、调烘干温度、调压延条件,天天熬到半夜,就是弄不成。”该公司研发部部长孙粮回忆。

中原食品实验室成立后,企业表明诉求,实验室加强攻关。科研团队通过配方优化、二次烘干、真空拌面等方式,解决了粘连问题,并打造了全自动生产线,大大提高了产量和安全性。

这家实验室可谓“建在产业上”。在漯河26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类食品加工企业有7000多家。

最好吃的地方来了最懂吃的人。成立短短一年,中原食品实验室成功入驻12名院士和2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领衔的24支科创团队,为双汇、伊利等183家知名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60多次。

9ee5a8146b584c7bae5a51d88779a310_副本.jpg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支撑一个项目,做大一个产业,焕新一座城市。

规划、政策、部署、行动,如齿轮般层层嵌套、紧密合作,河南创新发展由此推动、不断向前。

粲然可观的,是人才强磁场效应凸显。

中国科学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进驻龙子湖智慧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拥有了一方大展拳脚的新天地。

“河南科技创新正在蓬勃发展,如果没有参与其中,对中国科学院是一个遗憾,对科学家是一种损失。”该中心主任李季说。

一场场人才与河南的“新”奔赴,在“滚动”上演。

——迎来“新掌门”。从2022年6月5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双双迎来院士校长开始,短短一年多时间,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中原工学院,接连迎来高端人才“新掌门”。

——取得新突破。省科学院官网有关公开招聘的通知几乎月月在更新,今年公开招聘的博士研究生已到第七批公示阶段。截至10月底,省科学院已累计引进80位高层次人才担任首席科学家、特聘研究员,人才总量超过1800人。

d568841eab8c4364a8672d7cfa8dc58a_副本.jpg

从“应邀而来”到“慕名而来”,从“住一阵子”到“干一辈子”,这串数字可以说得很长。

2022年全省人才密度达到29.49%,同比提高4.67个百分点;从2021年的1020人,到2022年的2003人,河南博士后招引数量近乎翻番;近两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增23人,增幅85%。

每每可见的,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一枚小小的接骨螺钉,植入人体可被完全吸收,无需二次手术;一套用可降解塑料制成的餐具,被丢弃一年内,就能被土壤中的微生物100%吸收……

这些闪亮成果都来自不久前在平顶山市揭牌的尧山实验室。

出成果,是搭平台、给服务、引人才水到渠成的收获。

“年产2万吨Lyocell纤维成套装备研制及产业化”项目突破了纤维素预混合浆制备等5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成套装备国产化;

中国首创,用牡丹壳制造钠电池负极材料在洛阳获得成功;

地铁车辆轴箱轴承、5G用铜合金材料、面对数据中心的光互联芯片等,纷纷打破国外产品技术垄断;

……

在外的河南人不时发现,除了农业、文化、人口,在陌生人的寒暄中,家乡还多了阿兹夫定、超硬材料等“高精尖”新名片。

鲜明可感的,是产业迸发出新势能。

“上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内壁使用的无机硅杂化材料,下到北京冬奥会火炬表面的银色特种硅氧烷涂料,都是由我们研发的。”说起公司的创新产品,开封夸克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卢明振语气中是满满骄傲。这家今年刚被认定的河南省瞪羚企业,正在新材料领域发力驰骋。

99.99996%!中国平煤神马旗下中宜创芯公司首炉碳化硅产品纯度,达到国内优等品产品标准。

“碳化硅应用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可实现充电1秒钟行驶一公里;在输变电领域,用其制成的逆变器,比传统产品体积缩小85%、重量减少60%、节能40%以上。”该公司董事长孙毅说,碳化硅器件未来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体现出价值,而产业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持续健康向上发展。

打造7个产业集群、28条重点产业链,让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这既是让各类人才专其能、致其力、尽其用的施展舞台,也是新质生产力不断生根发芽的广阔天地。

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总量居中西部首位。前9个月,全省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出全国规上工业增速5.9个百分点。

触手可及的,是创新生态渐入佳境。

在离省科学院不远处的郑州永和·时光里购物中心咖啡店,你可能随时与科学家、技术经纪人、科创金融经理、创业者、企业家不期而遇。

a_884229302986469376.jpeg

随着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正加快形成。

创新氛围之变,省公平竞争审查事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李勇敢感受强烈。

过去两年,他多了项工作,受邀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等做专利知识讲座。“周周都有讲座,有时甚至一周三四场。”他说。

自主创新,专利是“晴雨表”。截至目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07万件,同比增长22.8%;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89件,同比增长80.6%。

这背后,是创新主体活力的竞相迸发。

两组数据直观反映了创新活动活跃度、创新落地转化率的“直线上升”——

从2020年的901.3亿元到2022年的1143.3亿元,全省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双位数”增长,研发强度也由2020年的1.66%提高到2022年的1.86%;

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20年的384.5亿元,增至今年前10个月的1018亿元。

“这两组数据让我们倍感振奋,证明河南在人才强省建设当中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伐,取得了切实可感的成果。当然,河南奋进的脚步,绝不会因此放缓。无论横向对标先进省份,还是长远支撑现代化河南建设,我们都需要在破除具体政策壁垒,提高措施公知度、落实度等方面再发力、再强化。在中原大地形成全社会珍惜人才、呵护人才的生态和氛围,人才就能持续不断地近悦远来。”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正高级经济师李红见说。

高速公路在这里纵横交错,高速铁路在这里“米”字落成,地处九州腹地的河南,正以博大的胸怀广纳四方之才。

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

来吧!等你!

责任编辑:付琳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 点赞

  • 高兴

  • 羡慕

  • 愤怒

  • 震惊

  • 难过

  • 流泪

  • 无奈

  • 枪稿

  • 标题党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驻马店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驻马店网”。任何组织、平台和个人,不得侵犯本网应有权益,否则,一经发现,本网将授权常年法律顾问予以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驻马店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单位:上海市汇业(武汉)律师事务所

首席法律顾问:冯程斌律师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驻马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个人、媒体、网站、团体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否则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